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華德福幼兒教育經典)風、火、水、土,從四種氣質,探索孩子的內在靈性心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公私立幼兒園專業發展輔導」輔導教授、教育部教保專業知能課程審認合格師資。
Facebook社團:明佑的華德福小學帶班之旅
網誌:sunmoonbless.com
譯者:謝維玲
美國俄亥俄州Findlay大學幼教碩士,當過兒童美語老師及英文編輯,長期從事翻譯工作,作品包括:《運動改造大腦》、《環保一年不會死》、《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全新策略療癒六型ADD》、《陪孩子靜心十分鐘》、《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追蹤師3:草原狼導師》(以上均為野人出版)、《瑜伽解剖書》(大家出版)等。
★內文試閱:
‧推薦序
看見不被成年人思維主宰、平凡又真實的「童年」
文/V媽(宜蘭慈心華德福教師)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童年」時直覺:「啊!竟然把這位大師級老師的作品名稱『Childhood』翻譯為這麼平凡!」一秒後忍不住大笑自己的痴,「Childhood」不翻譯成「童年」難道要翻為「成年」或「老年」?
笑完自己的傻後認真的想想:現在的孩子們也都能擁有平凡又真實的童年嗎?那個有花有草、有哭有笑、有沙有水、有血有淚、有天有地的童年,就像天堂一樣獨一無二、純粹自然、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隨著四季節奏行走、吃多喝多睡多玩多、值得被敬畏的存在!現今科技發達、大樓變多、生活速度便利又變快後,成年人用成年人的思維逐漸主宰了童年:「早點學閱讀寫字,以後上學才不會跟不上!」「要多背單字不然以後沒工作!」「你怎麼那麼小氣,以後長大會沒朋友!」「童話故事太幼稚都是假的,聽歷史故事至少可以讓以後國中歷史考高分。」「手機給你看,乖乖坐著不要吵。」「我們不能騙小孩,聖誕老公公根本就不存在。」我們成年人是否在無形中、不自知的逐漸介入、剝奪了孩子真實的童年?身為父母或老師,我們其實是在分秒中深深影響下個世代,他們的身體健康、心靈健康、情緒健康、面對誘惑時能不能克制自己等等,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已透過童話故事、想像力創造力培養、道德教育、四季節奏、休息日、睡眠等多個面向奠下基礎。老師們、爸媽們~我們應該要更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生命有多麼重大的影響力!
順毛摸,讓孩子的本質成為他的優勢
《童年》這本書充滿了一個又一個過癮的故事,用故事認識孩子天生的兩種心魂本質(愛玩又愛幻想的大頭體質、愛動腦的小頭體質)、用故事認識四種氣質的孩子(風火水土)、用故事去感受為什麼要說童話故事給孩子們聽、為什麼孩子們需要假想玩伴、為什麼孩子需要遊戲、為什麼要用說故事取代說教、為什麼幼兒喜歡把積木堆高以後再推倒等等。閱讀過程中,總是能從描述中跳出好幾位學生的影子:
「啊!對!A小孩就是像這樣大頭愛幻想,多吃點鹽對他是健康的啊!」
「啊!對!B小孩就是像這樣駝背細瘦又腳步沉重,多吃點甜對他是有幫助的啊!」
「啊!對!C小孩就是像這樣欠缺思考、愛暴怒又強悍,隔天一早再幫他釐清事件是好時機啊!」
「啊!對!D小孩上課老在發呆、遇到食物就活了過來,吃點香菜堅果可以幫他清醒一點啊!」
從孩子的氣質和心魂本質去認識、去了解,繼而正向的去啟發、開展、順著毛摸,讓每個孩子的本質成為他的優勢,而不是去逆毛摸、激怒壓抑他。就像書中所說:「生命能夠正常發展、得到應有的後天教養,需要仰賴負有責任的人真正看見他的天性,並且察覺到生活裡有哪些事物會影響他。」這,是教育/教養的真正祕密所在。
教育是喚醒、培育、啟發另一個生命
在學校面對孩子學習、在「V媽教室親職講座」面對家長教養工作多年,意識到「教養/教育,真的不是我們教給孩子什麼、灌輸什麼知識,而是我們自己愛什麼、我們驚嘆什麼、我們是什麼」。記得小學英文課堂裡,有次跟孩子說「news」這個單字時,把孩子分成東西南北四組,再邀請孩子們幫忙把來自東西南北的消息聚集起來到中央,當他們用身體學會,並驚嘆的發現「news」這單字竟然是來自「北邊」(north)、「東邊」(east)、「西邊」(west)、「南邊」(south) 字首的結合時,孩子們那驚呼「Wow!」的表情,讓身為老師的我相當震撼。就是這個令人興奮的一刻,會讓孩子們知道英文單字的組成是有生命且有趣的;會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真心喜愛的美妙語言世界;會讓孩子跟我一起愛上語言學習、愛上探索世界!爾後,不管是單字或文法教學,甚至是英文戲劇或和孩子一起欣賞外語經典文學,我都期待能在課堂上製造孩子們「A-ha!」的時刻!就像書裡所說:「真正的教育,來自教育者在生命裡成為的樣子。」教育(不管是老師或是父母的角色),絕對是喚醒、培育、啟發另一個生命,而不是主宰!
