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尾聲
致謝
<作者簡介>
丹尼爾‧李伯曼 DANIEL E. LIEBERMAN
哈佛大學的赤腳教授,為哈佛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主持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曾在《科學》《自然》等熱門科學雜誌發表發表多篇關於跑步的學術文章,《天生就會跑》一書作家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盛讚「沒有人比李伯曼還要瞭解人類的身體」。李伯曼也是暢銷書《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的作者,住在麻州劍橋。
譯者:甘錫安
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PC Magazine與Tom’s硬體指南網站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雜誌翻譯。書籍譯作有《愛因斯坦一九○五》、《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等。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全方位譯人的目標邁進。
★內文試閱:
‧推薦序
● 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是我國的教育國策。其中「德、智、體」來自英國哲學家斯賓塞一八六一年出版的小冊子,由嚴復在甲午戰敗之後介紹到中國,化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救國口號。時隔兩甲子,亡國滅種的焦慮煙消霧散,運動成了追求健康的時髦話題。在現代都市裡生活,缺乏運動是自然的結果。於是我們想像古時候的生活——人人會自然而然地運動;我們甚至煞有介事地懷念那種生活。只因為我們周遭出現的老人越來越多,也就是病痛纏身的人。他們展示了健康的價值,以及運動的價值。本書的主題是運動的自然史:原來演化不會驅使人——或任何動物——運動,追求健康也不是天擇塑造的價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好在我們有能力自求多福。運動?還是不運動?真是個問題呢!──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如果給予這本書高水平養生書的評價,一點也不誇張。更值得推薦做為大專院校運動保健學類的教科書。讀者可別誤會,作者的用意並非提供養身運動的操作方式或任何保健食品,而是極具科學性地藉由生物演化和人類學參與觀察,以及比較研究分析所累積的資料,說明人類自七百萬年前朝「人」的生物和生理結構發展後,從原本每天必須依賴勞動才能獲取維生的食物資源,隨著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文化演化,變得不是所有人都必須以勞動來覓食而存活。正因為如此,走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因為缺乏運動而導致的身體疾病相繼發生。作者相當有心地在十三個章節裡,舉出現代人類對身體活動與缺乏活動的後果的迷思,鉅細靡遺地提供各項深入分析的論點來解套。讀了每一章節就能清楚理解造成目前人類的各種病症都其來有自。作者的筆調相當通俗,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確實能傳遞給我們許多忽略和忽視的不運動的觀念。值得推薦!──李匡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對一個從國中到大學期間沒上過常規體育課程的人來說,本書標題:《天生不愛動》(Exercised: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的確引人好奇。
在拜讀全文之後,透過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教授特有的人類學和演化生物學視角,可以理解運動在狩獵採集及農業種植時代作為生活必需,逐步轉變成現代工業社會追求健康及休閒的活動的演進過程。同時,李伯曼教授在本書中引用了許多醫學的研究:包括能量代謝的分配、姿勢與人體動力學、睡眠週期分析、肌肉代謝生化學以及人體最大耗氧量等,提出對運動觀念的分析及說明。透過這些數據及解說,讀者對於作者提出的十二個運動迷思包括:久坐不健康,每天充足八小時睡眠,運動競技等於運動等等,有進一步的瞭解。
透過此一著作,李伯曼教授除了闡明人類運動的演化之外,也提出運動在現代工業社會的角色。同時,運動與疾病的關聯和過度運動的潛在風險也在本書中有深入的探討。這是一本值得現代人閱讀的書籍。――林則彬(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大學電機系/生物醫學電子資訊研究所教授、天主教聖保祿醫院醫教部顧問、台大傑出教師)
