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哈佛2.0:時空交錯的哈佛法學院學思之旅

取法哈佛2.0:時空交錯的哈佛法學院學思之旅

取法哈佛2.0:時空交錯的哈佛法學院學思之旅
作者:李劍非、黃海寧   出版社:三民書局   出版日期:2021-09-10 00:00:00

<內容簡介>

一本關於台灣學生在哈佛法學院讀書的紀錄......

從申請學校、負笈美國、到返鄉繼續投入法律工作,本書紀錄了兩位台灣法律學子,李劍非及黃海寧,各自於2012-2013年及2018-2019在美國哈佛法學院攻讀LL.M.(法學碩士)的留學時光。

兩位台灣律師在這兩段哈佛「取法」之旅的路途上:
*體驗了精采的哈佛校園生活
*參與了充滿辯證與思想衝擊的課程
*因大師座談與演講而啟發了人生
*經歷了蘇格拉底式的課堂體驗
*品嚐了在美國求職、實習的甘苦
*見證了美國當代思潮對於美國普世生活的影響、重要價值的反思
以及最重要的——哈佛法學院帶給他們關於自我定位的重塑。我們如何從被動地由時代賦予價值,到能主動地定義我們自己的時代?本書詳實、真摯地記錄了兩位作者留學哈佛的心路歷程與體悟。

本書亦特別附上作者筆談,討論年輕學子面臨「是否留學?」這個大哉問背後的各種抉擇與考量,以及作者申請美國法學院的珍貴經驗分享,供有志赴美國讀書的讀者參考。

★名人推薦:

【專序推薦】
*羅昌發/台灣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常任代表
*陳長文/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
*伍人英(Mark Wu)/哈佛法學院教授

【名家推薦】
*賴英照/司法院前院長
*林子儀/司法院前大法官、現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林勤富/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充滿活力、能量、多元、以及作者的內涵與使命感,一步一步帶領讀者品味哈佛法學院兩百多年的歷史源流與智慧累積。透過兩位作者的視野、思辨與洞見,讀者必將於民主法治、社會正義、職涯規畫及高等教育等諸多面向,獲得深刻的啟發。」
*楊岳平/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不只關於出國留學,也關於臺灣法律人如何在國際舞台尋找自我定位。」

★目錄:

推薦序—羅昌發先生
作者序—黃海寧
再版序—李劍非
初版推薦序—陳長文先生
初版推薦序—伍人英先生
初版序—李劍非

作者的話
赴美念書二三問(作者對談)
不出國念書就沒有競爭力嗎?
赴美念書對回台工作上的幫助,如果有,可能是什麼?
所以出國的好處是什麼?
赴美念書是不是要花很多錢?
英文不好能出國嗎?
如果決定要赴美念書的話,應該要什麼時候去呢?
出國念書後應該要設法留在國外嗎?
新冠疫情會對赴美念書造成改變嗎?
留學這一年有沒有什麼覺得遺憾的事情?
總結一句話

秋季學期(2012 年× 2018 年)
2018.08嗨,哈佛!
2018.08初來乍到的哈佛新鮮人
2012.08進入法學院的第一堂課:如何避免剽竊(Plagiarism)
2012.08選課:我全部都想要!
2018.09哈佛取法計畫
2012.09學習,從海量課前預習開始!
2012.09 隨處可見的名人演講:兩位女性法學院院長的對談與「正義時刻」
2018.09立法與管制(上):公法必修入門
2018.09立法與管制(下):法學院第一天就開始學習當律師
2012.09法律解釋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唯實轉變的法學院教授
2018.09掏心掏肺的論文指導
2018.09環境法:留給公益一點時間
2012.10翁山蘇姬來啦!哈佛教你如何找工作
2012.10網路法實務中心(Cyberlaw Clinic):讓學生練習當律師
2018.10熱血環境人
2012.10言論自由(上):唯實主義的憲法觀與反蘇格拉底教學
2012.11被颶風打擾的通訊網路法
2018.11不只哈佛法學院:甘迺迪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
2012.11英美法律分析與檢索實作
2012.11第129 次的哈佛與耶魯美式足球對決
2012.12期末考也可投票決定?
2012.12言論自由(下):充滿恐懼的憲法觀
2018.12大麻、恐怖茶與期末考
2012.12原始吶喊後的秋季學期末總評

