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每個人的書法課:從看懂到會寫,提升素養與美學力

寫給每個人的書法課:從看懂到會寫,提升素養與美學力

寫給每個人的書法課:從看懂到會寫,提升素養與美學力
作者:林曦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21-09-01 00:00:00

<內容簡介>

☆侯吉諒、侯信永、陳丹青、葉曄、鄭俊德、何景窗──盛讚推薦

親近書法正是時候!
以一枝筆,長養心性、修為與氣度;
欣賞萬千筆墨,滋養當下生活,打開新的世界。

◎ 收錄700餘幅全彩圖片,分析歷代名帖,並親自示範書寫、運筆細節,講解學習重點,讓學習與鑒賞同步。

不論你是零基礎或熱愛書寫,本書將系統化地帶你深入這門藝術!
●書法是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去向古人學習、與古人做朋友;
●書法是一面鏡子,在不同的階段,可以記錄和映照出那個階段中自己的面貌和變化;
●書法是一門語言,可以將心中所感,透過筆墨來呈現與舒解,古來文人莫不如此;
●書法是一門功夫,除了磨練技藝外,還包括向內的修為,知行合一,從技藝到生活。
●書法是一種欣賞,用一種遊戲、欣賞的態度去看待人生,人生也就多了一重可能性。

作者林曦6歲開始學習水墨畫、書法,熱愛寫字,聽到毛筆在紙上的聲音,就覺得與所有煩惱和問題隔絕了,讓她很快樂,也在字裡獲得安定和滋養。十年前,她創辦了暄桐書畫教室,開始教授零基礎成年人深入書法與傳統。經過十年的積累之後,她整理自己的教學經驗,將多年來對於書法的思考寫成本書。林曦說:「學習書法不是為了使我們成為字比別人寫得好看的人,而是在一遍一遍地與古人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中習得修養、風骨、耐心和趣味。最珍貴的是學會欣賞萬千筆墨,欣賞這世界裡難得的抽象之美。」

從了解書法、耕耘筆墨前的心態建立、取法經典的方式,到看懂一張字,本書不僅是書法課,更是審美與修養的精進:
1. 培養心力,保持專注與自律。
2. 親近傳統文化,打開嶄新世界。
3. 提升審美觀,體認藝術的多樣性。
4. 享受傳統文化與藝術的樂趣。

★名人推薦:

◎何景窗,書法詩人

◎侯吉諒,【侯吉諒書法講堂】創辦人──
在人們愈來愈少寫字的網路、手機時代,寫書法有什麼用處和好處?本書作者從書法創作、教學經驗中,分享透過書法獲得的心靈美感,是忙碌生活中讓自己沉澱、安靜身心最好的方法。

◎侯信永,寫字的力量工作室創辦人──
某次受邀「青少年暑期成長營隊」演講,那場活動令我記憶猶新的是,有位小女生充滿自信地舉起手,告訴我說:「我媽媽說,字如其面,寫出漂亮的一手好字,是成為氣質美少女的必備條件!」
正如同林曦老師所編撰的《寫給每個人的書法課》,帶你一窺漢字書法的奧祕,重溫手寫的老派價值。即便是零基礎的讀者,也能從中領悟淺顯易懂的論述。透過寫字這門修行,更讓你收穫內在美和外在美,提升自我的價值。
改變自己,從寫字開始,很榮幸能和各位讀者分享這套絕佳的著作,更多精彩的內容,等著你一起來探索!

◎陳丹青,畫家、文藝評論家、作家──
林曦苦心經營,是不願降低書畫的格,更不願放任教與學。看她的循循示教與兢兢傳授,看她學生的總體狀態與平均水準,可見是遵從書畫淵源的規範性良知,對待教學。……又說她善作調理,是指能以今時的種種機運與需求,盤活書畫教學。

◎葉曄,手寫藝術家──
我對於書中談到的心流、臣服十分有共鳴。有別於一般側重於技法的分享,此書可說是將藝術重新回歸到生命的本質,極為難能可貴。現代人急於求新求變,相信作者傾囊相授的心法將為各領域的讀者帶來關鍵「質」的轉變。

◎鄭俊德,閱讀人主編──
閱讀是一種心靈滿足,寫字是一種心靈靜心,而這本書兩者都有。

★目錄:

好評推薦 侯吉諒、侯信永、葉曄、鄭俊德
推薦序 將藝術的真精神、真風雅還給書畫 陳丹青
自序 用一種遊戲、欣賞的態度去看待書寫

第一章 遠不只是寫字的書法──書法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一、最初的心流體驗
二、文心與留餘
〈延伸閱讀〉從負暄梧桐回歸初心
三、功夫:不速成的養成
四、書法有如一棵老樹
五、一種臣服
〈思考題〉回憶你的專注體驗

