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富賢:就人口結構而論 中國經濟不會超過美國
中國人口問題專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撰文分析,從中國人口結構而論,未來中國經濟不會超過美國,呼籲北京要正視中國面臨的人口和文明的快速衰落。
美國之音(VOA)17日刊登易富賢的文章「從人口視角看習近平訪美與未來美中關係」指出,因戰略誤判,中國從以往的「韜光養晦」轉向「戰狼外交」。
易富賢舉例,這些誤判包括,2008年和2010年,中國大陸經濟專家林毅夫及李稻葵分別預測,2030年中國經濟將是美國2.5倍,以及世界經濟重心將東移。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2011年預測,2030年中國的經濟將是美國的2.2倍,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2021年分別預測2035年、2036年中國經濟將是美國1.5倍、2倍。
甚至到了2023年,林毅夫仍相信中國經濟在2023至2035年、2036至2050年,分別具備年增8%、6%的潛力,2049年中國的人口將是美國的4倍,人均GDP是美國的一半,經濟總量是美國的2倍。
受這些給政治局上課的「帝師」誤導,中國領導人斷定「東升西降」的戰略誤判,但林毅夫、李稻葵等人的預測,卻是建立在錯得離譜的人口數據基礎。
他說,即便中國有幸能將生育率穩定在1.1,2049年的人口不過就是美國的2.9倍,而非林毅夫、李稻葵等人所預測的4倍,尤其是年齡結構比美國差。
易富賢分析,1980年中國的中位數年齡是22歲,美國是30歲,青年中國追趕中年美國,GDP從1990年相當於美國的7%飆升至2021年的76%。
但中國的15至59歲勞動力在2012年開始負成長,經濟成長率從2011年的9.6%一路降,2020至2022年僅4.5%。2023年中國結束清零防疫政策後,經濟復甦低於預期,出口下跌,外資撤離,GDP降至美國的66%。
中國的中位數年齡將在2030年超越美國5.5歲,在2050將高達57歲,而美國、印度分別只有44歲、39歲,中國的65歲以上老人占比、老年撫養比將分別於2031年、2033年開始超越美國。
於是中國的GDP成長率將於2031至2035年開始低於美國,經濟總量不會超過美國,人均GDP將很難達到美國的30%,更不會達到林毅夫、李稻葵所預測的50%、 75%。今後老年中國和中年美國的經濟差距將拉大。
易富賢指出,從1970年到2022年,中國的出生占全球比例從26%降至7%,而65歲以上老人占比卻從16%升至26%,趨勢將持續,中國的二、三孩政策全數破產,生育率全球最低。
美國之音(VOA)17日刊登易富賢的文章「從人口視角看習近平訪美與未來美中關係」指出,因戰略誤判,中國從以往的「韜光養晦」轉向「戰狼外交」。
易富賢舉例,這些誤判包括,2008年和2010年,中國大陸經濟專家林毅夫及李稻葵分別預測,2030年中國經濟將是美國2.5倍,以及世界經濟重心將東移。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2011年預測,2030年中國的經濟將是美國的2.2倍,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2021年分別預測2035年、2036年中國經濟將是美國1.5倍、2倍。
甚至到了2023年,林毅夫仍相信中國經濟在2023至2035年、2036至2050年,分別具備年增8%、6%的潛力,2049年中國的人口將是美國的4倍,人均GDP是美國的一半,經濟總量是美國的2倍。
受這些給政治局上課的「帝師」誤導,中國領導人斷定「東升西降」的戰略誤判,但林毅夫、李稻葵等人的預測,卻是建立在錯得離譜的人口數據基礎。
他說,即便中國有幸能將生育率穩定在1.1,2049年的人口不過就是美國的2.9倍,而非林毅夫、李稻葵等人所預測的4倍,尤其是年齡結構比美國差。
易富賢分析,1980年中國的中位數年齡是22歲,美國是30歲,青年中國追趕中年美國,GDP從1990年相當於美國的7%飆升至2021年的76%。
但中國的15至59歲勞動力在2012年開始負成長,經濟成長率從2011年的9.6%一路降,2020至2022年僅4.5%。2023年中國結束清零防疫政策後,經濟復甦低於預期,出口下跌,外資撤離,GDP降至美國的66%。
中國的中位數年齡將在2030年超越美國5.5歲,在2050將高達57歲,而美國、印度分別只有44歲、39歲,中國的65歲以上老人占比、老年撫養比將分別於2031年、2033年開始超越美國。
於是中國的GDP成長率將於2031至2035年開始低於美國,經濟總量不會超過美國,人均GDP將很難達到美國的30%,更不會達到林毅夫、李稻葵所預測的50%、 75%。今後老年中國和中年美國的經濟差距將拉大。
易富賢指出,從1970年到2022年,中國的出生占全球比例從26%降至7%,而65歲以上老人占比卻從16%升至26%,趨勢將持續,中國的二、三孩政策全數破產,生育率全球最低。
- 記者:中央社台北18日電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