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從神經犯罪學探究惡行的生物根源,慎思以治療取代懲罰的未來防治計畫

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從神經犯罪學探究惡行的生物根源,慎思以治療取代懲罰的未來防治計畫
作者:adrian raine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9 00:00:00
<內容簡介>
這是所有立法、執法與司法人員都應該看的書!
暴力研究專家從大腦中尋找犯罪的可能性,善用生物社會的鑰匙打開犯罪原因的鎖;
透過改變大腦改變行為,才能預先防範、對症下藥。
罪惡的種子如何遺傳:追求獎賞的多巴胺就像加速油門,穩定情緒的血清素則是生物剎車,負責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基因不正常,從大腦的基因結構到暴力的化學作用僅有一步之遙。 大腦出錯時有多暴力:反社會行為的大腦是由許多失功能的神經系統湊合而成,在很多暴力犯罪中都看到額葉─邊緣系統的不平衡;或因為缺乏前額葉皮質的調節和抑制衝動情緒,或由於邊緣系統的過度活化以致殘忍殺戮。 更可能因為頭殼壞去:大腦結構的失功能如果來自生命初期的傷害,不管是因為母親懷孕期的不當行為(接觸到酒 精、尼古丁、睪固酮、毒品)、分娩併發症、母親拒絕甚至虐待(造成腦傷),都可能造成嬰兒期、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神經發展不正常,導致成人暴力犯罪。 環境因素的推波助瀾:缺少鐵、鋅、蛋白質、核黃素和亞米茄三脂肪酸等營養素,卻吃太多甜食,加上過度暴露在鉛、鎘、錳、汞等環境的重金屬中,還有心理健康不良,都是暴力行為的催化劑。 社會生物的交互作用:暴力的生物危險因子??頭部受傷、營養不良及遺傳的反社會基因,如果被其他社會危險因子鼓勵支持??母親的忽略和排斥、遭受虐待與欺凌、極端的貧窮、居住環境惡劣、乏人照顧和缺乏歸屬感,就會釀成嚴重的後果。 解決之道是以治療取代懲罰,透過改變大腦改變行為! 預防犯罪是防止犯罪的唯一方法,就像維持健康是不生病的唯一方法。善用生物社會的鑰匙打開犯罪原因的鎖,發展出合適的預防、介入方案:比如給予弱勢階層的母親健康常識、教育和支持,提供高風險幼兒充足營養、認知刺激等豐富的生長環境,藉藥物降低罪犯性慾、平息暴力攻擊,甚至從外科 手術的去勢法到精神上訓練心智控制大腦。 暴力犯罪是個複雜的行為,每個罪犯背後都有不幸的故事。過去,犯罪學家從社會大環境中尋找犯罪原因,現在,神經學家可以從大腦中尋找犯罪的可能性,知道原因才可以預先防範──融合生物社會學和公共衛生的觀點,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治癒犯罪。
★名人推薦:
這是有關暴力犯罪和神經生物機制之間,最周詳、最直率不誇大的一本書,非常流暢可讀又提供豐富的資訊。作者沒有譁眾取寵說他找到了犯罪的單一原因或單一的解決方法,這是明智之舉,也讓本書成為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狄馬吉奧(Antonio Damasio),南加大神經科學教授,《笛卡兒的錯誤》(Descartes' Error)作者 任何時候,當我想知道犯罪的生物機制時,我就去找雷恩教授……這是所有學生、研究者、執業律師和政策制定者都必讀的一本好書。──莫菲特(Terrie Moffitt),杜克大學基因組和計算生物學中心教授 不容錯過……可讀性很高的書,詳細的說明了生物因素如何影響暴力行為。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是讓我看到犯罪和大腦的不可分,如果我們透徹內容並嚴肅看待,將有助犯罪學得以更靠近問題解決之源。──謝爾曼(Lawrence W. Sherman),劍橋大學犯罪學研究院院長 很有教育性同時出乎意料地令人愉快……這本書很容易讀也很有趣,而且閱讀完收穫豐碩。在敏感和具爭議的暴力行為議題上,針對社會、生物和法律層面提出重要的觀點。──紐曼(Joe P. Newman),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博士/研究者 很值得讀的一本書,使你反思個人和社會對反社會行為的看法。現在是把暴力當作疾病來看待的時候了,哪方面矯治應該擺在懲罰之前?哪方面預防犯罪可能是阻止犯罪的唯一方法?讀這本書,然後你自己下判斷。──法蘭克(Mark S. Frankel),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人權與法律科學責任組主管 根據最新科學證據,雷恩教授提出令人深思的基本問題:大腦功能先天和後天作用的界線在哪裡?──史璜森(Larry W. Swanson),南加大生物科學、神經學和心理學教授 雷恩教授窮其一生研究之力寫了這本書,對美國社會的暴力問題和政策規劃有很精闢的分析。準備閱讀這本犯罪科學領域,扣人心弦的上乘之作吧!──威爾士(Brandon C. Welsh),東北大學犯罪學教授,《拯救孩子遠離犯罪生活》(Saving Children from a Life of Crime)作者國際媒體好評推薦 《新科學家》雜誌(New Scientist)年度好書(2013) 《自然》《紐約時報書評》《華爾街日報》《今日心理學》《新科學家》《華盛頓獨立書評》《紐約圖書月刊》《精神醫學》《出版家周刊》《書單》《新政治家》……
★目錄:
□專文推薦1/刑罰與腦神經科學 黃虹霞
□專文推薦2/將象牙塔裡的知識分享社會,造福群眾 黃富源
□譯者序/從大腦中尋找犯罪的可能性並加以預防
□作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天生我豺:暴力是怎麼演化出來的?