第二章 三月積糧──靜心、備糧、開始做
一、你是零基礎,真好
二、從藝術的角度先升級
三、不受情緒影響
四、重要的作品感
五、在對的方法,下苦功夫
六、將書法學習看成一個系統
七、學習書法的三個原則
〈思考題〉為自己而學的事

第三章 墨田耕耘──書法儼然如田中農作物
一、臨帖的面對和等待
二、眼高手低:眼力長進,手上功夫才會升級
三、寫下你的第一筆:用鋒的「祕密」
四、點畫與結構
五、流動的筆勢
六、以自己為中心:用「三本書」養出神采
〈延伸閱讀〉簡單的靜坐方式參考
七、如何選帖與臨帖
〈作業〉從完整的一筆開始試

第四章 長路做伴──我們該如何走下去?
一、甘苦為常
二、創作的路途
三、熟後求生
〈作業〉日課打卡

第五章 如何看懂一張字──四層的蛋糕
一、第一層:人文
二、第二層:傳統
三、第三層:藝術
四、第四層:技巧
〈延伸閱讀〉觀展的一些方法建議
〈作業〉從《韭花帖》開始,讀懂一張字
第六章 從拿起一枝毛筆開始──和一枝毛筆互動產生的體會
一、姿勢
二、學習執筆
三、書寫工具
四、越玩越多的文房器物
〈延伸閱讀〉文人的用心
〈作業〉為自己布置一張書桌

進階小課堂
一、書法發展簡史
二、書體與字體
三、五種代表性書體簡介
四、書寫時的筆順
五、書寫方向
六、基礎學習階段的臨帖建議(51帖)
七、傳統書畫常見的創作形式
八、創作書法作品的基本參考建議

結語 寫字是一生的事
〈附錄〉重點內容索引

<作者簡介>

林曦
1983年生於重慶,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為職業畫家。曾於法國、印度、澳門、香港、泰國、尼泊爾、新加坡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個人書畫集、畫集、小說、個人音樂專輯。
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同時精通茶藝,鑽研中醫。
她認為,寫字是一種生活,學習傳統的重要意義在於啟發當下。
她是暄桐教室的創辦人與授課老師,致力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人生活方式的轉譯與傳播。

★內文試閱:

‧作者序

用一種遊戲、欣賞的態度去看待書寫

從最開始決定要寫這本書到現在,好幾次重來,不斷地修改,經歷了整整三年,你看到的,是換了寫法的第四遍。
一開始,我把這本書的目標定得有些高,希望大家看過之後,除了對書法有一個比較真切和全面的認識,最好還可以馬上投入實踐,開始練習。只要喜歡一件事,我們隨時都可以啟程,但也很難在看完一本關於技藝的具體操作書之後,立刻開始具體的行動,乃至精進,更常見的情況是,這些文字在你心中埋下了一顆興趣的種子。
學問和技藝,來自許多代人的經驗和積累,在勤加練習外,需要口傳心授。人很怕孤單,獨自學習容易不得法,也比較辛苦。我的心得,就是要有正確的方法,以及路途中的適宜陪伴─能即時得到回饋、困難時有人為你加油、身邊有一起實踐的同伴、有進步的方式可以參考等等。
如果你喜歡這件事,或者有興趣,那麼在正式上路之前,多做些攻略,多了解行程,沉澱積累一些見地與心法,會讓接下來的這一路有所依據、有所選擇,走得更加順暢與高效。
這本書或許可以做為你正式開始前的一份導覽手冊。我將自己的書寫經驗和這些年來面對許多零基礎學生的教學實踐做了一次小小的梳理,按照一種可行的學習次第,嘗試做了一次較為完整的分享。
它的構成大致是這樣的:
● 第一章 遠不只是寫字的書法
在正式拿起毛筆、拉開架勢之前,我們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在如此忙碌的當下,我們為什麼還要選擇學習一門技藝?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書法是什麼,能帶給我們什麼,以及可以怎樣去理解它。

● 第二章 三月積糧
學習傳統和傳統技藝,見地和心法是關鍵,如此才能幫助我們順利有效地前行。相比拿起筆這件立刻可以做到的事,這一部分內容更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逐步琢磨與體會。在正式開始寫字前,它更像一份「使用說明」或「安全須知」,或許大家此時還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可以將它看做一種預先的告知,如果學習過一段時間再回頭來看,一定會有心得或共鳴。

