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記憶已烙印 作家林慕蓮著書記港人不屈精神

曾在中國任記者10年的作家林慕蓮即將在台出版「香港不屈:不能被磨滅的城市」,記錄港人在「反送中」運動如何奮力反抗。她說,雖然香港已被摧毀,但港人的記憶不會被抹掉,讓中國懼怕的,就是記憶的力量。

林慕蓮在2022年出版英文版「Indelible City: Dispossession and Defiance in Hong Kong」一書,中文版本月將在台灣出版,名為「香港不屈:不能被磨滅的城市」。

林慕蓮透過電郵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香港不屈」這名字是台灣出版社建議,認為體現了港人的力量及「獅子山精神」。獅子山是香港一座具有標誌性的山,山頂外型像一隻獅子。

對她來說,「獅子山精神」是無懼對手有多強大,都願意為保護自己在乎的價值而奮戰。

林慕蓮說,由英國殖民時期到香港主權移交後,港人在官方歷史中都被邊緣化。她希望重塑香港歷史,讓港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林慕蓮父親是新加坡華人,母親是英國人,在英國出生,香港長大,就像香港一樣處於兩個地方的夾縫中。她的記者生涯中,有10年被派駐北京及上海。

要寫香港歷史,怎能不寫反送中運動,林慕蓮也見證了香港人不屈不撓的精神。

2019年「反送中」運動開始爆發時她仍在香港居住,後來回去澳洲,但她很多次返回香港走入抗爭現場報導。

林慕蓮說,抗爭運動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即使港人知道抗爭未必可以達到目的,仍奮力一試。她訪問了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只有14、15歲的,他們對政治的掌握、他們的立場原則及對這個城市的熱愛,都令她深受感動。

林慕蓮說,當權者想整頓香港,嘗試將抗爭說成「黑暴」,將所有可以令人記起這場運動的人、事、物都抹掉,還消滅可以討論政治的空間,包括透過公開審查或令人因恐懼而自我審查。

「香港已被摧毀及再重建,在這過程中我們深愛的城市已變得陌生,政黨、工會、媒體消失了,一些最優秀的政治人物被關在鐵窗下,學校及大學的課程被再編寫成聚焦於國家安全,政治制度被摧毀,公務員不再標榜中立。國家安全成為香港首要考慮,這是一個悲劇」,林慕蓮說。

林慕蓮認為,記憶代表身分認同,當權者試圖消除香港獨特的歷史、身分認同、文化和語言,就是想消除香港有別於中國大陸的獨特身分。而中國懼怕的,就是記憶的力量,及抗爭運動顯示的團結力量。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