職場裡「當隻豬」竟是最高境界?首席品牌官揭職場法則:得先找到破口

台灣承億文旅集團前品牌長、現任中國上海CFD集團首席品牌官張力中於《職場這齣戲,演好自己就夠了?》一書中,將電影中的人物百態,映照回現實生活的辦公室日常,引導讀者重新思考並學習自我定位,找到自身的熱情與專注,為人生投注真正的累積和希望。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職場裡,當一隻有靈性的小豬
《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要說》的主角、名為「寶貝」的小豬,自小被飼養在鄉間農莊裡。農莊中所有的動物都有一技之長:公雞擔任司晨、可愛貓咪負責看家、乳牛提供新鮮牛奶、羊能貢獻身上的羊毛,士農工商,生活歡樂無憂。然而,只有寶貝長大之後,要丟了性命、被做成香煎培根。
當牠驚覺「豬就是要用來吃的」這個殘酷事實後,寶貝的日子過得有點憂鬱又孤獨,但牠沒放任自己被命運收拾,決定積極改變、展開一連串「求生」過程。牠異想天開地拓展新的技能:開始學習如何「牧羊」。
牧羊這類工作,通常是由牧羊犬擔任的。「你一隻小豬還妄想牧羊?」過程中寶貝受盡挫折、凌辱嘲笑,但牠從未氣餒,只是心無旁騖,一本初衷。最後,寶貝在牧羊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不只成功續命,還成為傳奇的牧羊小豬。
這部電影基調看似歡快勵志,背後卻蘊含著深刻寓意:試著想像一下,職場也像是一個小型的農莊,裡面什麼動物都有,大家以一種不言自明的生態關係運作。平時看著相安無事,一旦到了存亡時刻,那些毫無專業、「阮囊羞澀」的人,一定首先被盯上獻祭;而日子過得安然的人,都是因為具備獨有的技能,難以替代。
電影裡鼓勵小豬轉型的溫情,在職場中其實泰半不會實現,真別妄想有人會伸出援手,而我們也不該把職場生存權寄託在別人手上。
你必須自己找到續命破口
回想起當年,剛進到承億文旅任職時,沒多久後,我就覺得:自己就像是那隻小豬。當年正在發展中的承億文旅,充滿混亂與不確定性,各部門都在組建團隊,有人進來、有人離開,就像大風吹一樣。
就定位的人一副若無其事,還沒找到自己定位的就繼續焦躁,每一天都是新動盪,從沒有人能為你承諾任何明天。那種不安感,真令人無助與沮喪,有段時間,我每天都有「這份工作幹不下去了,我要認輸了,我要登出了」的絕望。
然而,當年我並未因此很快氣餒,只有殫精竭慮、徹頭徹尾地去想:「到底價值在哪裡?」於是念頭一轉,竟很快意識到:不確定性,才代表許多可能性。混亂才是機會之所在,很多時候,你得自己找活路。那一瞬間,我像是「覺悟」了一般。
於是,當年便決定先放下自己的行銷策劃專長,依照公司需要,一頭栽入根本不懂的土地開發,一路跟著當時的老闆戴先生學習,在各種惡罵的澆灌中茁壯成長,每一天,都過得既痛苦又充實無比。搞不懂?沒有別的,就耐著性子,靜下心來,一件一件,努力搞懂。
經歷過痛苦之後內化而成的技能,對照著當時的那些焦灼與折磨,現在看來,都如此地輕盈又輕鬆。原本只專注於品牌行銷策劃領域的我,意外地學習到另一項專業技能。雖稱不上專精,但終究是對旅店品牌開業籌備前期這件事,多了更深刻通盤的認知。這項技能,從台灣帶到北京,我仍持續使用著它。從原本設計旅店的規劃籌備,進階到小鎮全局的規劃籌備,依然受用無比,也益發洗練精進。
我後來深刻體認:沒有任何一個職場,是為你恭候準備的,有時候你想要看到什麼風景,只有自己為自己創造。最終,你將能超越自己原有格局,創造出比原本期待更多的職場價值,這一切都是歸因於你積極的能動性,主動伸手掌握了自身職場走向。
- 記者:未被滿足的專業需求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