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成功研發新技術MOZAIC(TM)提升腸道微生物移植成效
與香港醫管局合作治療難辨梭菌感染
香港2023年11月16日 /美通社/ -- 難辨梭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見的院內感染,患者可以出現嚴重徵狀如腹瀉及大便出血。抗生素是傳統治療方法,但復發率及死亡率分別高達 35% 及 40%。多年來歐美醫院嘗試採用腸道微生物移植(FMT)治療難治性或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但由於缺乏公認標準作篩選、分析及儲存樣本內的微生態(microbiome),加上很多醫院的FMT案例不足,導致治療難辨梭菌感染的成功率十分參差,由40%至80%不等。一項報告指出在2019 年,歐洲17個國家共31間中心只是合共進行 1,800多次FMT作為醫療或其他科研用途。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於威爾斯親王醫院自2013年開展以FMT治療難辨梭菌感染及其他疾病的研究,至今已完成800多宗案例。中大轄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icrobiota I-Center,MagIC),憑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InnoHK計劃的資助,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TM),把FMT治療難辨梭菌感染的成功率大幅提升至90%以上。比較傳統抗生素治療,這項嶄新的FMT療法更把患者的生存中位數由2.1年提升至4.7年,升幅達一倍以上。中大的微生態樣本庫更獲得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認可的伯明翰FMT中心認同。
中大醫學院利用這項嶄新的FMT技術,與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醫管局)合作,為轄下全港醫院患上難治性或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的病人提供治療。
本港難辨梭菌感染發病率十多年間升逾兩倍
本港難辨梭菌感染發病率持續上升,由2006年每十萬成年人約有15宗,至2019年時已升逾兩倍達每十萬成年人有54宗。2022年本港受感染人數已超過3,600宗。長者、慢性疾病、炎症性腸病或經常服用抗生素的人士,均是感染難辨梭菌的高危群組。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葉碧瑤教授表示:「抗生素治療是應付難辨梭菌感染的標準治療。然而,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的病人由於反復感染和延長用藥,對標準療法無效。假如沒有及早提供有效治理,病人將危在旦夕之餘,更可能造成更大規模的感染。」
憑藉微生物宏基因組分析連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治療成功率增加病人存活機會
中大轄下的MagIC憑藉InnoHK計劃的資助,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TM)。此技術由人工智能驅動,利用800多組FMT資料及2,000多組宏基因組樣本,剖析多種微生物群及其基因的複雜網絡,有利提供個人化治療。
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MagIC總監黃秀娟教授解釋:「人類腸道由數兆微生物組成,猶如森林的生態系統。這種健康的生態系統可能會被某些致病菌破壞,例如難辨梭菌。 因此,我們開發了MOZAIC(TM)來對抗這種惡菌造成的感染。我們利用此技術平台作為研究工具,改善了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患者的FMT臨床結果,令治癒率達到90%以上。與傳統抗生素治療相比,這項技術提高了患者生存率、縮短了住院時間,並節省了醫療費用。」
獨家提供新技術予香港醫管局轉化科研成果為臨床治療
中大醫學院與香港醫管局合作,於全港公立醫院獨家提供上述經MOZAIC(TM)技術提升治療成功率的FMT,為難治或復發個案進行治療。
香港2023年11月16日 /美通社/ -- 難辨梭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見的院內感染,患者可以出現嚴重徵狀如腹瀉及大便出血。抗生素是傳統治療方法,但復發率及死亡率分別高達 35% 及 40%。多年來歐美醫院嘗試採用腸道微生物移植(FMT)治療難治性或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但由於缺乏公認標準作篩選、分析及儲存樣本內的微生態(microbiome),加上很多醫院的FMT案例不足,導致治療難辨梭菌感染的成功率十分參差,由40%至80%不等。一項報告指出在2019 年,歐洲17個國家共31間中心只是合共進行 1,800多次FMT作為醫療或其他科研用途。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於威爾斯親王醫院自2013年開展以FMT治療難辨梭菌感染及其他疾病的研究,至今已完成800多宗案例。中大轄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icrobiota I-Center,MagIC),憑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InnoHK計劃的資助,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TM),把FMT治療難辨梭菌感染的成功率大幅提升至90%以上。比較傳統抗生素治療,這項嶄新的FMT療法更把患者的生存中位數由2.1年提升至4.7年,升幅達一倍以上。中大的微生態樣本庫更獲得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認可的伯明翰FMT中心認同。
中大醫學院利用這項嶄新的FMT技術,與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醫管局)合作,為轄下全港醫院患上難治性或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的病人提供治療。
本港難辨梭菌感染發病率十多年間升逾兩倍
本港難辨梭菌感染發病率持續上升,由2006年每十萬成年人約有15宗,至2019年時已升逾兩倍達每十萬成年人有54宗。2022年本港受感染人數已超過3,600宗。長者、慢性疾病、炎症性腸病或經常服用抗生素的人士,均是感染難辨梭菌的高危群組。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葉碧瑤教授表示:「抗生素治療是應付難辨梭菌感染的標準治療。然而,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的病人由於反復感染和延長用藥,對標準療法無效。假如沒有及早提供有效治理,病人將危在旦夕之餘,更可能造成更大規模的感染。」
憑藉微生物宏基因組分析連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治療成功率增加病人存活機會
中大轄下的MagIC憑藉InnoHK計劃的資助,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TM)。此技術由人工智能驅動,利用800多組FMT資料及2,000多組宏基因組樣本,剖析多種微生物群及其基因的複雜網絡,有利提供個人化治療。
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MagIC總監黃秀娟教授解釋:「人類腸道由數兆微生物組成,猶如森林的生態系統。這種健康的生態系統可能會被某些致病菌破壞,例如難辨梭菌。 因此,我們開發了MOZAIC(TM)來對抗這種惡菌造成的感染。我們利用此技術平台作為研究工具,改善了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患者的FMT臨床結果,令治癒率達到90%以上。與傳統抗生素治療相比,這項技術提高了患者生存率、縮短了住院時間,並節省了醫療費用。」
獨家提供新技術予香港醫管局轉化科研成果為臨床治療
中大醫學院與香港醫管局合作,於全港公立醫院獨家提供上述經MOZAIC(TM)技術提升治療成功率的FMT,為難治或復發個案進行治療。
- 記者:美通社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