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

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

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
作者:蔡淇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5-18 00:00:00

以五年時間,指導超過一千人次創作,學生因此得到超過兩百個校外新詩、散文、小說及微電影的校外獎項。

什麼樣的老師可以如此積極而有活力的指導學生寫出一篇篇精采作品?

2014年師鐸獎得主蔡淇華老師跳開晦澀的學術用語,躲避俗濫的作文套詞,嘗試用感人故事,以及加入感性的生命書寫來召喚閱聽讀者。

「文字應該成為被看見的能力!任何人都需要擁有書寫的翅膀,用寫作力飛上高空,讓自己被看見,也因此看見更遼闊、更壯麗的世界。」

2015年應國語日報社之邀,開設「寫作力」專欄,獲得各級學校師生的肯定,引起各界讀者廣大的迴響。本書集結四十種寫作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及創意,透過實例說明,一點就通,立即提升寫作能力,讓每個人都能透過文字書寫,勇敢表達自己!

★名人推薦:

散文家、國文課本編輯 石德華
一撕去封條,三十六天罡星,化做百十道金光飛霄沖天,封條上幾個大字:
遇寫作而開。蔡淇華噴薄發亮的生命力。

公民記者、作家 史迪爾小姐
淇華老師是我寫作的啟蒙師,因為有了寫作力,我變成公民記者,成為作家的夢想得以成真。打開這本書吧!你值得被看見!

《大閱讀》作者、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怡慧
淇華老師是年輕孩子的心靈導師,喚起他們寫作的初心,善用五感體現四時遞嬗、人情流轉。這不只是一本寫作聖經,更是道盡生活哲學的智慧之書。

《心教》作者、千樹成林作文班創辦人 李崇建
老朋友淇華談寫作,他的文字非常吸引我,尤其這本書的洞見,淺顯而直指核心,讓我獲益良多。

詩人、資深作文老師 紀小樣
這是一本關於人/文的書,而蔡淇華老師是一個錯過可惜、故事滿檔、正向陽光、有趣的文/人。

雲林華南國小、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 陳清圳
當全民都開始陷入複製貼上的漩渦時,淇華以四十篇文章,教大家如何愉快地寫作,如何有生命力地寫作。尤其能夠讓人深刻反省,透過寫作重新描繪真正的自己。

師鐸獎得主、彰化縣鹿鳴國中國文老師 楊志朗
淇華獨創「寫作四十力」,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自己看了恍然大悟,原來寫作可以這樣輕鬆、這樣教。這對於老師學生而言真是一本最佳寫作的入門書籍。

詩人、第二天文創執行長 嚴忠政
寫作也可以是一種「企業條件」或一個管理階層。作者經營的文字告訴我們:書寫本身就是一套加值系統──如果你和這本書一樣,有力有味。

師大附中國文科教師、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助理教授 顧蕙倩
本書適合學生各自延展,亦適合語文教育者各自研展,也成了我教學的指引!

★內文試閱:

覺察力:一天一百次的墜落

暑假應「國語日報」之邀,至中部一所辦學績效卓著的國中演講,我把麥克風拿到十幾個學生面前,問他們:「舉出國中階段,一次生活中的學習經驗。」除了一位女同學,大多搖搖頭表示生活中沒有什麼特別的學習經驗。

我異常驚訝,就像海倫凱勒聽見一位甫自森林歸來的朋友說「林間沒什麼特別處」的回答,覺得匪夷所思。

「生活經驗」是國中學測作文最大的命題重點,例如:
一○二年基測:〈請以你的經驗,寫作生活中來不及的狀況與感受〉
一○一年基測:〈請就你的經驗,說明一項對生活影響極大的發明〉
一○○年基測:〈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
九九年基測:〈那一次,我自己做決定〉

以上題目在在希望同學們以「生活經驗」為素材。

很多人問廣告才子孫大偉為何創意不斷,他僅回答:「認真的生活,你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如同散文家石德華所言:「文學應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當作家之前,須先成為生活家。」那麼,什麼是「認真的生活」?什麼又是「生活家」呢?我認為關鍵就在「覺察力」。

