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花Bangas
……西元一八七五年,運會所趨,交通首要,八通古道,迫於修建,自林圮埔至花蓮樸石閣(今玉里),通衢以來,吳氏昆仲,光亮光忠,率飛虎左營前駐,安屯之後,天意難料,瘟疫大行,手足惶錯,素仰帝君,仁義禮智,三界伏魔,爰築草屋,吳光亮將軍親題,後山保障匾額,以奉祀迄今。後山居民,族群龐雜,阿美布農,平埔客家,漢民雜處,嫌隙難免,爭端時起,幸賴神召,和諧共居。……
男友在旁邊補充著:「是啊,我們這裡的血統很複雜,高山原住民有布農、阿美,平地在閩、客之外,還有許多西部的平埔西拉雅或馬卡道,在十八、十九世紀因被漢人壓迫而越過中央山脈,遷徙到此。我本人是客家,我們祖先是清朝光緒年間過來的,雖然才短短五、六代,我懷疑我說不定也有平埔血統呢。」
對台灣史較熟稔的小君說:「你們這裡的平埔,是自台南頭社或玉井一帶遷來的。他們認為自己是大武壠或大滿,與西拉雅有些不同。另外有些是由屏東林邊放索、萬丹一帶,經由浸水營古道遷來,他們則認為自己是馬卡道,不是西拉雅,也不是大武壠。你們家混的,是大武壠還是馬卡道?」
男友苦笑道:「妳問我,我問誰啊?」又問:「妳剛剛為什麼一直笑,在笑什麼?」
「好啦,」小君笑道:「其實我是笑這碑文的文字,道盡漢人的偽善與假仁假義。我們唸歷史的,都知道吳光亮在後山,殺了不少原住民,但他卻頒布了〈化番俚言〉,好像他只強調感化,從不殺戮似的。過去漢人統治者一貫如此,滿口仁義道德,作為凶狠毒辣。這也許就是原住民一直不喜歡漢人,不信任漢人的原因吧。」
小君又說:「例如剛剛大殿那個『後山保障』,大家認為吳光忠所題的匾,又是另外一個例子。『後山保障』,保障了誰啊?後山本來是原住民的,難道是吳光亮保障了原住民嗎?恰恰相反,是保障了入侵後山的漢人啊!。」男友在一旁苦笑著。
小君看到表情尷尬的男友:「唉,現在是多元共榮啦,也沒要你們漢人搬出後山,只是要你們不要繼續這一付道貌岸然,滿口道德的漢人沙文主義觀點就是。」又說:「高中課本決定不採用連橫的《台灣通史序》,就是因為原住民詩人莫那能的一句話:『你們的篳路藍縷,我們的顛沛流離!』」
男友打哈哈說:「只道你們這些唸歷史的最冬烘,誰知反而思想最前衛,最進步了。佩服佩服。」
小君說:「唸歷史是為了反省,以史為鏡,說的就是這個。你們學醫的,醫人醫獸;我們學歷史的,醫國家醫社會,作用大著呢,豈是為了三個月寒暑假。」
男友說:「哎呀,失敬失敬。我必須多了解一些台灣史了。」
小君笑說:「那還用說!」但又感慨。她說:「其實,在台灣史方面,我們過去承緒了太多漢人史觀,都是一面之詞,因此要好好重新評估。許多歷史事件,原住民的觀點沒有能留下來,因而真相不太清楚。例如這位吳光亮,在〈化番俚言〉卷首,又加了一篇光緒五年(一八七九)『諭後山各路番眾』的曉諭,也說得冠冕堂皇。先舉前幾年阿棉、納納、加禮宛等社,經吳光亮『親統大軍,嚴加痛剿,以張天威』,然後經過設立番學,教番童識字讀書,最後以這三十二條『淺近野俚』的《化番俚言》,而使『蠻夷僻陋之俗,轉成禮義廉讓之風』。」
小君有著感概。加禮宛事件她略知一二,但阿棉、納納的地名今已不存,因此不知詳情。但總之,這就是台灣原住民的「被漢化過程」,當然包括日常風俗的改漢姓、穿漢服…等,把「漢化」當「教化」。小君感慨著,這就是過去不尊重少數族群的漢人沙文主義及擴張主義,自以為是的偏見。
