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與航運:搶船、搶港、搶貨櫃,你上船了嗎?貨櫃推動的全球貿易與現代經濟體系
第15章 附加價值
創造價值的遊戲
贏家
大港,或大船
謝詞
注腳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馬克‧萊文森 Marc Levinson
知名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與記者,曾任《經濟學人》雜誌的金融與經濟編輯、紐約外交關係協會(CFR)高級研究員,以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經濟學家。長期從事金融監管、國際經濟、貿易政策方面的研究、寫作與演說。著有《曾經的零售霸主》(The Great A&P)、《小企業困境》(The Struggle for 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貨櫃外的全球化》(Outside the Box)。
譯者:吳國卿
台北市人,1959年生,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翻譯工作二十餘年。主要譯作有《克魯曼戰殭屍》、《亞洲未來式》、《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震撼主義》、《碳交易》、《Deep Work深度工作力》等書。
★內文試閱:
‧前言
低技術創新推動全世界
寫書向來是一件孤獨的事,但與其他本書相比,《貨櫃與航運》更是一件個人的案子。這不完全是我的選擇。在我寫這本書之初,每當認識我的人問起我在做什麼時,我會得意地告訴他們,我在寫一本貨櫃的歷史書。毫無例外,我的話總會引來訝異的沉默,因為和我對話的人想不出一只無趣的金屬箱子有什麼好說的。後來我不再談起這本書,以免每次提起這個話題,氣氛都有點尷尬。
本書首次出版引起的反響出乎我的意料。我知道貨櫃化的歷史將自明,這是個遠比讀者想像更為有趣的主題,而且我猜想,經濟學家和物流專家可能對我主張運輸成本劇降攸關我們今日所謂全球化的說法感興趣。不過,當時我完全不知道貨櫃正要蔚為一股趨勢。接著各方的邀請開始湧進。在紐約,我加入了一個建築師的平台,利用貨櫃來設計辦公室建築和公寓。在熱那亞(Genoa),我與一位把貨櫃變成暫時藝廊的創業家談話;而在加州聖塔巴巴拉(Santa Barbara),當地的博物館與一所大學攜手推廣一系列我從沒想過可以在貨櫃組合展場上舉辦的公共活動。廢棄貨櫃堆的醜陋;裝著未知內容物的數百萬個貨櫃帶來的安全威脅;大量貨物運送造成的環境破壞——這些議題都成了評論者和批評文章的焦點。
然後企業主管加入了討論。一家主要電腦製造商把貨櫃當作模組產品的譬喻,發表了一款「櫃式資料中心」(data center in a box)。一家大石油公司從貨櫃汲取靈感,藉此降低了加拿大北極區的石油探勘成本。數家顧問公司把貨櫃化的教訓應用在多種與貨物運輸無關的企業問題上。一家軟體公司開發出一種電腦系統概念,將「貨櫃化」的資料碎片從一個地點傳送至另一個地點,把貨櫃化擴大到我想像不到的領域。
學界從《貨櫃與航運》得到啟發,展開了一些學術研究的新方向。在這本書出版之前,正如我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所發現的,除了工會的相關領域,很少人曾對貨櫃及其影響做過嚴肅的探討。造成這種疏忽的部分原因在於資料不完整,就如第13章將談到的,該怎麼可靠地估計「貨櫃如何改變一九五○年代後的運輸成本」所面臨的種種障礙。學界不願意跨越傳統界線也阻礙了「貨櫃帶來多少影響」的研究。例如,一位對貨櫃很熟悉的物流專家告訴我,他從未思考過貨櫃對陸上運輸的影響。不過,我認為學界之所以會忽視貨櫃這麼久,主要是因為它看起來太平淡無奇。一位讀者告訴我,長期以來,有一位知名的經濟史學家一直告訴學生,雖然貨櫃是個重要的發展,但它太過簡單,不值得深入研究。本書至少有可能破除這項成見。這本書似乎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研討會和座談會一些題材,刺激了新的學術對話,探討運輸在經濟變遷中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媒體界也展開類似的省思。