學者陳金燕如此界定「覺察力」:自己「瞭解、思考」自己在「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變化」,及「發生的原因」。

我曾要求一位學校足球隊的守門員,寫下成為足球員的心路歷程,第一次他只寫「團練很操、教練很嚴、希望全國賽拿名次」這類白開水般、平淡無味的文字。於是我找他過來,問了幾個問題:

「你剛入球隊時有這麼厲害嗎?」
「沒有,但我練習很多耶。」球員有點靦腆。
「怎麼練習?」
「就隊友踢,我接啊。」
「要跳起來接嗎?」
「當然要,飛球還要跳起來飛撲。」
「跳多高?」
「大約一公尺高。」
「一天飛撲幾次?」
「大概一百次吧。」
「掉下來痛嗎?」
「當然痛啊!」
「痛幹嘛繼續練?」
「我是競技運動員,那是我唯一會的本事啊……」
「你有因為當競技運動員,得到其他的能力嗎?」
「好像比較不怕……比較不怕……其他的痛。」
「其他的痛?」
「像是爸爸一直不回家,養我的阿嬤生重病,我的生活費常常不夠,學校成績老是跟不上……等等。」
我聽著聽著,自己的心突然一點隱隱的痛。「那,那你為什麼比較不怕這些痛了?」
「就把他們當成對手踢過來的強球,擋下來,放下,再接另外一顆就好了。」
我看著眼前這個皮膚黝黑,眼睛深邃的體育班學生,頓時覺得他的身後彷彿若有光。「喏,這是你回答的話,是你自己的文字,我剛剛幫你抄下來,把他補上後再交回來。」

一週後,他交來一篇定名為〈本事,一天一百次的墜落〉的作文:

你害怕墜落嗎?墜落會痛,我也怕,但我不能怕,因為我一天必須面對一百次一公尺的墜落,那是我能力所在,也是我榮譽的來源……一位老師說:「墜落,誰都會,但能夠一次次再爬起來,是本事。」原來,我書雖然念的不怎麼樣,但也有我的本事……

我知道,明天我仍會繼續從高處跌落,但我仍會站起來,接下迎面而來的每一記強襲球。因為我是競技運動員,一個有真本事的人。

他以這篇文章參加了文學獎,雖然沒有得名,卻是當年最感動我的作品。這個守門員在畢業典禮後到圖書館找我,有感而發地說:「以前怕寫作文,但寫完那篇後,我開始學著認真『感覺』每一個當下,有時像個外人去『觀察』自己這些年來的生活變化,發覺有好多可以寫。其實,我們隊上每一個人都有很精采的故事……」

法國藝術家羅丹說:「這世界並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太「習慣」自己的生活,所以對生命的獨特性習焉不察。其實,成長需要勇氣,更需要覺察,若我們總是逃避覺察自己的生活,將無法改變與成長。

《道德經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覺察是自知,是一生寫不盡的作文素材,若覺察後能當個正向改變的「自勝者」,就是真正的強者了!〈自勝者強〉也是一○一年大學學測作文題目,原來,「覺察」不僅有助於構思行文,也是帶領我們看人生的最佳響導!

出場力:在故事的轉身處出場

生活是一筆流水帳,將它不厭細瑣地記錄下來,雖善盡詳實之責,但像嘮叨的大媽,會把讀者逼成像急著出門的小學生,對媽大叫:「麥?唸啊!」

但是文學不是要記錄生活嗎?要如何記錄才能忠於生活、有藝術美感,又不損閱讀樂趣呢?「在故事的轉身處出場」是個好方法!什麼是「故事的轉身處」?什麼又是「出場」?讓我們比較下列兩種敘述法,請先看A敘述:

早上阿明在我最喜歡的女生前面罵我是豬,我氣了一天,在掃地時間時,我終於忍不住,於是我跑向阿明,撲倒他,舉起拳頭,此時全班同學都圍在旁邊,大喊:「打下去!打下去!」但此時,我想到阿明曾是我最好的朋友,緊握的拳頭停在半空中,揮不下去。