●從猴子在樹林間盪來盪去尋找食物與結交朋友,到史前人的狩獵採集都是在運動狀態,「動」讓人通體舒暢、充滿靈感,也難怪原住民傳說體內有「會動的靈」,打獵前要占卜,不動感覺快要生病了。
人們為健康而運動是近代的概念,不只跑步機還有健康食品,因為買不起健康食品和無法去健身房而焦慮,這本書預設的前提是演化和人類學觀點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運動的矛盾,也就是人類未在演化中形成的某種行為如何以及為何對健康有益?作者認為這些觀點能幫助對運動焦慮、困惑或是又愛又恨的讀者開始運動。
台灣學者近年也針對運動人類學有專刊討論,因此我推薦這本書給運動愛好者,也給對運動感到焦慮的社會多數人看。──屈慧麗(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 古代文明史中,源自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技比賽,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脈絡,運動競技的過程展現了藝術審美、宗教神話、城邦關係聯繫等要素,可說是古希臘文明拓展與維繫的其中一種手段,因此透過運動的「競技」顯然不只是展現強大的身體機能而已。現代的奧運,承繼古代的基本精神之外還加上了和平、友誼、團結與公平等運動精神,正因為本質上還是競技,有史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背後恐怕無法避免有專利技術、作弊操弄、金錢商業、種族主義與政治宣傳上的成分。運動競技不論是對自己或是對社會言,從來就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具有超越促進生理上身體健康之外的多重目的。
致謝
<作者簡介>
丹尼爾‧李伯曼 DANIEL E. LIEBERMAN
哈佛大學的赤腳教授,為哈佛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主持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曾在《科學》《自然》等熱門科學雜誌發表發表多篇關於跑步的學術文章,《天生就會跑》一書作家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盛讚「沒有人比李伯曼還要瞭解人類的身體」。李伯曼也是暢銷書《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的作者,住在麻州劍橋。
譯者:甘錫安
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PC Magazine與Tom’s硬體指南網站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雜誌翻譯。書籍譯作有《愛因斯坦一九○五》、《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等。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全方位譯人的目標邁進。
★內文試閱:
‧推薦序
● 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是我國的教育國策。其中「德、智、體」來自英國哲學家斯賓塞一八六一年出版的小冊子,由嚴復在甲午戰敗之後介紹到中國,化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救國口號。時隔兩甲子,亡國滅種的焦慮煙消霧散,運動成了追求健康的時髦話題。在現代都市裡生活,缺乏運動是自然的結果。於是我們想像古時候的生活——人人會自然而然地運動;我們甚至煞有介事地懷念那種生活。只因為我們周遭出現的老人越來越多,也就是病痛纏身的人。他們展示了健康的價值,以及運動的價值。本書的主題是運動的自然史:原來演化不會驅使人——或任何動物——運動,追求健康也不是天擇塑造的價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好在我們有能力自求多福。運動?還是不運動?真是個問題呢!──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如果給予這本書高水平養生書的評價,一點也不誇張。更值得推薦做為大專院校運動保健學類的教科書。讀者可別誤會,作者的用意並非提供養身運動的操作方式或任何保健食品,而是極具科學性地藉由生物演化和人類學參與觀察,以及比較研究分析所累積的資料,說明人類自七百萬年前朝「人」的生物和生理結構發展後,從原本每天必須依賴勞動才能獲取維生的食物資源,隨著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文化演化,變得不是所有人都必須以勞動來覓食而存活。正因為如此,走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因為缺乏運動而導致的身體疾病相繼發生。作者相當有心地在十三個章節裡,舉出現代人類對身體活動與缺乏活動的後果的迷思,鉅細靡遺地提供各項深入分析的論點來解套。讀了每一章節就能清楚理解造成目前人類的各種病症都其來有自。作者的筆調相當通俗,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確實能傳遞給我們許多忽略和忽視的不運動的觀念。值得推薦!──李匡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對一個從國中到大學期間沒上過常規體育課程的人來說,本書標題:《天生不愛動》(Exercised: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的確引人好奇。
