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升數字生產力,加速電力智能化
孫福友,華為公司副總裁、企業BG電力數字化軍團CEO
深圳2023年11月13日 /美通社/ -- 2023年10月20至23日,由東亞及西太平洋電力工業協會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主辦的第24屆亞太電協大會在廈門召開。今年,華為再次深度參與亞太電協大會,發表「躍升數字生產力,助力新型電力系統綠色低碳發展」主題演講,攜創新場景數字化方案亮相大會。
躍升數字生產力,加速邁向電力智能世界,華為在行動。
數字技術體系性賦能新型電力系統
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們看到新型電力系統面臨著五大系統性的挑戰,包括:一是源側結構的綠色化;二是荷側電氣化和互動化;三是電網調控柔性化;四是廣泛分佈在源網荷儲的儲能體系的管理和互動;五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及複雜的電碳交易體系。
複雜的事情需要方法論先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要抓住三個方面,一是綠色低碳轉型、二是數字化轉型、三是業務連續性。其中綠色低碳轉型是電力行業面臨的核心挑戰,這需要整個行業共同努力來解決;而數字化轉型和業務連續性管理可以體系性的支撐綠色低碳轉型戰略落地。
特別是其中電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經從必答題走向深水區,隨著轉型的深入,必然涉及到認知、慣性和利益的變革。應對深水區挑戰,我們認為數字化轉型是涉及到生產關係的一場變革,以支撐數字技術與場景的深度結合,讓業界能力和跨界能為業主按需所用,支撐綠色低碳戰略更好的落地。「數字化轉型的3的立方模型」,即生產關係三個轉變(意識、組織、人才)、生產力三個躍升(算力、運力、數字化能力)和三維創新(架構、模式和生態)。
躍升數字生產力加速電力智能化
躍升數字生產力需要體系性地構建核心能力,其中以算力和運力為技術底座的代際躍遷尤為重要,這對於加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十分關鍵。
一是明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以「電力+算力」為核心途徑和驅動力
以新能源為主體將深刻改變傳統電力系統的形態、特性和機理,源網荷儲融合變換、協同發展,這對電力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通用計算到AI計算,從單點計算到雲邊端協同計算,需要體系化的構築算力架構,才能真正實現數智賦能,並持續的獲得數字紅利。結合電力企業的治理特點,我們提出了雲邊端深度協同的 「星火架構」,支撐電力企業從過去一個發電廠一個發電廠、一個配電房一個配電房、一個變電站一個變電站的單點數字化,走向有架構支撐的、開放的、可演進的、體系性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支撐集團專業化、服務化;業務體系集約化、集控化;海量現場無人化、少人化,從而大幅降低規模成本、複製成本和時間成本,這對於重資產運營的能源企業,更具現實的意義。
二是強調堅實的運力是基礎設施保障
運力即通信,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需要再次強調。預計到2030年,聯接數量必將呈現出百倍增長趨勢,即使到今年年底,新能源裝機量將突破8億千瓦、分佈式光伏接入將達到2.3億千瓦,較去年都是在倍數的增長。「要想富先修路」,我們需要以通信目標網為牽引,構築適度超前的基礎運力,即圍繞關鍵場景,站在通信網的後天看明天,決定今天幹什麼。
同時,要為相應的場景找到合適的通信技術(有可能是一組技術)。這些技術的選擇需要綜合相關要素:是否為主流的技術方向、與場景相匹配的安全可靠性、全生命週期內的性價比、可演進性以及開放性等。
深圳2023年11月13日 /美通社/ -- 2023年10月20至23日,由東亞及西太平洋電力工業協會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主辦的第24屆亞太電協大會在廈門召開。今年,華為再次深度參與亞太電協大會,發表「躍升數字生產力,助力新型電力系統綠色低碳發展」主題演講,攜創新場景數字化方案亮相大會。
躍升數字生產力,加速邁向電力智能世界,華為在行動。
數字技術體系性賦能新型電力系統
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們看到新型電力系統面臨著五大系統性的挑戰,包括:一是源側結構的綠色化;二是荷側電氣化和互動化;三是電網調控柔性化;四是廣泛分佈在源網荷儲的儲能體系的管理和互動;五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及複雜的電碳交易體系。
複雜的事情需要方法論先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要抓住三個方面,一是綠色低碳轉型、二是數字化轉型、三是業務連續性。其中綠色低碳轉型是電力行業面臨的核心挑戰,這需要整個行業共同努力來解決;而數字化轉型和業務連續性管理可以體系性的支撐綠色低碳轉型戰略落地。
特別是其中電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經從必答題走向深水區,隨著轉型的深入,必然涉及到認知、慣性和利益的變革。應對深水區挑戰,我們認為數字化轉型是涉及到生產關係的一場變革,以支撐數字技術與場景的深度結合,讓業界能力和跨界能為業主按需所用,支撐綠色低碳戰略更好的落地。「數字化轉型的3的立方模型」,即生產關係三個轉變(意識、組織、人才)、生產力三個躍升(算力、運力、數字化能力)和三維創新(架構、模式和生態)。
躍升數字生產力加速電力智能化
躍升數字生產力需要體系性地構建核心能力,其中以算力和運力為技術底座的代際躍遷尤為重要,這對於加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十分關鍵。
一是明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以「電力+算力」為核心途徑和驅動力
以新能源為主體將深刻改變傳統電力系統的形態、特性和機理,源網荷儲融合變換、協同發展,這對電力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通用計算到AI計算,從單點計算到雲邊端協同計算,需要體系化的構築算力架構,才能真正實現數智賦能,並持續的獲得數字紅利。結合電力企業的治理特點,我們提出了雲邊端深度協同的 「星火架構」,支撐電力企業從過去一個發電廠一個發電廠、一個配電房一個配電房、一個變電站一個變電站的單點數字化,走向有架構支撐的、開放的、可演進的、體系性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支撐集團專業化、服務化;業務體系集約化、集控化;海量現場無人化、少人化,從而大幅降低規模成本、複製成本和時間成本,這對於重資產運營的能源企業,更具現實的意義。
二是強調堅實的運力是基礎設施保障
運力即通信,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需要再次強調。預計到2030年,聯接數量必將呈現出百倍增長趨勢,即使到今年年底,新能源裝機量將突破8億千瓦、分佈式光伏接入將達到2.3億千瓦,較去年都是在倍數的增長。「要想富先修路」,我們需要以通信目標網為牽引,構築適度超前的基礎運力,即圍繞關鍵場景,站在通信網的後天看明天,決定今天幹什麼。
同時,要為相應的場景找到合適的通信技術(有可能是一組技術)。這些技術的選擇需要綜合相關要素:是否為主流的技術方向、與場景相匹配的安全可靠性、全生命週期內的性價比、可演進性以及開放性等。
- 記者:美通社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