再看看敘述B:「打下去!打下去!」掃地時間時,全班同學圍在旁邊大喊,但我緊握的拳頭正停在半空中。被我壓在地上的是阿明,早上他在我最喜歡的女生前面罵我是豬,我氣了一天,終於忍不住,於是跑向阿明,撲倒他。但此時,我想到阿明曾是我以前最好的朋友,緊握的拳頭停在半空中,揮不下去。

雖是同一件事,但將「轉折」的一刻放在最前面「開場」,讓B敘述變得生動好看多了!A敘述是一般文章的「起承轉合」,但在這充滿速度感的時代,一般讀者耐性不足,在閱讀「起承」的鋪陳時會失去耐心。若改成B敘述的「轉起承合」,「轉」就像是鉤子或是現代人常說的「梗」,會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想看看到底何時破梗。

這種「在故事的轉身處出場」的寫法,不僅照顧到讀者的趣味需求,也營造出戲劇張力。「對話」與「動作」最適合放在「故事的轉身處」,連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品亦是如此呈現。

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如此讓老人桑迪亞哥開場:「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而不是從等待出航開起寫,然後才接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馬林魚,最後戰利品卻被鯊魚吃光,只能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

海明威在開場便以桑迪亞哥最勇敢的轉身——八十四天的等待——揭示了人類在命運面前的渺小和微弱、巨大與勇敢。桑迪亞哥就是人類勇敢不屈精神的象徵。

人物再精采,終要告別;故事再輝煌,終要落幕。但對於每個人長江大河的一生,可別寫成一篇流水帳。請記得在「故事的轉身處」,讓那個人用「最值得被世界記憶」的樣子出場,然後當他告別人生舞臺後,讀者會因為閱讀我們的文字,看到燈光亮了、鑼鼓點響了,他再度漂亮地出場,一轉身就是「出將」,一回眸也能「入相」……

五感力:太平洋的風比較長

「你覺得臺灣海峽的風與太平洋的風,有什麼不一樣?」
小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聽風,然後緩緩說出:「太平洋的風,比較長。」這是華南國小陳清圳校長與他學生的對話,如詩一般。

兩年前與陳清圳一起受邀,參加報社主辦的寫作座談會。我心底狐疑,一位念生態的校長懂寫作嗎?但二○一五年與他同遊英倫,聽完他的故事後,我徹底折服──他懂寫作教學,比我還懂!

在接受民視專訪時,陳清圳有點激動:「臺灣的孩子與真實情境脫節了,他學習的都只是套裝知識,但從心理學、生理學一直到哲學都告訴我們:孩子必須從真實世界走向抽象世界。」

所以陳清圳帶著學生騎腳踏車環島,在島嶼的兩側聽風;他還帶著學生在社區溯溪,孩子踩著沁涼的野溪,見到激流中奮力擺尾的小魚,卻觸摸到居民丟下的垃圾與農藥瓶,十歲的鼻腔聞到廢棄物汙濁的氣味,小小的心靈被震動了,於是決定攤開大地當稿紙、用公聽會當命題、拿麥克風開始書寫:「各位叔叔、阿姨、婆婆,我是華南國小的學生,今天要告訴大家,我們社區有一條美麗的嵙角溪……」

稚嫩的童音很小聲,大地卻安靜了,叔叔慢慢放下手機、阿姨豎起耳朵、老婆婆拚命點頭,他們決定組織巡邏隊,自己不丟垃圾也不准別人玷汙土地。然後,五個社區結盟簽約不丟垃圾,也不再使用農藥,於是果園的水果雖然變醜了,卻賣了更高的價格;溪流變乾淨後,溯溪與觀光增加了社區的收入,年輕人開始願意回來,社區有了生機,學校也不用被廢校了。