這本好書,有故事、有方法、有問題、有解答、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大笑、有令人動容紅眼眶的故事;從老師的教育角度聊認識不同的生命特質,從父母的教養角度聊如何陪伴幼兒健康成長,從學校教育角度聊藝術性與富有想像力圖像的課程優點。讀完這本書,會感恩我們何其幸運可以當老師、當父母;會感恩孩子在他們還沒進到我們的肚子前就已經先愛著我們了;會深深感謝我們的生命因孩子的生命成長而更趨健康圓滿;會敬畏因好好且真實陪伴孩子的童年,而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經驗天堂的美好!
‧審定序
適時適性且富含藝術圖像與情感陶冶的深化教育,將是成長的必要條件
文/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
Facebook社團:明佑的華德福小學帶班之旅
網誌:sunmoonbless.com
譯者:謝維玲
美國俄亥俄州Findlay大學幼教碩士,當過兒童美語老師及英文編輯,長期從事翻譯工作,作品包括:《運動改造大腦》、《環保一年不會死》、《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全新策略療癒六型ADD》、《陪孩子靜心十分鐘》、《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追蹤師3:草原狼導師》(以上均為野人出版)、《瑜伽解剖書》(大家出版)等。
★內文試閱:
‧推薦序
看見不被成年人思維主宰、平凡又真實的「童年」
文/V媽(宜蘭慈心華德福教師)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童年」時直覺:「啊!竟然把這位大師級老師的作品名稱『Childhood』翻譯為這麼平凡!」一秒後忍不住大笑自己的痴,「Childhood」不翻譯成「童年」難道要翻為「成年」或「老年」?
笑完自己的傻後認真的想想:現在的孩子們也都能擁有平凡又真實的童年嗎?那個有花有草、有哭有笑、有沙有水、有血有淚、有天有地的童年,就像天堂一樣獨一無二、純粹自然、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隨著四季節奏行走、吃多喝多睡多玩多、值得被敬畏的存在!現今科技發達、大樓變多、生活速度便利又變快後,成年人用成年人的思維逐漸主宰了童年:「早點學閱讀寫字,以後上學才不會跟不上!」「要多背單字不然以後沒工作!」「你怎麼那麼小氣,以後長大會沒朋友!」「童話故事太幼稚都是假的,聽歷史故事至少可以讓以後國中歷史考高分。」「手機給你看,乖乖坐著不要吵。」「我們不能騙小孩,聖誕老公公根本就不存在。」我們成年人是否在無形中、不自知的逐漸介入、剝奪了孩子真實的童年?身為父母或老師,我們其實是在分秒中深深影響下個世代,他們的身體健康、心靈健康、情緒健康、面對誘惑時能不能克制自己等等,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已透過童話故事、想像力創造力培養、道德教育、四季節奏、休息日、睡眠等多個面向奠下基礎。老師們、爸媽們~我們應該要更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生命有多麼重大的影響力!
