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百年表演藝術箜劇 注入新元素盼世代傳承

泰國箜劇代表的是暹羅宮廷的精緻表演藝術,致力於傳承箜劇的團體在劇中加入新元素和新科技,並招募年輕世代演員加入演出卡司,期盼讓這項傳統日新月異,持續吸引觀眾進入劇院看劇。

舞台上,舞者身著裝飾華麗細緻的泰式傳統服飾,微幅擺動著肢體,以各種手部旋轉動作和各式步伐,展現舞者內心的情緒轉換。有的舞者戴著面具,完全只能依靠細微的肢體動作展現情緒,這是泰國傳統表演藝術箜劇(Khon Dance)。

結合了音樂、吟唱、舞蹈和文學的箜劇,代表的是幾世紀以來暹羅的宮廷精緻藝術。倥劇的精華在於華麗的衣飾和面具,以及細緻的手部動作和舞步。在泰國,箜劇是屬於王室的戲劇,是給王室成員看的表演,早年箜劇的傳承也只在王宮內,或是透過嚴格的師徒制傳承。

但發展幾百年下來,箜劇已不再受到年輕世代歡迎,聯合國2018年將箜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門傳統表演藝術再度躍入大眾眼前。但傳統藝術要持續生存,就必須添加符合時代發展的元素,也不再只能是在宮廷裡給王公貴族看的表演。

為了保存這項古老的表演藝術,由泰國王太后詩麗吉(Queen Sirikit the Mother Queen)成立的支持基金會(Support Foundation)從2007年起每年製作箜劇,擷取神話拉瑪堅(Ramakien)中的一部分,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戲劇表演,年底在曼谷進行售票公演。

事實上箜劇的舞碼也就只有一種就是拉瑪堅,來源是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amayana),講述拉瑪王子的冒險故事。箜劇的演員角色分為王、女士、妖魔和猴子,最傳統的表演方式是每個人都要戴面具;經過改良的箜劇只有妖魔和猴子要戴面具。

每年負責監製公演的法政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阿努查(Anucha Thirakanont)接受中央社採訪指出,在每年底公演前6個月就必須開始前置作業,包括選角、製作服飾和配件。箜劇的服飾和配件製作是一門大學問,一切都必須遵循古法手做,相當耗時也耗費人力。

每年的公演由兩個卡司輪流替換,一個卡司的舞者、演奏者和吟唱者加起來約260人,因此每年的公演需要超過500名的表演者。阿努查說,除了由資深表演者負責領銜演出,他們每年都會向全泰國約19所有表演藝術專科的學校公開徵選演員,這是給予箜劇新的生命力,也給予年輕的表演者公開演出的機會。

今年29歲的翁沙瑪(Wongsamat Laoprasert)從12歲就開始學習箜劇,身為新世代演員的他說,對箜劇有熱情,也自覺有責任把這樣的傳統藝術持續傳承下去。

今年18歲的彭薩空(Phongsakorn Suphasri)同樣自12歲開始學習箜劇,對於能夠在傳統藝術表演中感到很驕傲,希望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熟悉箜劇也願意學習箜劇,他相信這樣的傳統藝術不會消失。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