冬季學期(2013 年× 2019 年)
2019.01療癒的冬季學期(上)
2019.01療癒的冬季學期(下)
2013.01每天閱讀100 頁的國際商務仲裁
2013.01仲裁是什麼?
2019.01夢語拉麵
2013.01紐約工作博覽會(NY Job Fair)

春季學期(2013 年× 2019 年)
2013.02RBG 不恐龍大法官座談會
2013.02與總統擦肩而過的高爾與踢館經濟學的桑德爾
2019.02環境法與政策實務中心(上):實作公益律師
2019.02環境法與政策實務中心(下):在哈佛執業的衝擊
2013.02數位時代下的反墮落與反腐敗
2013.02哈佛學生評選最值得上的憲法課!
2019.03對抗氣候變遷,不能只是靜默
2013.03《哈佛國際法學期刊》編輯
2019.03 明星憲法教授的忠告:建立個人的憲法體系,不能只為自己偏好的結果而戰
2013.03LL.M. 是法學院弱勢族群?
2019.03天上不會掉下工作:如何找到實習機會?
2013.04 教你如何釣魚的國際商務交易(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
2013.04傳奇大師的政治經濟學
2019.04 環境憲法訴訟律師開課!(上):你的戰歌是哪首
2019.04 環境憲法訴訟律師開課!(下):老將的言詞辯論稿
2013.04一人對一城:恐怖主義在波城
2013.04Fallon 教授的憲法教室:黑人公民、黑白隔離與墮胎
2019.05關於MeToo 運動的爭議觀察
2013.05法學院最後的考試
2013.05擁槍、貧窮歧視,與外國人人權
2013.05關於在美求職這條路
2019.05取法哈佛:「如果不是你,還有誰呢?」
2013.06畢業:矢志為改變世界盡一份心力
2019.06最後校園巡禮
2019.07找尋自我的華府實習
關於申請學校這件事
學位概覽
學位的選擇
申請時程
預算評估
規劃申請資料的重點與細節

<作者簡介>

李劍非
信仰為憲法的公法律師
現職:
理律法律事務所初級合夥人
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講師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青年委員會主委
學歷:
哈佛大學法學碩士
臺灣大學法學碩士
東吳大學法律學士

黃海寧
生於台北,長於台北,台灣女兒台灣魂。關切環境、氣候、永續與貿易議題,工作之餘偶爾發表文章,和不同圈子的夥伴做有趣的倡議和研究。
熱愛大山大海及很書呆的旅行,喜歡看書、看紀錄片、爬山、以及發掘城市中的咖啡店。一隻柴柴的主人,是個狗派。
現職:
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
學歷:
哈佛大學法學碩士
臺灣大學法學碩士
東吳大學法學學士

★內文試閱:

‧作者序

【作者序──黃海寧】
劍非的《取法哈佛》一書,在我們剛成為同事的時候,我即有幸獲得作者本人贈書,且認真拜讀完畢。沒想到過了幾年,我自己也去了哈佛。
2020年年初,劍非向我提議他想改版《取法哈佛》,並問我有沒有興趣在改版中加入我的哈佛留學記事。想到2012年入學的劍非與2018年入學的我,經常聊起在波城及劍橋的生活;其中,我們最常聊的就是我們修過的課,以及這六年之間哈佛的變化與不變。若以此為出發點,加入本書的改版應該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便爽快答應了。
那時我才剛回國不久,很多事情都還像是昨天才發生一般;而且2019年下半年,我才剛和一群同時期在美國留學的好友在換日線網站上開設專欄《Project Commencement 啟程計畫》,分享法學院留學心得。所以我想,整理自己的留學記事應該不會是什麼艱難的任務吧?結果,等真的開始動筆之後,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在美國的時候,我算是有勤勞地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和讀書心得。然而,直到重新爬梳這些紀錄,我才發現許多觀點、感受以及衝擊,當時只是隨手收錄而已;這些獨白都是片段的、個人的,未有進一步的彙整。因此,為了本次《取法哈佛》的改版,我花了許多時間重新整理散落在各處的上課筆記、讀書心得、日常隨筆和日誌,再回溯這些紀錄,並以更有組織的方式,重新檢視這一年的細節。
不過,對我來說最困難的,還是得在工作忙碌之餘闢出時間,靜下心並規律地寫作。此外,儘管我本來就是抱著要回鄉的心情出國,但等真的再回到這裡,重新感受非一人之力能撼動的現實,我對於自己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斷裂仍舊感到沮喪一事,也有過一段低潮、自我調適的時間。以上對於念舊又感性的我來說,在書寫本書改版期間,心情上是格外不容易。
無論如何,以這本書為契機,我在留學歸國後沒有多久,便透過文字重訪了我在哈佛的歲月。承襲原版《取法哈佛》的主軸,在本書改版中,我彙整了自己在2018年至2019年於哈佛法學院讀書的經歷、學習與生活,以及我個人的觀察與思辯札記。
或許會有人好奇,美國法學碩士只需要念一年,僅僅一年而已,真的有那麼多難忘的事嗎?坦白說,就連我自己,在出國前也有過相同的疑惑,畢竟一年碩士比起讀博士的漫長歲月來說,真的不算久,而且,在此之前,我也已經在台灣的法學院念過許多年的書了。不過,在自己也經歷了一遭「取法哈佛」之後,在認真地度過每一天,毫無保留地體驗每一天,也勇於做了不同的嘗試之後,我確認了這些讀書、課堂、同儕、校園、以及校園外所交織的經驗與啟發,是終生難忘的。
是如何終生難忘呢?如同讀者們接下來會讀到的,「做對的、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個信念的落實,是貫穿我此趟取法哈佛之旅的主題。現在的我已經邁上了將熱忱轉化為責任感的路程,對於自己能在哈佛盡情「做對的、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格外懷念和感激。是這段經歷,給予了現在的我用之不盡的能量,繼續做對的、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相信未來也會繼續如此。
依著劍非的改版邀請,我希望能夠藉由這本小書的文字紀錄,與讀者們分享這段嚮往成真,在世界最高學術殿堂裡獨一無二的學思旅程。我亦盼望能夠將我獲得的能量分享給大家,尤其是和曾經的我一樣,面臨抉擇、對人生方向感到苦惱的年輕學子。若你正在徬徨,請不用害怕。下定決心後,就往前走吧,我們在前方等著你。
海寧
2021年7月25日於台北

【再版序──李劍非】
2012年到2013年間我赴美求學,求學期間每週於臉書上寫下一篇札記,紀錄求學期間於哈佛所體驗的一切,回台後即彙集成書,並於三民的大力協助下出版「取法哈佛:美國法學院的思辨札記」一書。
多年後,優秀的學妹黃海寧律師也於2018年負笈美國讀書,海寧於美國求學期間我即不時看到她於網路平台上分享隨寫的札記,她回國後我即主動詢問邀請加入本書作者,相信我倆於不同時空下的札記結合與對話,能帶給讀者最完整的感受紀錄。
海寧的加入賦予了「取法哈佛」完全不同的生命。當年我完成本書時即覺得以個人之力實在難以還原於哈佛法學院之體驗。事實證明,海寧觀察的學校面向從許多角度上來說都與我不同。例如:哈佛校園的介紹、論文教授的尋覓與指導過程,以及期末考的氛圍感受等,這些面向海寧都提供了完整的觀察角度。
我與海寧的修課興趣與選擇也存在許多不同(我偏向憲法居多,海寧則是偏向環境法相關),這部分的差異也讓本書於課程的介紹更能讓讀者一窺哈佛法學院的教學特色;此外,海寧亦完整紀錄了畢業後於華府實習的經驗。
距離我赴美讀書,一轉眼9年就過去了。從歐巴馬當年尋求連任,到川普意外當選,以及拜登中斷川普的連任計畫;在美國上課的方式,也從人手一台筆電、到學校禁帶筆電進入教室,以及現在的大量視訊課程。時間過得很快,不過於取法哈佛2.0中,讀者應不易察覺出我與海寧札記時空的差異性。時間會改變很多事情,但我想當下對於法學的感受與寶貴的經驗,其價值則不因時間受到影響。
感謝羅昌發老師特別撥冗予本書再版贈序,是我們的榮幸,也當然感謝三民給予我們再版的機會與支持。而我仍再次感謝父母當年給予我求學的完全支持,以及娟娟、田田與融融一直以來的陪伴與照顧。
劍非
2021.7.25記於防疫家中