順毛摸,讓孩子的本質成為他的優勢
《童年》這本書充滿了一個又一個過癮的故事,用故事認識孩子天生的兩種心魂本質(愛玩又愛幻想的大頭體質、愛動腦的小頭體質)、用故事認識四種氣質的孩子(風火水土)、用故事去感受為什麼要說童話故事給孩子們聽、為什麼孩子們需要假想玩伴、為什麼孩子需要遊戲、為什麼要用說故事取代說教、為什麼幼兒喜歡把積木堆高以後再推倒等等。閱讀過程中,總是能從描述中跳出好幾位學生的影子:
「啊!對!A小孩就是像這樣大頭愛幻想,多吃點鹽對他是健康的啊!」
「啊!對!B小孩就是像這樣駝背細瘦又腳步沉重,多吃點甜對他是有幫助的啊!」
「啊!對!C小孩就是像這樣欠缺思考、愛暴怒又強悍,隔天一早再幫他釐清事件是好時機啊!」
「啊!對!D小孩上課老在發呆、遇到食物就活了過來,吃點香菜堅果可以幫他清醒一點啊!」
從孩子的氣質和心魂本質去認識、去了解,繼而正向的去啟發、開展、順著毛摸,讓每個孩子的本質成為他的優勢,而不是去逆毛摸、激怒壓抑他。就像書中所說:「生命能夠正常發展、得到應有的後天教養,需要仰賴負有責任的人真正看見他的天性,並且察覺到生活裡有哪些事物會影響他。」這,是教育/教養的真正祕密所在。
教育是喚醒、培育、啟發另一個生命
在學校面對孩子學習、在「V媽教室親職講座」面對家長教養工作多年,意識到「教養/教育,真的不是我們教給孩子什麼、灌輸什麼知識,而是我們自己愛什麼、我們驚嘆什麼、我們是什麼」。記得小學英文課堂裡,有次跟孩子說「news」這個單字時,把孩子分成東西南北四組,再邀請孩子們幫忙把來自東西南北的消息聚集起來到中央,當他們用身體學會,並驚嘆的發現「news」這單字竟然是來自「北邊」(north)、「東邊」(east)、「西邊」(west)、「南邊」(south) 字首的結合時,孩子們那驚呼「Wow!」的表情,讓身為老師的我相當震撼。就是這個令人興奮的一刻,會讓孩子們知道英文單字的組成是有生命且有趣的;會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真心喜愛的美妙語言世界;會讓孩子跟我一起愛上語言學習、愛上探索世界!爾後,不管是單字或文法教學,甚至是英文戲劇或和孩子一起欣賞外語經典文學,我都期待能在課堂上製造孩子們「A-ha!」的時刻!就像書裡所說:「真正的教育,來自教育者在生命裡成為的樣子。」教育(不管是老師或是父母的角色),絕對是喚醒、培育、啟發另一個生命,而不是主宰!
這本好書,有故事、有方法、有問題、有解答、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大笑、有令人動容紅眼眶的故事;從老師的教育角度聊認識不同的生命特質,從父母的教養角度聊如何陪伴幼兒健康成長,從學校教育角度聊藝術性與富有想像力圖像的課程優點。讀完這本書,會感恩我們何其幸運可以當老師、當父母;會感恩孩子在他們還沒進到我們的肚子前就已經先愛著我們了;會深深感謝我們的生命因孩子的生命成長而更趨健康圓滿;會敬畏因好好且真實陪伴孩子的童年,而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經驗天堂的美好!
‧審定序
適時適性且富含藝術圖像與情感陶冶的深化教育,將是成長的必要條件
文/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
-
新聞關鍵字:
Facebook、 line、 台灣、 在地、 基金、 情緒、 戲劇、 拒絕、 教育部、 料理、 焦慮、 營養、 玩具、 環保、 睡眠、 蘋果、 親子、 語言、 運動、 電影、 體質
‧ 孩子 、 教育 、 詹姆斯 、 氣質 、 老師 、 華德福 、 生命 、 風向 、 羅賓 、 成長 、 教養 、 水向 、 大人 、 真實 、 需要 、 故事 、 過程 、 遊戲 、 健康 、 童年 、 教師 、 身體 、 心魂 、 看見 、 生活 、 節奏 、 一個 、 想像力 、 了解 、 世界 、 靈性 、 學校 、 天性 、 食物 、 作者 、 本質 、 真正 、 教學 、 充滿 、 學習 、 幻想 、 東西 、 麵包 、 幼兒 、 心靈 、 能夠 、 影響 、 容易 、 父母 、 特質‧ 認識 、 教導 、 發育 、 講師 、 活潑 、 德國斯圖加特 、 卡洛琳‧馮‧海德布蘭德 、 美好 、 打擾 、 現代 、 強大 、 認真 、 是否 、 棒棒糖 、 角落 、 事物 、 張宜玲 、 穿插 、 面對 、 有時候 、 盡可能 、 支持 、 華德福幼兒園 、 動物的生活 、 冷水 、 捉摸 、 組成 、 期待 、 正常 、 富含 、 發展 、 運用 、 天生 、 徐明佑 、 小學 、 單字 、 世界 、 總是 、 擔心 、 黑板 、 乘以 、 閱讀 、 不自覺 、 發揮 、 節日 、 穩定 、 陶冶 、 特徵 、 導師 、 愛上‧ 華德福學校 、 羅賓 、 詹姆斯 、 魯道夫 、 新竹教育大學 、 徐明佑 、 華德福 、 海德布蘭德 、 美國俄亥俄州Findlay大學 、 卡洛琳‧馮‧海德布蘭德 、 宜蘭 、 清華大學 、 海聲人智學基金會 、 north 、 華德福幼 