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同事「意見不合」怎麼處理?專家教「溝通2招」有效化解職場衝突

與同事「意見不合」怎麼處理?專家教「溝通2招」有效化解職場衝突
人家說職場就是修羅場,難免會和同事、主管產生意見不合的時候,此時該如何溝通才能不得罪人呢?職業發展教練、VUCA人力資源諮詢創始人湘萍於《真正強大的人,都不怕得罪人》一書中,探索不同人際關係的衝突模式,幫助讀者把衝突變成改善人際關係的推手。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是有規則和機制的。很多時候,衝突的主因是機制不完善,而非個人因素。之所以會發生職場衝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組織內缺乏合理有效的回饋機制。僅憑個體的自我覺察來應對各種回饋,不僅效率低,而且不可控。

如前文所述,破壞性批評和建設性負面回饋在職場中頻繁出現,所以,如何在衝突發生之前建立有效的回饋機制,把衝突轉化為效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重要技能。

回饋不是為了展示優越

我們對回饋的認知存在一種偏差,即認為給予回饋的一方比接受回饋的一方更優越。來看看下面兩種常見的錯誤。
  • 把「恕我直言」掛在嘴上:「恕我直言,你現在的能力還配不上這個專案。你應該先把手邊的工作做好,積累一段時間後再來爭取。」這段話的潛臺詞是:「我是實話實說,你可不能生氣,要坦然接受!」這類人看似實事求是,實則意見不一定客觀。此舉引發衝突後,他們通常會認為對方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 經常變成「透明人」:這類人總擔心自己說錯話、得罪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者認為自己的意見不重要,不想浪費別人時間,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想法很普通,羞於出口。他們不敢給人明確的回饋,把自己變成了「透明人」,結果別人對他們的成見越積越深,最後爆發衝突。

我們來看另一個案例。小T和小S是同一個專案的同事,兩個人隸屬不同部門。專案小組每週開一次會,交流進度,並安排下一週的工作。小T犯了第一種錯誤:總是在表明觀點時加上一句「恕我直言」;小S則犯了第二種錯誤:認為自己如果沒有新看法,最好保持沉默。

我對他們兩人分別進行了訪談。小T說:「我確實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所以會不自覺地使用這句口頭禪。」小S說:「如果發表的觀點沒有價值,我寧願不說。」

本質上,兩個人都認為回饋是展示自己的機會;發表意見的人更優越。可是,回饋的本質並不是自我展示,而是描述自己觀察到的客觀事實,應該要誠實、對事不對人,目的是換取對方的「看見」,進而提升溝通價值。回饋雙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某種改變或進步的可能。這就是價值所在。

即使小T和小S好好表達了看法,也不一定對專案有多大貢獻。但是,有效的回饋能增進雙方做出某種改變的可能性,無效的回饋則可能損傷人際關係與團隊戰鬥力。

如何才能把「自我展示」的執念踢開呢?我們可以從以下4點做起。
  • 明白為對方以及雙方共同利益著想的回饋才是有效的,否則一切都是徒勞,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
  • 承認自己作為利益相關方,在回饋時是存在偏見的。那些想當然的「我以為」和「我覺得」脫口而出的時候,它們並不是客觀的描述。
  • 懂得回饋要有節制。為了回饋的有效性和溝通價值的最大化,我們必須控制自己的回饋,而不是讓它肆意脫口而出。
  • 給予對方足夠的信任,相信他能從客觀描述中獲得洞見,並找到更好的應對方式。


使用模型和工具「強迫」各方有效回饋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