在拜讀全文之後,透過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教授特有的人類學和演化生物學視角,可以理解運動在狩獵採集及農業種植時代作為生活必需,逐步轉變成現代工業社會追求健康及休閒的活動的演進過程。同時,李伯曼教授在本書中引用了許多醫學的研究:包括能量代謝的分配、姿勢與人體動力學、睡眠週期分析、肌肉代謝生化學以及人體最大耗氧量等,提出對運動觀念的分析及說明。透過這些數據及解說,讀者對於作者提出的十二個運動迷思包括:久坐不健康,每天充足八小時睡眠,運動競技等於運動等等,有進一步的瞭解。
透過此一著作,李伯曼教授除了闡明人類運動的演化之外,也提出運動在現代工業社會的角色。同時,運動與疾病的關聯和過度運動的潛在風險也在本書中有深入的探討。這是一本值得現代人閱讀的書籍。――林則彬(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大學電機系/生物醫學電子資訊研究所教授、天主教聖保祿醫院醫教部顧問、台大傑出教師)
●從猴子在樹林間盪來盪去尋找食物與結交朋友,到史前人的狩獵採集都是在運動狀態,「動」讓人通體舒暢、充滿靈感,也難怪原住民傳說體內有「會動的靈」,打獵前要占卜,不動感覺快要生病了。
人們為健康而運動是近代的概念,不只跑步機還有健康食品,因為買不起健康食品和無法去健身房而焦慮,這本書預設的前提是演化和人類學觀點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運動的矛盾,也就是人類未在演化中形成的某種行為如何以及為何對健康有益?作者認為這些觀點能幫助對運動焦慮、困惑或是又愛又恨的讀者開始運動。
台灣學者近年也針對運動人類學有專刊討論,因此我推薦這本書給運動愛好者,也給對運動感到焦慮的社會多數人看。──屈慧麗(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 古代文明史中,源自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技比賽,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脈絡,運動競技的過程展現了藝術審美、宗教神話、城邦關係聯繫等要素,可說是古希臘文明拓展與維繫的其中一種手段,因此透過運動的「競技」顯然不只是展現強大的身體機能而已。現代的奧運,承繼古代的基本精神之外還加上了和平、友誼、團結與公平等運動精神,正因為本質上還是競技,有史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背後恐怕無法避免有專利技術、作弊操弄、金錢商業、種族主義與政治宣傳上的成分。運動競技不論是對自己或是對社會言,從來就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具有超越促進生理上身體健康之外的多重目的。
-
新聞關鍵字:
az、 Cas、 etc、 Mac、 健身、 台灣、 在地、 坐姿、 奧運、 姿勢、 情緒、 慢性病、 旅遊、 減重、 焦慮、 疲勞、 睡眠、 糖尿病、 華爾街日報、 蘋果、 語言、 運動、 露營、 靜坐、 食品、 養生、 餐廳、 體質
‧ 運動 、 人類 、 健康 、 身體 、 演化 、 迷思 、 李伯 、 天生 、 活動 、 椅子 、 教授 、 每天 、 作者 、 生活 、 現代 、 肌肉 、 工作 、 瞭解 、 站立 、 不愛動 、 大學 、 疾病 、 時間 、 讀者 、 許多 、 坐著 、 現代人 、 不動 、 研究 、 這本書 、 生物 、 科學 、 人類學 、 文化 、 喜歡 、 社會 、 雪橇 、 無法 、 透過 、 跑步 、 應該 、 耐力 、 競技 、 靠背椅 、 焦慮 、 久坐 、 推薦 、 相當 、 烏龜 、 蹲下‧ 文明 、 階級 、 主題 、 Paul Okutoyi 、 藉由 、 具有 、 daniel e. lieberman 、 紐特人 、 PC Magazine 、 哈札 、 公尺 、 Robert Ojiambo 、 天性 、 人們 、 蹲下 、 健康 、 睡眠 、 獲得 、 壓力 、 帶來 、 研究員 、 簡介 、 上流 、 儀式 、 目前 、 懶惰 、 小面 、 有趣 、 之外 、 頻道 、 下來 、 回到 、 接班人 、 肯定 、 避免 、 Mac 、 危害 、 採集 、 出現 、 多久 、 追求 、 古希臘 、 感到 、 持續 、 健身房 、 普遍 、 青少年 、 時間 、 成人 、 顯然‧ 李伯曼 、 丹尼爾‧李伯曼 、 艾可 、 格陵蘭 、 李匡悌 、 埃及 、 斯賓塞 、 紐特房東 、 古希臘 、 邱鴻霖 、 張嘉哲 、 嚴復 、 李家維 、 肯亞 、 李伯曼羅 、 紐約時報 、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基隆 、 撒馬哈尼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 李柏曼 、 黃彥鈞 、 台灣 、 哈佛大學 、 愛因斯坦 、 qamutik 、 劍橋 、 波士頓 、 ―華爾街日報 、 林則彬 、 尤里烏斯 、 吳韋廷 、 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 、 天主教聖保祿醫院醫教部 、 中國 、 托奈特 、 英國 、 周刊 、 丹尼爾.