、 杜蘭小麥布丁 、 林怡慧 、 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華德福教育學程 、 豐潤 、 華德福幼兒園 、 謝維玲 、 慈心華德福 、 蘇西 、 曾馨慧 、 德國 、 姜佳妤 、 詹姆斯 詹姆斯 、 G9 、 德國斯圖加特 、 Wrocław 、 海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 、 智學 、 柏林 、 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 、 鄭香辰 、 陳琪瑩 、 荷蘭 、 Childhood 、 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 、 張宜玲 、 華德福教育 、 推薦序 、 詹姆斯 、 史代納 、 哈佛 、 教育部 、 葛楚 、 英國 、 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 、 west‧ caroline von heydebrand 、 Chapter1 、 Chapter2 、 Chapter3 、 Chapter4 、 Chapter5 、 Chapter6 、 Caroline 、 Heydebrand 、 Rudolf Steiner 、 Gerswalde 、 Facebook 、 sunmoonbless.com 、 Findlay 、 ADD 、 Marnie 、 Alfred Edmund Brehm 、 Animal Life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孩子
、
教育
、
詹姆斯
、
氣質
、
老師
、
華德福
、
生命
、
風向
、
羅賓
、
成長
、
教養
、
水向
、
大人
、
真實
、
需要
、
故事
、
過程
、
遊戲
、
健康
、
童年
、
教師
、
身體
、
心魂
、
看見
、
生活
、
節奏
、
一個
、
想像力
、
了解
、
世界
、
靈性
、
學校
、
天性
、
食物
、
作者
、
本質
、
真正
、
教學
、
充滿
、
學習
、
幻想
、
東西
、
麵包
、
幼兒
、
心靈
、
能夠
、
影響
、
容易
、
父母
、
特質
‧
認識
、
教導
、
發育
、
講師
、
活潑
、
德國斯圖加特
、
卡洛琳‧馮‧海德布蘭德
、
美好
、
打擾
、
現代
、
強大
、
認真
、
是否
、
棒棒糖
、
角落
、
事物
、
張宜玲
、
穿插
、
面對
、
有時候
、
盡可能
、
支持
、
華德福幼兒園
、
動物的生活
、
冷水
、
捉摸
、
組成
、
期待
、
正常
、
富含
、
發展
、
運用
、
天生
、
徐明佑
、
小學
、
單字
、
世界
、
總是
、
擔心
、
黑板
、
乘以
、
閱讀
、
不自覺
、
發揮
、
節日
、
穩定
、
陶冶
、
特徵
、
導師
、
愛上
‧
華德福學校
、
羅賓
、
詹姆斯
、
魯道夫
、
新竹教育大學
、
徐明佑
、
華德福
、
海德布蘭德
、
美國俄亥俄州Findlay大學
、
卡洛琳‧馮‧海德布蘭德
、
宜蘭
、
清華大學
、
海聲人智學基金會
、
north
、
華德福幼
、
杜蘭小麥布丁
、
林怡慧
、
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華德福教育學程
、
豐潤
、
華德福幼兒園
、
謝維玲
、
慈心華德福
、
蘇西
、
曾馨慧
、
德國
、
姜佳妤
、
詹姆斯 詹姆斯
、
G9
、
德國斯圖加特
、
Wrocław
、
海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
、
智學
、
柏林
、
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
、
鄭香辰
、
陳琪瑩
、
荷蘭
、
Childhood
、
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
、
張宜玲
、
華德福教育
、
推薦序
、
詹姆斯
、
史代納
、
哈佛
、
教育部
、
葛楚
、
英國
、
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
、
west
‧
caroline von heydebrand
、
Chapter1
、
Chapter2
、
Chapter3
、
Chapter4
、
Chapter5
、
Chapter6
、
Caroline
、
Heydebrand
、
Rudolf Steiner
、
Gerswalde
、
Facebook
、
sunmoonbless.com
、
Findlay
、
ADD
、
Marnie
、
Alfred Edmund Brehm
、
Animal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