捨人為己──欺騙遊戲
社會愈富足,愈容易促發心理病態?
殺掉你的孩子
強暴你的太太
-
新聞關鍵字:
ai、 Ces、 ford、 nsa、 Psy、 rain、 二手、 保險、 台灣、 在地、 基金、 情緒、 愛情、 拒絕、 溝通、 營養、 職缺、 華爾街日報、 親子、 都更、 電影、 食譜、 高風險
‧ 犯罪 、 大腦 、 暴力 、 行為 、 社會 、 研究 、 教授 、 生物 、 大學 、 額葉 、 原因 、 這本書 、 作者 、 科學 、 神經 、 功能 、 雷恩 、 謀殺 、 控制 、 問題 、 皮質 、 現在 、 改變 、 基因 、 看到 、 環境 、 博士 、 預防 、 殺人犯 、 治療 、 未來 、 這是 、 支持 、 生物學 、 閱讀 、 工作 、 營養 、 教育 、 本書 、 心理學 、 分析 、 自由 、 實驗 、 賓州 、 感謝 、 觀念 、 出版 、 應該 、 活化 、 母親‧ 證實 、 Larry W. Swanson 、 技術 、 根源 、 能夠 、 犯罪的精神病理學 、 真是 、 小說 、 經紀人 、 柏林大學 、 約克大學 、 幸好 、 都更 、 今天 、 Hyde 、 監獄 、 方面 、 取代 、 得到 、 Brandon C. Welsh 、 生物學 、 受刑人 、 暴力 、 已經 、 以前 、 看法 、 許多 、 Richard Perry 、 布契邦 、 腦傷 、 主動式 、 心跳率 、 好聽 、 最後 、 專業 、 人員 、 Jocelyn Miller 、 刑罰 、 畢業 、 證據 、 來自 、 牛津大學大學部 、 世界 、 法律 、 事例 、 過度 、 觀點 、 幸運 、 缺失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雷恩 、 克雷夫特 、 美國 、 四人幫 、 義大利 、 丁丁 、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 、 約克大學 、 劍橋大學犯罪研究所 、 高雄 、 黃虹霞 、 謝爾門 、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 加州大學 、 洪蘭 、 華爾街日報 、 英國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朗布羅索 、 劍橋大學犯罪學研究院 、 賓州大學犯罪學系 、 Richard Perry 、 凱勒曼 、 牛津大學大學部 、 笛卡兒 、 洛杉磯 、 西林 、 費城 、 歐佛特 、 南加大 、 臺灣 、 西班牙 、 蘭德里根 、 Bill Laufer 、 高登 、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 、 俄羅斯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 neurolaw 、 企鵝出版社 、 Hyde 、 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 、 西姆斯 、 吳大猷 、 蓋吉 、 賓州大學 、 佩吉 、 行政總處 、 萬神殿公司 、 伍夫岡‧ adrian raine 、 Antonio Damasio 、 Descartes 、 Terrie Moffitt 、 Lawrence W. Sherman 、 Joe P. Newman 、 Mark S. Frankel 、 Larry W. Swanson 、 Brandon C. Welsh 、 Saving Children 、 Raine 、 Richard Perry 、 The Athenaeum of Philadelphia's 、 Psychopathy 、 CBS 、 Anatomy of Violence 、 Lydon 、 Boyle 、 Marvin Wolfgang 、 Sellin 、 Cesare Lombroso 、 Jonathan Kellerman 、 Savage Spawn 、 William Morris Entertainment 、 Eric Lupfer 、 Pantheon 、 Jeff Alexander 、 Josie Kals 、 Jocelyn Miller 、 Kate Norris 、 Penguin 、 Helen Conford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Friedrich Lsel 、 Anthony Bottom 、 Manuel Eisner 、 David Farrington 、 Per-Olof Wikstrm 、 Bill Laufer 、 Martha Farah 、 Stephen Morse 、 Amy Gutmann 、 Penn Integrates Knowledge Initiative 、 Erin Conroy 、 Howard Gordon 、 Alex Gansa 、 Andrea Glenn 、 Robert Schug 、 Peter Venables 、 Dick Passingham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犯罪