一直要到這幾年,台灣社會才慢慢了解原住民文化有其融自然天地於一體的優點。在過去漢人讚美「人定勝天」、「愚公移山」、「戰勝大自然」的時候,漢人看不到原住民優點,認為原住民懶散、笨拙,只會唱歌跳舞。要等近幾年屢屢出現大自然的反撲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住民文化比我們看得更遠……。其實日本人早看出了這一點。森丑之助說,站到山上,青翠的地方就是番人的,光禿禿的地方就是漢人的。這正是現代才有的「水土保持」的生態思維。而當年,則視為原民之疏懶。在一九二五年之前,森丑之助就看出了原住民文化的優越,但他也無法勸服那個年代的日本總督府,所以他只好在基隆港跳海…。
在火車到瑞穗的途中,小君一路上讚嘆著窗外花東縱谷的秀麗景色。她的男友,則臉色有點臭,帶女友來旅行,女友則沒有柔情蜜意,而卻鍾情於歷史和原住民,還一路上談歪理,倒有些像是在譴責他。
男友在旁邊補充著:「是啊,我們這裡的血統很複雜,高山原住民有布農、阿美,平地在閩、客之外,還有許多西部的平埔西拉雅或馬卡道,在十八、十九世紀因被漢人壓迫而越過中央山脈,遷徙到此。我本人是客家,我們祖先是清朝光緒年間過來的,雖然才短短五、六代,我懷疑我說不定也有平埔血統呢。」
對台灣史較熟稔的小君說:「你們這裡的平埔,是自台南頭社或玉井一帶遷來的。他們認為自己是大武壠或大滿,與西拉雅有些不同。另外有些是由屏東林邊放索、萬丹一帶,經由浸水營古道遷來,他們則認為自己是馬卡道,不是西拉雅,也不是大武壠。你們家混的,是大武壠還是馬卡道?」
男友苦笑道:「妳問我,我問誰啊?」又問:「妳剛剛為什麼一直笑,在笑什麼?」
「好啦,」小君笑道:「其實我是笑這碑文的文字,道盡漢人的偽善與假仁假義。我們唸歷史的,都知道吳光亮在後山,殺了不少原住民,但他卻頒布了〈化番俚言〉,好像他只強調感化,從不殺戮似的。過去漢人統治者一貫如此,滿口仁義道德,作為凶狠毒辣。這也許就是原住民一直不喜歡漢人,不信任漢人的原因吧。」
小君又說:「例如剛剛大殿那個『後山保障』,大家認為吳光忠所題的匾,又是另外一個例子。『後山保障』,保障了誰啊?後山本來是原住民的,難道是吳光亮保障了原住民嗎?恰恰相反,是保障了入侵後山的漢人啊!。」男友在一旁苦笑著。
小君看到表情尷尬的男友:「唉,現在是多元共榮啦,也沒要你們漢人搬出後山,只是要你們不要繼續這一付道貌岸然,滿口道德的漢人沙文主義觀點就是。」又說:「高中課本決定不採用連橫的《台灣通史序》,就是因為原住民詩人莫那能的一句話:『你們的篳路藍縷,我們的顛沛流離!』」
男友打哈哈說:「只道你們這些唸歷史的最冬烘,誰知反而思想最前衛,最進步了。佩服佩服。」
小君說:「唸歷史是為了反省,以史為鏡,說的就是這個。你們學醫的,醫人醫獸;我們學歷史的,醫國家醫社會,作用大著呢,豈是為了三個月寒暑假。」
男友說:「哎呀,失敬失敬。我必須多了解一些台灣史了。」
小君笑說:「那還用說!」但又感慨。她說:「其實,在台灣史方面,我們過去承緒了太多漢人史觀,都是一面之詞,因此要好好重新評估。許多歷史事件,原住民的觀點沒有能留下來,因而真相不太清楚。例如這位吳光亮,在〈化番俚言〉卷首,又加了一篇光緒五年(一八七九)『諭後山各路番眾』的曉諭,也說得冠冕堂皇。先舉前幾年阿棉、納納、加禮宛等社,經吳光亮『親統大軍,嚴加痛剿,以張天威』,然後經過設立番學,教番童識字讀書,最後以這三十二條『淺近野俚』的《化番俚言》,而使『蠻夷僻陋之俗,轉成禮義廉讓之風』。」