李伯曼 、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 、 忒修斯 、 哈札 、 台灣大學 、 哈佛人類演化生物學 、 台大 、 Runner 、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 、 汐止國泰醫院復健科 、 丹麥‧ daniel e. lieberman 、 Christopher McDougall 、 Daniel Lieberman 、 Your Inner Fish 、 Neil Shubin 、 Richard Leakey 、 Gretchen Reynolds 、 Runner 、 World 、 Amby Burfoot 、 DANIEL E. LIEBERMAN 、 Discovery 、 PC Magazine 、 Tom 、 Daniel E. Lieberman 、 Aeneid 、 Chris MacDonald 、 qamutik 、 Ogden Nash 、 Gordon Hewes 、 Eric Castillo 、 Robert Ojiambo 、 Paul Okutoyi 、 Michael Thonet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運動
、
人類
、
健康
、
身體
、
演化
、
迷思
、
李伯
、
天生
、
活動
、
椅子
、
教授
、
每天
、
作者
、
生活
、
現代
、
肌肉
、
工作
、
瞭解
、
站立
、
不愛動
、
大學
、
疾病
、
時間
、
讀者
、
許多
、
坐著
、
現代人
、
不動
、
研究
、
這本書
、
生物
、
科學
、
人類學
、
文化
、
喜歡
、
社會
、
雪橇
、
無法
、
透過
、
跑步
、
應該
、
耐力
、
競技
、
靠背椅
、
焦慮
、
久坐
、
推薦
、
相當
、
烏龜
、
蹲下
‧
文明
、
階級
、
主題
、
Paul Okutoyi
、
藉由
、
具有
、
daniel e. lieberman
、
紐特人
、
PC Magazine
、
哈札
、
公尺
、
Robert Ojiambo
、
天性
、
人們
、
蹲下
、
健康
、
睡眠
、
獲得
、
壓力
、
帶來
、
研究員
、
簡介
、
上流
、
儀式
、
目前
、
懶惰
、
小面
、
有趣
、
之外
、
頻道
、
下來
、
回到
、
接班人
、
肯定
、
避免
、
Mac
、
危害
、
採集
、
出現
、
多久
、
追求
、
古希臘
、
感到
、
持續
、
健身房
、
普遍
、
青少年
、
時間
、
成人
、
顯然
‧
李伯曼
、
丹尼爾‧李伯曼
、
艾可
、
格陵蘭
、
李匡悌
、
埃及
、
斯賓塞
、
紐特房東
、
古希臘
、
邱鴻霖
、
張嘉哲
、
嚴復
、
李家維
、
肯亞
、
李伯曼羅
、
紐約時報
、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基隆
、
撒馬哈尼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
李柏曼
、
黃彥鈞
、
台灣
、
哈佛大學
、
愛因斯坦
、
qamutik
、
劍橋
、
波士頓
、
―華爾街日報
、
林則彬
、
尤里烏斯
、
吳韋廷
、
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
、
天主教聖保祿醫院醫教部
、
中國
、
托奈特
、
英國
、
周刊
、
丹尼爾.李伯曼
、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
、
忒修斯
、
哈札
、
台灣大學
、
哈佛人類演化生物學
、
台大
、
Runner
、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
、
汐止國泰醫院復健科
、
丹麥
‧
daniel e. lieberman
、
Christopher McDougall
、
Daniel Lieberman
、
Your Inner Fish
、
Neil Shubin
、
Richard Leakey
、
Gretchen Reynolds
、
Runner
、
World
、
Amby Burfoot
、
DANIEL E. LIEBERMAN
、
Discovery
、
PC Magazine
、
Tom
、
Daniel E. Lieberman
、
Aeneid
、
Chris MacDonald
、
qamutik
、
Ogden Nash
、
Gordon Hewes
、
Eric Castillo
、
Robert Ojiambo
、
Paul Okutoyi
、
Michael Th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