‧推薦序

【推薦序──羅昌發先生】
很高興有機會搶先閱讀兩位年輕且非常優秀的律師劍非與海寧的新書。我在臺大法律學院服務時,早有機會認識劍非與海寧,對他們的專業、專注、團隊與奉獻精神,給予極高度肯定。
我雖然早他們30幾年赴哈佛法學院留學,但這本書裡敘述的事情,也勾起我好多回憶,包括:出國前留學與否的抉擇、語文夠不夠好、申請學校入學許可過程的戰戰兢兢、收到錄取通知時的激動、到國外感受文化震撼、享受課程內容的多樣與先進、震攝於有些課堂裡蘇格拉底式教學、與若干課堂中同學間競相發言的場景、完成學業後是否回國貢獻或在當地謀職、回國後繼續當律師還是投入學術的猶豫。雖然當年經濟條件不好,急需工作存錢,不過直到現在仍然確信,出國留學是這輩子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我很同意劍非與海寧所說「出國念書是拓展視野非常好的機會」。台灣有很多比他國好的地方,但也有太多需要向別人學習之處。沒有好好觀察那些先進國家的校園、國家體制與運作、社會制度運行,容易以管窺天,自以為是,自以為先進。
這本書提供許多有關法學教育發人深省的元素,也討論許多課堂的學習,帶領讀者進入最高學術殿堂。讀者可以朝聖的心情,在腦中形成一些影像,隨書中介紹課堂情形、校園內外一些建築、場所、事務,想像自己浸淫及享受其中。有去過哈佛的,一定很有感受;沒去過的,我不相信你不嚮往。對於已經決定要出國留學的年輕學子而言,許多訊息更應是超級實用。
縱使如劍非與海寧俏皮的說法「進入觀光客模式」,讀者也會感覺收穫良多:在富有歷史故事的哈佛大學及其所在的劍橋與波士頓,不經意會碰到與歷史事件有關的建築、圖書館、雕像、地點、遺跡;也可到處看到一些增加使命感、知識或智慧的俊語。不知不覺,提升了自我感覺層次。
很謝謝劍非與海寧花許多時間整理資料,分享見聞與經驗。希望讀者與我同感:真好,有這本書。
羅昌發
2021年7月15日在日內瓦

【初版推薦序──陳長文先生】
一部第一人稱的紀錄片
當我知道劍非有記錄哈佛見聞的念頭時,本以為會是一本談個人心路歷程、法學思辨的書籍,沒想到,《取法哈佛》這本書的一大部分,是法律人留學的工具書。
這樣的資訊,在過去,可能只在學長姐的口耳相傳,或者是網路論壇之間,極少有像劍非這樣系統性的整理出來。我不禁去想,劍非作這本書的動機是什麼?我猜,是他所入的寶山太豐富,不忍心一人獨享吧。
跟著作者一頁一頁的讀下去,彷彿看著一部第一人稱的紀錄片,有留學的準備、課堂的討論、生活的休閒、制度的探討等等,喚起了我四十年前的回憶,我也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老掉牙笑話:
聯合國出了一道題目,請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對於其他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問說:什麼是糧食?
歐洲的小朋友問說:什麼是短缺?
亞洲的小朋友問說:什麼是自己的看法?
美國的小朋友問說:什麼是其他國家?
這則笑話裡,描繪美國的小朋友不知道其他國家,是對「單邊主義」的諷刺。當然,這只是笑話,事實上,由於美國橫跨全球的軟硬實力,美國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超國界觀的培養。說注重也不對,應該說自然而然,所關注的領域就必然注重超國界脈動。
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有沒有國際觀,決定了自己是選擇或被選擇。有跨出國境的能力,就可以在世界的舞臺競爭;反之,若被國境侷限,展度與寬度也就自然會受到限縮。
而留學,對許多人來說,可說是眺望國際的第一個窗口,在我求學的年代,更是如此。由於科技的進步,物理上的距離已經不再是重點,心態上是否有所重視,才是關鍵。對於有機會出國的學生,我會鼓勵他們,畢竟,與不同種族、文化背景同學的互動,是一生難得的經驗;而對於選擇在國內升學的,我也會建議:就算留在臺灣讀書,給自己一個功課,保留一種「留學」的心情,努力地去拓增自己的超國界視野。
目前臺灣大部分的高等學校,並不乏優秀的師資以及求學的資源,但不管老師多麼的優秀、學校的資源多麼的豐厚,關鍵還是學生怎麼去思考自己的學習之路。
而在這本書中,劍非一點一滴的記錄他在哈佛的學習之路,例如,他開門見山的指出哈佛法學院最特殊之處,在於它提供學生法律唯實主義(Legal Realism)的薰陶與豐富的學術資源。在這項觀察下,劍非的每一篇札記對有志留學哈佛的同學,都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指南。其實,對於不打算出國留學的同學來說,也不妨從這本書去問自己一個問題:是否也可以給自己一個和劍非一樣的功課,提起筆來,去試著記錄,自己在大學或研究所生活裡的學習點滴、以及自己對全球化的感想思悟呢?
最後,很多人都會感嘆,覺得臺灣在內耗、在空轉,這中間有很大的原因,是缺少面向國際的思考維度,當別人已經開始奔跑了,我們還在看地圖,憂心忡忡之餘,不免期待像劍非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劍非的書,就像一部以文字拍成的留學紀錄片,希望讀者可以從這部文字紀錄片中,得到學習上的啟發。
陳長文
2013年11月於臺北市

