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任內兩遇彈劾創紀錄 後續重點一次掌握
美國國會大廈6日遭總統川普支持者攻佔,民主黨掌握的眾議院今天以232票對197票通過彈劾川普,讓川普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任內兩度遭遇彈劾的總統,但後續進程仍充滿變數。
參議院來不及於川普下台前審理
法新社報導,川普這次遭彈劾,距離1月20日卸任交棒給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僅1週,且眾議院通過後負責審理的參議院目前仍在休會,要到19日才開議。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Mitch McConnell)發表聲明指出,就算參院「積極動起來」,也沒法在川普卸任前展開審理程序。
麥康奈提及參院過去3度審理總統彈劾案,分別歷時83天、37天、21天。
眾議院2019年底就川普涉及施壓烏克蘭打擊政敵拜登發動彈劾,並於2020年初表決通過川普在濫用職權與妨害國會調查的兩項彈劾條文,但參院最後判川普無罪,可續任總統。
美國過去從未出現有總統在任內遇到兩次彈劾,更沒有卸任後還要接受參院審判的先例。過去3次前例,包括1868年的約翰遜(Andrew Johnson)、1998-99年的柯林頓(Bill Clinton)以及2019年時的川普,都是眾院通過彈劾,但參院判無罪。
彈劾門檻雖高但可阻川普公職路
這回由民主黨眾議員西奇里尼(David Cicilline)、劉雲平(Ted Lieu)等人起草的彈劾案,指控川普「煽動叛亂」,煽動暴力對抗美國政府的行為有罪。
總統彈劾程序分兩階段且難度極高。眾議院先表決是否提彈劾(角色接近檢方起訴),過半通過後再提交參議院。眾議院需派議員擔任彈劾監察人(類似公訴檢察官)赴參院,參議員們的角色則類似陪審團,傳統上總統可到場答辯,過程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監督。
參議院這邊的門檻相對較高,需2/3的人同意才能通過彈劾,否則總統就能解套;以當前100席的參議院態勢來看,需17名共和黨參議員倒戈相挺。
紐時一篇報導指出,在川普卸任倒數之際發動彈劾看似無意義,其實後果遠較讓他留下汙點來得大。
若參議院這次審理後確定川普被彈劾,後續還可表決禁止川普日後出任公職,因為美國憲法允許參議院在定罪彈劾後接續考量是否要對當事人褫奪公權,屆時參議院僅需表決過半,就能一斷川普2024年捲土重來之路。只不過兩黨議員要考慮這樣做,會否連帶影響日後自己的連任。
民主黨可能等拜登就職百天後再送參院
一旦眾議院把彈劾案送交參議院後,有鑑彈劾案具有最高優先性,參議院必須立即審理,根據以往的規則,開始審理後參議院就只能處理彈劾案,不能同時處理其他立法或人事審議程序。
參議院來不及於川普下台前審理
法新社報導,川普這次遭彈劾,距離1月20日卸任交棒給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僅1週,且眾議院通過後負責審理的參議院目前仍在休會,要到19日才開議。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Mitch McConnell)發表聲明指出,就算參院「積極動起來」,也沒法在川普卸任前展開審理程序。
麥康奈提及參院過去3度審理總統彈劾案,分別歷時83天、37天、21天。
眾議院2019年底就川普涉及施壓烏克蘭打擊政敵拜登發動彈劾,並於2020年初表決通過川普在濫用職權與妨害國會調查的兩項彈劾條文,但參院最後判川普無罪,可續任總統。
美國過去從未出現有總統在任內遇到兩次彈劾,更沒有卸任後還要接受參院審判的先例。過去3次前例,包括1868年的約翰遜(Andrew Johnson)、1998-99年的柯林頓(Bill Clinton)以及2019年時的川普,都是眾院通過彈劾,但參院判無罪。
彈劾門檻雖高但可阻川普公職路
這回由民主黨眾議員西奇里尼(David Cicilline)、劉雲平(Ted Lieu)等人起草的彈劾案,指控川普「煽動叛亂」,煽動暴力對抗美國政府的行為有罪。
總統彈劾程序分兩階段且難度極高。眾議院先表決是否提彈劾(角色接近檢方起訴),過半通過後再提交參議院。眾議院需派議員擔任彈劾監察人(類似公訴檢察官)赴參院,參議員們的角色則類似陪審團,傳統上總統可到場答辯,過程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監督。
參議院這邊的門檻相對較高,需2/3的人同意才能通過彈劾,否則總統就能解套;以當前100席的參議院態勢來看,需17名共和黨參議員倒戈相挺。