自一九八○年代末以來,評論家在專欄文章和電視頻道熱烈討論全球化的議題,好像這個議題只牽涉到數位化和公司削減成本而已。然而在《貨櫃與航運》出版後,許多新聞報導和文章都已承認,儘管通訊數位化的影響重大,世界經濟的整合仰賴電話中心和跨太平洋科技服務出口的程度,比不上以低廉的成本來運輸產品。我希望《貨櫃與航運》能幫助大眾了解,港口、道路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的不足可能會導致貨物運輸的成本上漲,進而對經濟造成傷害。
對《貨櫃與航運》一書的反應在許多方面令我感到驚訝,但最出乎意料的問題可能是世人普遍對於創新抱持的刻板觀念。在第3章我將講述,常有人問大膽創立第一家貨櫃船公司的前卡車司機麥克連(Malcom McLean)怎麼會想到貨櫃的點子。他以一則故事回答:一九三七年底,他在澤西市的碼頭排隊好幾個小時等著為他的卡車卸貨之際,突然靈光一閃,想到要是把整個卡車的車體吊到船上,應該會快很多。說這則故事是想讓我們相信,那個事件導致他在十八年後決定買下一艘戰後剩餘的貨輪,並改裝那艘船來載運三十三英尺長的貨櫃。
這則靈光乍現的故事並未出現在《貨櫃與航運》這本書中,因為我相信,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沒有明確證據證明此事確實發生。我懷疑麥克連的靈感之說是在不明就裡的人問他貨櫃從何而來時,他隨便掰出來的。正如我在第2章談及,船運公司和鐵路公司在麥克連到澤西市之前,早已實驗貨櫃達半個世紀之久,且一九五六年麥克連的第一艘船啟航時,貨櫃已經在北美和歐洲被普遍使用。
依我所見,麥克連對貨櫃化發展真正的貢獻與貨船上的金屬箱子無關,而是一種管理上的洞識。麥克連了解運輸公司真正的業務是運送貨物,而不是操作貨船或火車。這個見解讓他的貨櫃化方式得以成功,其他人則以失敗收場。不過,讓我錯愕的是,我很快便發現許多人對麥克連碼頭邊的靈感深深著迷,就像蘋果掉在年輕的牛頓(Isaac Newton)頭上所引發
-
新聞關鍵字:
MiTCH、 保險、 Line、 交通、 英格蘭、 職缺、 伸展、 梅西、 航運、 電商、 阿里巴巴、 投資、 華爾街日報、 戲劇、 微軟、 晶片、 創業、 火車、 在地、 克魯曼、 物流、 蘋果
‧ 貨櫃 、 公司 、 成本 、 船運 、 運輸 、 經濟 、 貨物 、 世界 、 航運 、 港口 、 卡車 、 麥克連 、 日本 、 產品 、 貿易 、 美國 、 改變 、 全球 、 創新 、 一個 、 年代 、 碼頭 、 發展 、 製造商 、 出口 、 費率 、 方式 、 政府 、 影響 、 這種 、 許多 、 同盟 、 紐約 、 故事 、 運費 、 降低 、 載運 、 地方 、 研究 、 問題 、 服務 、 無法 、 箱子 、 帶來 、 北大西洋 、 一項 、 重要 、 所有 、 貨櫃船 、 美元‧ 對話 、 摧毀 、 火車 、 橫濱 、 出口 、 革命 、 採用 、 曼哈頓 、 小時 、 ISO 、 公共 、 克魯曼 、 海洋 、 比較 、 附近 、 推動 、 破壞性 、 地點 、 地理 、 日本 、 石油 、 現代化 、 從前 、 停止 、 新加坡 、 刺激 、 羅德威貨運公司 、 階段 、 提供 、 主義 、 中心 、 外交 、 已經 、 推向 、 當時 、 業務 、 扮演 、 提高 、 想像 、 一億零一百萬美元 、 問題 、 經理 、 議題 、 主張 、 釜山 、 之前 、 改造 、 縮短 、 恐怖 、 接受‧ 越南 、 萊文森 、 日本 、 美國 、 理查森 、 威廉 、 美國船運公司 、 四分衛 、 橫濱 、 華爾街日報 、 香港 、 佛瑞爾 、 一億零一百萬美元 、 堪薩斯州 、 加州 、 巴西 、 八旗 、 紐約 、 麻省理工學院 、 釜山 、 比爾‧蓋茲 、 神戶 、 法國 、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委員會 、 Farrell Line 、 港務局 、 華頓商學院 、 鹿特丹 、 深圳 、 麥克連 、 澳洲 、 CFR 、 柏克萊創業研究中心 、 麥克連分割卡車公司 、 米歇爾 、 紐約外交關係協會 、 澤西市 、 財星 、 鮑莫爾 、 金融時報 、 帕波萊 、 新加坡 、 英國 、 伯恩斯坦 、 麥克 、 ISO 、 