● 第三章 墨田耕耘
所有關於古典文化的學習,都從一板一眼地模仿開始,書法學習是一個與臨帖密切相關的過程─我們從前人的經典中取法,練習功夫,發展出自己的樣貌。這一章是關於該如何透過碑帖來學習,還有臨帖時應有的態度和方法、如何選帖和制訂學習次第的建議,也包括我們該如何完成真正的書寫─從點畫、結構到筆勢、神采等等,這是一個從技藝到修養逐步進階的過程。

● 第四章 長路做伴
正式進入學習後,我們就要將自己放在長遠的考量中。相較於開始做一件事,持續做下去似乎更難,但真正的收穫總是需要付出時日,落實在一定的積累中。面對學習途中必然會出現的種種阻礙,比如挫折、情緒,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消解或繞行,給自己護持。在學習的進階階段,如何從臨摹進入創作,以及如何用一個展覽幫助自己更完整地理解書法,也將在這一章中談及。

● 第五章 如何看懂一張字
懂得欣賞,是我們學習書法最重要的一個方向,就像來這世界一趟,是為了觀覽與經歷。書法並不止於眼前那些墨跡與風格,真正的欣賞還需要越過平面上的書法,縱身深入。在這一章中,我將以一個四層的蛋糕做比喻,以顏真卿為例嘗試分析書法內涵的四個層面─人文、傳統、藝術、技巧。它們是欣賞的入手處,也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實踐、用功的方向。

● 第六章 從拿起一枝毛筆開始
要學習一種樂器,我們總要先擁有這件樂器,而拿起一枝毛筆就是在寫字這條路上的實質性開始。這一章是關於書寫工具,為大家介紹毛筆、如何使用毛筆,以及從筆墨紙硯到各樣文房用具的功用、審美與趣味,它們是在寫字的生活裡將與我們日常相伴的一切,也影響著這一路上我們所擁有的體驗。

書法有很多價值,其中讓我最為珍視的一項是「欣賞」。
在學書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怎麼寫好字」,看到一張字,會想它上面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為我所用的,這是一種常見的學習心態。
與此並行的還有另外一條路,就是將書寫當成一種欣賞的方法,透過臨摹去看懂和親近更多的事物。也可以說,一種態度是為寫得更好而學習古人,另一種態度是為了同古人交朋友、穿越時空與他們印心而進行學習和書寫。
當我們面對一張字,從一開始看熱鬧,到懂得書寫者在做什麼、想要說什麼的時候,當彼此的心靈在同一個頻率上振動的時候,我想,這樣的快樂要遠遠大於單純地掌握一門技法。或者說,我們學習一種技法,初衷便是為了更能傾聽和欣賞這個世界。所以,書法是一把鑰匙,我們學習它,不只是為了寫好字,而且要經由它通往更遠大、也更細微的地方,讓自己更快樂。
古人說到學習的時候,「游於藝」是很重要的態度,就是要有一種遊戲、賞玩的心態。說到遊戲,大家可能會覺得不認真,但其實遊戲時最認真了,因為不會太在意得失,不會太當真,人可以更單純地投入其中,少有現實、功利的負擔,這樣的狀態反而容易帶來超過預期的收穫。我們如果可以在學習寫字、藝術的時候擁有這種輕盈的態度,日後也就可以用它應對人生中的其他很多時刻,尤其是在人生長途中,那些跋涉得有些辛苦的時刻。
如果我們會「欣賞」,能夠用一種遊戲、欣賞的態度去看待人生,人生也就多了一重可能性。比方說,那些原本心裡覺得「過不去」的坎,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和理解,也許就有接受與化解的立足點。人生萬事,總歸是「悲欣交集」,那些生活裡的寶藏既藏在順遂裡,也藏在困難中,有了一份欣賞的心,困境和逆境就不會只令人抱怨和自憐,在那些也許尋常的光景中,也會時時都有閃光和新意。
我覺得,這是寫字真正能帶給我們的最好禮物了。