紐時一篇報導指出,在川普卸任倒數之際發動彈劾看似無意義,其實後果遠較讓他留下汙點來得大。
若參議院這次審理後確定川普被彈劾,後續還可表決禁止川普日後出任公職,因為美國憲法允許參議院在定罪彈劾後接續考量是否要對當事人褫奪公權,屆時參議院僅需表決過半,就能一斷川普2024年捲土重來之路。只不過兩黨議員要考慮這樣做,會否連帶影響日後自己的連任。
民主黨可能等拜登就職百天後再送參院
一旦眾議院把彈劾案送交參議院後,有鑑彈劾案具有最高優先性,參議院必須立即審理,根據以往的規則,開始審理後參議院就只能處理彈劾案,不能同時處理其他立法或人事審議程序。
-
新聞關鍵字:
CNN、 line、 川普、 彈劾、 拜登
‧ 川普 、 彈劾 、 參議院 、 總統 、 彈劾案 、 眾議院 、 審理 、 參院 、 拜登 、 美國 、 民主黨 、 麥康奈 、 表決 、 任內 、 後續 、 卸任 、 程序 、 過去 、 參議員 、 100 、 掌握 、 國會 、 報導 、 這次 、 當選人 、 共和黨 、 指出 、 展開 、 2019 、 發動 、 門檻 、 公職 、 煽動 、 政府 、 是否 、 角色 、 過半 、 議員 、 類似 、 同意 、 確定 、 日後 、 就職 、 送交 、 規則 、 處理 、 人事 、 內閣 、 柯里本 、 兩遇‧ 人事 、 Andrew Johnson 、 美國史 、 David Cicilline 、 報導 、 參議院 、 總統 、 國會 、 送交 、 類似 、 任內 、 共和黨 、 表決 、 拜登 、 彈劾案 、 參院 、 CNN 、 James Clyburn 、 劉雲平 、 當選人 、 議員 、 參議員 、 柯里本 、 展開 、 確定 、 川普 、 眾議院 、 Ted Lieu 、 卸任 、 就職 、 日後 、 法新社 、 後續 、 Mitch McConnell 、 彈劾 、 審理 、 門檻 、 過去 、 發動 、 過半 、 內閣 、 規則 、 煽動 、 處理 、 烏克蘭 、 是否 、 掌握 、 Bill Clinton 、 民主黨 、 紐時‧ 麥康奈 、 參議院 、 CNN 、 拜登 、 眾議院 、 參院 、 國會 、 川普 、 美國 、 共和黨 、 有線電視新聞網 、 劉雲平 、 紐時 、 民主黨 、 法新社 、 Ted Lieu 、 最高法院 、 柯里本 、 烏克蘭 、 美國史‧ Mitch McConnell 、 Andrew Johnson 、 Bill Clinton 、 David Cicilline 、 Ted Lieu 、 James Clyburn 、 CNN
- 相關新聞專題: 美國疫情嚴重
- 新聞來源:中央社
- 更多國際新聞 »
‧
川普
、
彈劾
、
參議院
、
總統
、
彈劾案
、
眾議院
、
審理
、
參院
、
拜登
、
美國
、
民主黨
、
麥康奈
、
表決
、
任內
、
後續
、
卸任
、
程序
、
過去
、
參議員
、
100
、
掌握
、
國會
、
報導
、
這次
、
當選人
、
共和黨
、
指出
、
展開
、
2019
、
發動
、
門檻
、
公職
、
煽動
、
政府
、
是否
、
角色
、
過半
、
議員
、
類似
、
同意
、
確定
、
日後
、
就職
、
送交
、
規則
、
處理
、
人事
、
內閣
、
柯里本
、
兩遇
‧
人事
、
Andrew Johnson
、
美國史
、
David Cicilline
、
報導
、
參議院
、
總統
、
國會
、
送交
、
類似
、
任內
、
共和黨
、
表決
、
拜登
、
彈劾案
、
參院
、
CNN
、
James Clyburn
、
劉雲平
、
當選人
、
議員
、
參議員
、
柯里本
、
展開
、
確定
、
川普
、
眾議院
、
Ted Lieu
、
卸任
、
就職
、
日後
、
法新社
、
後續
、
Mitch McConnell
、
彈劾
、
審理
、
門檻
、
過去
、
發動
、
過半
、
內閣
、
規則
、
煽動
、
處理
、
烏克蘭
、
是否
、
掌握
、
Bill Clinton
、
民主黨
、
紐時
‧
麥康奈
、
參議院
、
CNN
、
拜登
、
眾議院
、
參院
、
國會
、
川普
、
美國
、
共和黨
、
有線電視新聞網
、
劉雲平
、
紐時
、
民主黨
、
法新社
、
Ted Lieu
、
最高法院
、
柯里本
、
烏克蘭
、
美國史
‧
Mitch McConnell
、
Andrew Johnson
、
Bill Clinton
、
David Cicilline
、
Ted Lieu
、
James Clyburn
、
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