小君有著感概。加禮宛事件她略知一二,但阿棉、納納的地名今已不存,因此不知詳情。但總之,這就是台灣原住民的「被漢化過程」,當然包括日常風俗的改漢姓、穿漢服…等,把「漢化」當「教化」。小君感慨著,這就是過去不尊重少數族群的漢人沙文主義及擴張主義,自以為是的偏見。
一直要到這幾年,台灣社會才慢慢了解原住民文化有其融自然天地於一體的優點。在過去漢人讚美「人定勝天」、「愚公移山」、「戰勝大自然」的時候,漢人看不到原住民優點,認為原住民懶散、笨拙,只會唱歌跳舞。要等近幾年屢屢出現大自然的反撲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住民文化比我們看得更遠……。其實日本人早看出了這一點。森丑之助說,站到山上,青翠的地方就是番人的,光禿禿的地方就是漢人的。這正是現代才有的「水土保持」的生態思維。而當年,則視為原民之疏懶。在一九二五年之前,森丑之助就看出了原住民文化的優越,但他也無法勸服那個年代的日本總督府,所以他只好在基隆港跳海…。
在火車到瑞穗的途中,小君一路上讚嘆著窗外花東縱谷的秀麗景色。她的男友,則臉色有點臭,帶女友來旅行,女友則沒有柔情蜜意,而卻鍾情於歷史和原住民,還一路上談歪理,倒有些像是在譴責他。
-
新聞關鍵字:
台南、 交通、 屏東、 台鐵、 高鐵、 語言、 民宿、 瑞穗、 火車、 Google、 旅遊、 戲劇、 相處、 台北國際書展、 友情、 在地、 台灣
‧ 歷史 、 醫師 、 吳光亮 、 台灣 、 原住民 、 漢人 、 小君 、 一個 、 男友 、 苦楝花 、 事件 、 陳耀昌 、 部落 、 故事 、 後山 、 知道 、 文化 、 花蓮 、 光緒 、 作者 、 開山 、 撫番 、 撒奇 、 萊雅 、 大學 、 族人 、 記憶 、 台灣史 、 玉里 、 現在 、 大港口 、 加禮宛 、 文學 、 神話 、 文字 、 完全 、 反省 、 古道 、 戰爭 、 大庄 、 多元 、 末日 、 小說 、 台東 、 當年 、 八通關 、 過去 、 阿桃 、 教授 、 應該‧ 北路 、 東港 、 文學獎 、 原民 、 場景 、 以後 、 地方 、 林圮埔 、 北洋 、 神話 、 許多 、 推薦 、 清軍 、 院長 、 印刻 、 最後 、 竹窩宛社 、 感言 、 朱小君 、 吳光亮 、 發生 、 顯然 、 藉由 、 飄渺 、 事件 、 特色 、 肯定 、 李弘祺 、 獅頭花 、 之後 、 秀姑巒溪 、 效果 、 寫作 、 酵母 、 具有 、 不服 、 美好 、 想像力 、 紀錄 、 禮宛社 、 出版社 、 喜歡 、 終於 、 基隆港 、 大地 、 宣示 、 東部 、 巫永福 、 Sakul 、 福爾摩沙‧ 林東 、 台灣 、 東港 、 陳耀昌 、 宛港 、 花蓮縣長 、 李來旺 、 吳光亮 、 李弘祺 、 黃馬 、 番地 、 花蓮港 、 加禮宛 、 Kumud Pazik 、 ‧摘文 、 竹窩宛社 、 恆春縣 、 太魯閣 、 木神Sakul 、 撒奇萊雅 、 朱小君 、 日軍 、 巫永福 、 林福喜 、 竹窩灣 、 水璉李 、 浦忠成pasuya poiconx 、 八通關古道 、 雷福海 、 廣東 、 八通古道 、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 台灣和平基金會 、 馬立雲 、 花蓮 、 浦忠成 、 胡鐵花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 