‧推薦序

將藝術的真精神、真風雅還給書畫
◎陳丹青,畫家、文藝評論家、作家

大家知道,二十世紀之前,中國並沒有藝術學院。大家又都聽說,古時候所謂的「琴棋書畫」,是官員、門客、各色閒人乃至平民庶子都能來幾下子的手藝,格外聰穎而勤奮者,便成了優異的琴手、書家或畫家。
他(她)們如何習得?從哪裡習得?含糊的答案是:從前的風氣和教養便是如此。若論具體的來路,則私塾、家教、館所、筆會、詩社等等,都是傳習之所。齊白石從一介村夫至名揚京滬,就是從各級鄉紳雅集混上來的。
要之,古典書畫技藝的養成與傳遞,深藏於家庭和社區,構成了世世代代的生活景觀,今人將之抬高、架空,泛稱「文化」,而文化的眉眼神情其實是很具體的。
譬如,在古人那裡,詩文書畫是酬酢交際的媒介和雅興,並非如今時的學院教授,標誌著一種正職或身階。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于右任,原是「政府官員」,一輩子從政議事,或領兵打仗,以至於顏真卿殉國、蘇東坡流放、于右任流亡。那時若有人稱他們書法家,那是看低了,簡直近於辱。
除了宮廷畫師,文人畫興起之後,擅書畫者也不見煞有介事的職稱。元代女畫家管道昇是趙孟頫的太太,等於「家庭婦女」或「官員家屬」,畫得好,於是留名。放在今天,她或許會被評為「國家一級畫師」吧,而且會印在名片上。
中古、近古的書畫如何買賣,我知識太少,不得而知,反正宮廷畫家有朝廷養著,寺廟道觀的裝飾則是畫匠的工程。揚州、金陵,曾是著名的書畫市場,乃有「揚州八怪」「金陵八家」。清末民初的京滬書畫買賣,已出現近似十八、十九世紀的歐陸畫廊、職業畫家和收藏家,順理成章。吳湖帆、張大千,筆筆仿古,卻是現代人,還做大筆的文物生意。當然,他們拜師出道,都有來路,但肯定弄不清什麼叫做藝術學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百年大變,中國出現了藝術學院,且愈演愈烈。學院的種種「必要」不去說了,但有兩大後果,龐大而畸形。
其一,學齡外的人群不在招生之列,全社會愛藝術的人不得其門而入。
其二,由此養成的所謂「專業」觀,向全民覆蓋了專斷的(卻被認為是正當的)價值觀:非學院出身的藝術家被視為不專業、沒資格的群體;學院之內,則學位是衡量水準、職銜、地位,乃至利益的唯一標準。以上二者,互為因果,眼下是休想改變的。
好在社會空間逐步開豁,傳統記憶初告甦醒,藝術生態變得自發、自洽、自主、自然,漸露生機。不同年齡、身分的男女在各種書畫小沙龍、小班子,發現了自己的才情與寄託,學院門牆外,書畫之道總算有了活氣。
但這股活氣仍有問題。牆內的專家固然不屑於聞問,而所謂「專業」的魔咒卻深入人心。無數書畫藝術的門外漢,個個自甘「業餘」,各種兒童繪畫班,則多半在日後進入考前利益鏈,為牆內的醬缸新添人丁。總之,大眾的所謂「美育」,只剩了學院一條路。
古時候源遠流長的家教、雅集、人文土壤,如今已是不可能了。唯其如此,有理想、有層次的書畫教學理應重拾書畫的尊嚴和愉悅,去除考核與功利,將書畫藝術的真精神、真風雅還給書畫,還給熱愛書畫的人。這時來看林曦近十年的教學,倒是苦心經營而又能善作調理的美談。
林曦自小浸淫書畫,筆墨隨身,後來成了中央美院碩士生,但她受惠於相對多元的時風,憑自己單純的一念,認定書畫是愛悅之道,推己及人,則許許多多男女應有著同樣的愛悅,於是有了她所領銜的這麼一個班子,來者不用非要走院牆的窄門,只去學著做便是。
社會上許多班子原出於同樣的初衷,然而甘願視作門外的休閒,近乎耍玩,品格與質地的追求自不會高遠。此所以說林曦苦心經營,是不願降低書畫的格,更不願放任教與學。看她的循循示教與兢兢傳授,看她學生的總體狀態與平均水準,可見是遵從書畫淵源的規範性良知對待教學。
又說她善作調理,是指能以今時的種種機運與需求,盤活書畫教學。她階段性地更新教材,並開發相關產品,帶動學員的品位與興致,借網路之便,展售衣裝、用品、文玩、擺設等等,對應書畫的格調與雅趣。書畫有格,教學有趣,年年月月地修習濡染,向學之事便不再是功利與擺設,而是能內化為精神生活,又使日常家居平添亮色。
魏晉唐宋太遠,而書畫是連結傳統的活記憶。文化的活記憶,總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手腕,才能得以傳遞。林曦以一介手藝人的樸實、勤勉和她的個人魅力在做這件事。眼下她為書法愛好者新撰的教科書問世,以上算是一點粗淺的感觸吧。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