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亞太助卿康貝爾 傳拜登任為白宮亞洲事務主管
媒體報導,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準備任命資深外交政策專家康貝爾擔任白宮新設立的跨部會專責亞洲事務主管(Asia tsar),此舉反映美中關係日益增長的重要性。
3名熟悉內情人士表示,拜登(Joe Biden)將宣布康貝爾(Kurt Campbell)出任這個職務,康貝爾曾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期間擔任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個月報導,拜登正考慮在白宮設立這項新職位,因為美國越來越注重因應來自中國的各種挑戰。
熟悉決策人士指出,拜登做出這個決定,部分原因是需要好好地整合不同政府機構間的中國政策,並由一名資深的亞洲專家掌舵。知情人士說,拜登認知到,中國不僅是傳統的外交政策、國防和經濟相關部門的責任,而是每個政府部門都必須比過去更努力因應的問題。
拜登將在1月20日就任,他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如何處理北京鎮壓香港民主運動以及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他還必須決定,是否維持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任期最後幾個月對中國採取的更強硬行動。
康貝爾和即將上任的準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準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關係密切。他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理事布蘭納德(Lael Brainard)為夫婦,布蘭納德原本可望成為新任財政部長,但最後由前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出任。
康貝爾被視為在中國問題上較為強硬的民主黨人士之一。在兩年前「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的一篇文章中,康貝爾表示,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多年來錯誤預測中國的道路,華府需要「清醒的反思」對北京的做法。
康貝爾和預計出任五角大廈亞洲事務最高官員的瑞特納(Ely Ratner)寫道:「自從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邁出和解第一步以來的近半個世紀,紀錄清楚顯示,華盛頓再次太過於相信自己的實力可以影響中國發展的軌跡。」
康貝爾本月在「外交事務」另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將受益於歐洲歷史的教訓,包括「需要建立聯盟和夥伴聯盟,來應對中國對兩者的挑戰」。他說,川普政府給亞洲盟邦造成巨大壓力。
康貝爾去年12月以視訊方式在台灣遠景基金會舉辦的「2020台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座談會發表專題演講,總統蔡英文也出席這場活動。
3名熟悉內情人士表示,拜登(Joe Biden)將宣布康貝爾(Kurt Campbell)出任這個職務,康貝爾曾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期間擔任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個月報導,拜登正考慮在白宮設立這項新職位,因為美國越來越注重因應來自中國的各種挑戰。
熟悉決策人士指出,拜登做出這個決定,部分原因是需要好好地整合不同政府機構間的中國政策,並由一名資深的亞洲專家掌舵。知情人士說,拜登認知到,中國不僅是傳統的外交政策、國防和經濟相關部門的責任,而是每個政府部門都必須比過去更努力因應的問題。
拜登將在1月20日就任,他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如何處理北京鎮壓香港民主運動以及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他還必須決定,是否維持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任期最後幾個月對中國採取的更強硬行動。
康貝爾和即將上任的準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準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關係密切。他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理事布蘭納德(Lael Brainard)為夫婦,布蘭納德原本可望成為新任財政部長,但最後由前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出任。
康貝爾被視為在中國問題上較為強硬的民主黨人士之一。在兩年前「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的一篇文章中,康貝爾表示,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多年來錯誤預測中國的道路,華府需要「清醒的反思」對北京的做法。
康貝爾和預計出任五角大廈亞洲事務最高官員的瑞特納(Ely Ratner)寫道:「自從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邁出和解第一步以來的近半個世紀,紀錄清楚顯示,華盛頓再次太過於相信自己的實力可以影響中國發展的軌跡。」
康貝爾本月在「外交事務」另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將受益於歐洲歷史的教訓,包括「需要建立聯盟和夥伴聯盟,來應對中國對兩者的挑戰」。他說,川普政府給亞洲盟邦造成巨大壓力。
康貝爾去年12月以視訊方式在台灣遠景基金會舉辦的「2020台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座談會發表專題演講,總統蔡英文也出席這場活動。
-
新聞關鍵字:
FED、 rain、 吳釗燮、 川普、 拜登、 歐巴馬、 總統大選、 葉倫、 蔡英文、 蕭美琴
‧ 康貝爾 、 中國 、 拜登 、 美國 、 總統 、 亞洲 、 事務 、 外交 、 政策 、 白宮 、 人士 、 政府 、 戰略 、 台灣 、 蔡英文 、 關係 、 重要性 、 表示 、 出任 、 挑戰 、 需要 、 演講 、 亞太 、 主管 、 報導 、 準備 、 資深 、 專家 、 擔任 、 設立 、 熟悉 、 前總統 、 期間 、 國務卿 、 因應 、 指出 、 決定 、 認知到 、 部門 、 過去 、 問題 、 包括 、 北京 、 維持 、 川普 、 最後 、 強硬 、 布蘭納德 、 一篇 、 文章‧ 事務 、 發表 、 總統 、 國安 、 準備 、 外交部長 、 Donald Trump 、 訪問 、 國務院 、 華府 、 政策 、 關係 、 夥伴 、 問題 、 總統大選 、 因應 、 Lael Brainard 、 葉倫 、 文章 、 高層 、 川普政府 、 白宮 、 需要 、 五角大廈 、 美國 、 Richard Nixon 、 Barack Obama 、 設立 、 Anthony Blinken 、 香港 、 報導 、 FED 、 國務卿 、 蕭美琴 、 過去 、 重要性 、 吳釗燮 、 認知到 、 歐巴馬 、 最後 、 北京 、 指出 、 蔡英文 、 Joe Biden 、 維持 、 交情 、 中國 、 財政部長 、 決定 、 擔任
- 相關新聞專題: 美國疫情嚴重
- 新聞來源:中央社
- 更多國際新聞 »
‧
康貝爾
、
中國
、
拜登
、
美國
、
總統
、
亞洲
、
事務
、
外交
、
政策
、
白宮
、
人士
、
政府
、
戰略
、
台灣
、
蔡英文
、
關係
、
重要性
、
表示
、
出任
、
挑戰
、
需要
、
演講
、
亞太
、
主管
、
報導
、
準備
、
資深
、
專家
、
擔任
、
設立
、
熟悉
、
前總統
、
期間
、
國務卿
、
因應
、
指出
、
決定
、
認知到
、
部門
、
過去
、
問題
、
包括
、
北京
、
維持
、
川普
、
最後
、
強硬
、
布蘭納德
、
一篇
、
文章
‧
事務
、
發表
、
總統
、
國安
、
準備
、
外交部長
、
Donald Trump
、
訪問
、
國務院
、
華府
、
政策
、
關係
、
夥伴
、
問題
、
總統大選
、
因應
、
Lael Brainard
、
葉倫
、
文章
、
高層
、
川普政府
、
白宮
、
需要
、
五角大廈
、
美國
、
Richard Nixon
、
Barack Obama
、
設立
、
Anthony Blinken
、
香港
、
報導
、
FED
、
國務卿
、
蕭美琴
、
過去
、
重要性
、
吳釗燮
、
認知到
、
歐巴馬
、
最後
、
北京
、
指出
、
蔡英文
、
Joe Biden
、
維持
、
交情
、
中國
、
財政部長
、
決定
、
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