大庄 、 孫大川 、 大庄阿桃 、 台灣史 、 周懋琦 、 瑞穗大橋 、 番中路 、 Pazik 、 孫開華 、 沈葆楨 、 文化部 、 撫番‧ Bangas 、 Bangas 、 Sakul 、 Taiovan 、 Paelabang 、 Kumud Pazik 、 Pazik 、 Tiway Sayum 、 Lutuk Sayum 、 Tgdaya 、 Toda 、 Truku 、 Johann G. Herder 、 Alexander Pope 、 Google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歷史
、
醫師
、
吳光亮
、
台灣
、
原住民
、
漢人
、
小君
、
一個
、
男友
、
苦楝花
、
事件
、
陳耀昌
、
部落
、
故事
、
後山
、
知道
、
文化
、
花蓮
、
光緒
、
作者
、
開山
、
撫番
、
撒奇
、
萊雅
、
大學
、
族人
、
記憶
、
台灣史
、
玉里
、
現在
、
大港口
、
加禮宛
、
文學
、
神話
、
文字
、
完全
、
反省
、
古道
、
戰爭
、
大庄
、
多元
、
末日
、
小說
、
台東
、
當年
、
八通關
、
過去
、
阿桃
、
教授
、
應該
‧
北路
、
東港
、
文學獎
、
原民
、
場景
、
以後
、
地方
、
林圮埔
、
北洋
、
神話
、
許多
、
推薦
、
清軍
、
院長
、
印刻
、
最後
、
竹窩宛社
、
感言
、
朱小君
、
吳光亮
、
發生
、
顯然
、
藉由
、
飄渺
、
事件
、
特色
、
肯定
、
李弘祺
、
獅頭花
、
之後
、
秀姑巒溪
、
效果
、
寫作
、
酵母
、
具有
、
不服
、
美好
、
想像力
、
紀錄
、
禮宛社
、
出版社
、
喜歡
、
終於
、
基隆港
、
大地
、
宣示
、
東部
、
巫永福
、
Sakul
、
福爾摩沙
‧
林東
、
台灣
、
東港
、
陳耀昌
、
宛港
、
花蓮縣長
、
李來旺
、
吳光亮
、
李弘祺
、
黃馬
、
番地
、
花蓮港
、
加禮宛
、
Kumud Pazik
、
‧摘文
、
竹窩宛社
、
恆春縣
、
太魯閣
、
木神Sakul
、
撒奇萊雅
、
朱小君
、
日軍
、
巫永福
、
林福喜
、
竹窩灣
、
水璉李
、
浦忠成pasuya poiconx
、
八通關古道
、
雷福海
、
廣東
、
八通古道
、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
台灣和平基金會
、
馬立雲
、
花蓮
、
浦忠成
、
胡鐵花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
大庄
、
孫大川
、
大庄阿桃
、
台灣史
、
周懋琦
、
瑞穗大橋
、
番中路
、
Pazik
、
孫開華
、
沈葆楨
、
文化部
、
撫番
‧
Bangas
、
Bangas
、
Sakul
、
Taiovan
、
Paelabang
、
Kumud Pazik
、
Pazik
、
Tiway Sayum
、
Lutuk Sayum
、
Tgdaya
、
Toda
、
Truku
、
Johann G. Herder
、
Alexander Pope
、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