、
大腦
、
暴力
、
行為
、
社會
、
研究
、
教授
、
生物
、
大學
、
額葉
、
原因
、
這本書
、
作者
、
科學
、
神經
、
功能
、
雷恩
、
謀殺
、
控制
、
問題
、
皮質
、
現在
、
改變
、
基因
、
看到
、
環境
、
博士
、
預防
、
殺人犯
、
治療
、
未來
、
這是
、
支持
、
生物學
、
閱讀
、
工作
、
營養
、
教育
、
本書
、
心理學
、
分析
、
自由
、
實驗
、
賓州
、
感謝
、
觀念
、
出版
、
應該
、
活化
、
母親
‧
證實
、
Larry W. Swanson
、
技術
、
根源
、
能夠
、
犯罪的精神病理學
、
真是
、
小說
、
經紀人
、
柏林大學
、
約克大學
、
幸好
、
都更
、
今天
、
Hyde
、
監獄
、
方面
、
取代
、
得到
、
Brandon C. Welsh
、
生物學
、
受刑人
、
暴力
、
已經
、
以前
、
看法
、
許多
、
Richard Perry
、
布契邦
、
腦傷
、
主動式
、
心跳率
、
好聽
、
最後
、
專業
、
人員
、
Jocelyn Miller
、
刑罰
、
畢業
、
證據
、
來自
、
牛津大學大學部
、
世界
、
法律
、
事例
、
過度
、
觀點
、
幸運
、
缺失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
雷恩
、
克雷夫特
、
美國
、
四人幫
、
義大利
、
丁丁
、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
、
約克大學
、
劍橋大學犯罪研究所
、
高雄
、
黃虹霞
、
謝爾門
、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
加州大學
、
洪蘭
、
華爾街日報
、
英國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朗布羅索
、
劍橋大學犯罪學研究院
、
賓州大學犯罪學系
、
Richard Perry
、
凱勒曼
、
牛津大學大學部
、
笛卡兒
、
洛杉磯
、
西林
、
費城
、
歐佛特
、
南加大
、
臺灣
、
西班牙
、
蘭德里根
、
Bill Laufer
、
高登
、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
、
俄羅斯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
neurolaw
、
企鵝出版社
、
Hyde
、
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
、
西姆斯
、
吳大猷
、
蓋吉
、
賓州大學
、
佩吉
、
行政總處
、
萬神殿公司
、
伍夫岡
‧
adrian raine
、
Antonio Damasio
、
Descartes
、
Terrie Moffitt
、
Lawrence W. Sherman
、
Joe P. Newman
、
Mark S. Frankel
、
Larry W. Swanson
、
Brandon C. Welsh
、
Saving Children
、
Raine
、
Richard Perry
、
The Athenaeum of Philadelphia's
、
Psychopathy
、
CBS
、
Anatomy of Violence
、
Lydon
、
Boyle
、
Marvin Wolfgang
、
Sellin
、
Cesare Lombroso
、
Jonathan Kellerman
、
Savage Spawn
、
William Morris Entertainment
、
Eric Lupfer
、
Pantheon
、
Jeff Alexander
、
Josie Kals
、
Jocelyn Miller
、
Kate Norris
、
Penguin
、
Helen Conford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Friedrich Lsel
、
Anthony Bottom
、
Manuel Eisner
、
David Farrington
、
Per-Olof Wikstrm
、
Bill Laufer
、
Martha Farah
、
Stephen Morse
、
Amy Gutmann
、
Penn Integrates Knowledge Initiative
、
Erin Conroy
、
Howard Gordon
、
Alex Gansa
、
Andrea Glenn
、
Robert Schug
、
Peter Venables
、
Dick Passing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