這一篇小學生寫的作文,你要打幾分?裡面沒有過多的修辭與技巧,卻是紮紮實實的「五感書寫」,經過眼、耳、鼻、手、心驗證的一字一句,強大到可以撼動世界。

一位香港的朋友,上個月分享他孩子到臺灣農村體驗後的改變。

孩子的腳整正三天泡在稻田的泥巴中,小手還被稻草割傷過,但最後一天,當他嘗到自己輾殼烹煮的白米飯時,竟然扒完碗中的每一顆飯粒,然後對我說:「媽,如果你慢慢咀嚼,你會發現米是甜的。因為你知道,每一粒米都是清晨冰過、中午晒過、晚風涼過,土地送給我們的禮物。」我真的嚇呆了,他以前只會用好跟不好來形容一切,但現在竟然會感覺、感動、還有感恩了。

如同這位朋友所說,沒有五感體驗的文章真的無法感動人。前兩年曾擔任一個全國寫作比賽的評審,讀到只有堆砌資料、修辭,卻沒有個人經驗的作品時總覺得味如嚼蠟,但看到書寫自己所見、所聽、所聞、所做與所感的文字時,往往能馬上感受到作者的真誠。當然,最後雀屏中選的一定是後者。

最近觸動我和全體國人五感的,是校園開始掛起代表空氣不良的紅色與紫色的旗幟。我要求學生針對這個現象作文,大部分學生都複製柴靜紀錄片《穹頂之下》有關PM2.5的報導,只有一個學生花了一個週末的時間,坐車到臺中海濱,用十六歲的眼、耳、嘴、鼻去實際感受,寫下很有畫面的文字:

我終於抵達全世界最大的燃煤發電廠,在鹹鹹的空氣中,四座二五○公尺高聳入雲的煙囪,被海風吹得左右搖晃,雖然被漆上了活潑的紅藍綠色,但吐出的黑煙卻隨著東風慢慢地往我居住的方向飄送。聽身邊的遊客說,風大一點會吹到埔里,若風小一點會停在臺中市上空。醫生說我的氣喘與鼻過敏和這些黑煙有關係,那怎麼辦?我們每天都要用到電,能不繼續排放黑煙嗎?

收到這篇令人悚然的文字後,我彷彿被他生動的描寫帶到現場,希望他能收集更多資訊,回答自己文末的發問,最後他在文章後面加上:

原來那黑煙是燃燒生煤造成,占了臺中市六六%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果我們轉換以天然氣燃燒,將可減少六○%的炭排放,但用天然氣發電成本至少多一‧五倍。報紙說日本廢核後,因受不了天然氣發電的高成本,大幅度增加燃煤發電;德國減核後主要則靠比臺灣生煤品質更差的褐煤發電,結果空氣汙染變得愈來愈嚴重。

從發電廠回來後,我又到醫院看氣喘,醫生說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不菸不酒的家庭主婦,但已是肺癌末期,可能是空氣汙染的受害者。醫生說臺灣一年約有一萬人因肺癌死亡。我在醫院濃烈的藥水氣味中,不斷地思考成本的問題,到底是換用天然氣發電成本較高?還是讓國人不斷在空氣汙染中倒下的成本較高?臺灣有可能在經濟愈來愈沒競爭力的環境下,選擇汙染少卻高成本的能源嗎?

從真實情境回來的學生,五感被開發了,熱情被挑動,如同陳清圳校長在其著作《一雙手都不能放》中提到:「沒有真實情境,孩子怎麼會有刻骨銘心的感受……熱情不會來自教室,好文章常是孩子們用沾滿泥巴的雙手,從大地捧出來的。」

今日的作文教育往往還停留在教室裡的稿紙,孩子的經驗與真實世界沒有連結、敏銳感官沒有被啟發,書寫著無感的題目。可不可能讓他打開窗,看一看在生存與環保中抉擇的世界,聞一聞充滿PM2.5粒子的空氣;或是走進傳統市場,聽一聽幾百輛機車同時發動引擎和自己呼吸困難的聲音,然後他的肺可能會催促他的心、他的筆趕快寫點什麼。

陳清圳校長在書的最後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們要拯救臺灣到處被破壞的土地,必須先拯救瀕臨絕種的指標物種──自然中的孩子,但孩子沒有選擇權,有選擇權的是我們大人。」大人們關閉了五感,假裝生活永遠高於生命,但要讓孩子的生命有高度,就必須讓他們的生活有深刻體驗。

所以,你認為下一堂寫作課該怎麼上?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