政府 、 泛大西洋公司 、 新英格蘭 、 中國‧ marc levinson 、 CFR 、 JPMorgan Chase 、 Bill Gates 、 Peter L. Bernstein 、 William Baumol 、 George Stalk 、 BCG 、 Mitchell L. Moss 、 Nelson Lichtenstein 、 ISO 、 Marc Levinson 、 The Great A&P 、 Deep Work 、 Genoa 、 Santa Barbara 、 Malcom McLean 、 Isaac Newton 、 Newark 、 Felixstowe 、 Tanjung Pelepas 、 Herald Square 、 Charles Cushing 、 Wharton School 、 Bernard Czachowski 、 Roadway Freight 、 Kenneth Younger 、 Paul Richardson 、 Farrell Line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貨櫃
、
公司
、
成本
、
船運
、
運輸
、
經濟
、
貨物
、
世界
、
航運
、
港口
、
卡車
、
麥克連
、
日本
、
產品
、
貿易
、
美國
、
改變
、
全球
、
創新
、
一個
、
年代
、
碼頭
、
發展
、
製造商
、
出口
、
費率
、
方式
、
政府
、
影響
、
這種
、
許多
、
同盟
、
紐約
、
故事
、
運費
、
降低
、
載運
、
地方
、
研究
、
問題
、
服務
、
無法
、
箱子
、
帶來
、
北大西洋
、
一項
、
重要
、
所有
、
貨櫃船
、
美元
‧
對話
、
摧毀
、
火車
、
橫濱
、
出口
、
革命
、
採用
、
曼哈頓
、
小時
、
ISO
、
公共
、
克魯曼
、
海洋
、
比較
、
附近
、
推動
、
破壞性
、
地點
、
地理
、
日本
、
石油
、
現代化
、
從前
、
停止
、
新加坡
、
刺激
、
羅德威貨運公司
、
階段
、
提供
、
主義
、
中心
、
外交
、
已經
、
推向
、
當時
、
業務
、
扮演
、
提高
、
想像
、
一億零一百萬美元
、
問題
、
經理
、
議題
、
主張
、
釜山
、
之前
、
改造
、
縮短
、
恐怖
、
接受
‧
越南
、
萊文森
、
日本
、
美國
、
理查森
、
威廉
、
美國船運公司
、
四分衛
、
橫濱
、
華爾街日報
、
香港
、
佛瑞爾
、
一億零一百萬美元
、
堪薩斯州
、
加州
、
巴西
、
八旗
、
紐約
、
麻省理工學院
、
釜山
、
比爾‧蓋茲
、
神戶
、
法國
、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委員會
、
Farrell Line
、
港務局
、
華頓商學院
、
鹿特丹
、
深圳
、
麥克連
、
澳洲
、
CFR
、
柏克萊創業研究中心
、
麥克連分割卡車公司
、
米歇爾
、
紐約外交關係協會
、
澤西市
、
財星
、
鮑莫爾
、
金融時報
、
帕波萊
、
新加坡
、
英國
、
伯恩斯坦
、
麥克
、
ISO
、
政府
、
泛大西洋公司
、
新英格蘭
、
中國
‧
marc levinson
、
CFR
、
JPMorgan Chase
、
Bill Gates
、
Peter L. Bernstein
、
William Baumol
、
George Stalk
、
BCG
、
Mitchell L. Moss
、
Nelson Lichtenstein
、
ISO
、
Marc Levinson
、
The Great A&P
、
Deep Work
、
Genoa
、
Santa Barbara
、
Malcom McLean
、
Isaac Newton
、
Newark
、
Felixstowe
、
Tanjung Pelepas
、
Herald Square
、
Charles Cushing
、
Wharton School
、
Bernard Czachowski
、
Roadway Freight
、
Kenneth Younger
、
Paul Richardson
、
Farrell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