【初版推薦序──伍人英先生】
第一次與劍非見面是在秋天,他走進我的辦公室,簡單的自我介紹後,詢問我擔任其指導教授的意願。經過幾次例行的指導論文會議,一年下來,我觀察到劍非十分了解社會脈絡觀察的重要性。當我們討論到,如何以及何時能將一個社會的網路與言論自由法律要素,適當地換軌到另一個社會時,劍非總是強調,我們必須確保該法律能與目標社會所處的環境相契合。
我當時所不知道的是,劍非企圖了解社會脈絡的興趣,會從學術的領域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我更驚喜地發現,劍非竟然對於他在哈佛法學院這一年的日子,書寫了縝密的紀錄。隨著閱讀本書,讀者將能發現,劍非對於周遭的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他的認識觸角不只及於他人,也包括他自己。在他待在劍橋的這一年裡,劍非從所經歷的不同試煉中,發掘出他自己更多不同的新面向;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初為人父。
而這本書不只是劍非描述自己的故事而已。在過去的歲月裡,好幾位哈佛法學院的畢業生,曾在促成臺灣發展民主與建立法治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劍非的身上,讀者可以略窺,學生在哈佛法學院生活,會產生什麼影響。循此方向,讀者將更能理解,哈佛法學院是如何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擔任型塑者的角色。
這本書也還不只是哈佛的故事。臺灣今日的活力,乃是建築在類似劍非這種人才,過去幾代的努力之上。而當代的臺灣,也正在經歷經濟與社會該往何處去的激烈論辯,我們應提醒自己,臺灣能有過去的成功,是因為人民願意學習、開創以及承擔風險的緣故。臺灣的未來著眼必須向外,唯有如此,臺灣社會才能繼續興旺。
從小到大,我從外婆那兒聽過許多故事,講到我的舅舅自國立臺灣大學畢業之後,如何為了實現出國取經的理想,而嘗試赴美深造。從踏入美國的那一刻起,他經歷了一連串的挑戰,也因為不畏艱險遠渡重洋,他才能成功地將其視角延伸到其所難以想像的境界。
正是具有決心督促自己向外頭的世界學習,並且從中展現卓越,才使得臺灣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社會之一。劍非的書也提醒我們,應該不斷地質疑、學習,以及邁向新的挑戰。而在過程中,吾人還要記得保持心情愉快、培養有意義的關係,以及妥善照顧自己的家庭。
讀者所看到的文字,是位樂觀進取的年輕人,希望每一天都能活得精彩的思維紀錄。我希望這些文字,能夠啟迪讀者,油然產生某種有為者亦若是的心情。
Mark Wu(伍人英)
哈佛法學院助理教授
麻州劍橋
2013年11月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