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問題:一個台灣藝評人的田野

孤島問題:一個台灣藝評人的田野
作者:簡子傑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22-01-05 00:00:00
<內容簡介>
當代藝評人簡子傑的藝評文集與社會觀察報告
一個台灣藝評人將其田野指向孤島問題,新冠疫情的隔離形成了難以抵達他方的介面,藝術家卻像是要表明:為了讓觀眾看到他所見的介面也是很類似隔離的東西。因為介面本身是後設的,我們在護目鏡上所描繪的風景也形成了風景的後設。
這些零星的孤島,成為作者藝評寫作的「起源」――而非介面──當作者將島視為起源,則是因為它們保存了差異,你可以說島也是作者所見的藝術,它們可見而清澈,儘管因起源而生的藝評雖是版本各異又不乏錯誤,但島卻總是意味著諸多的起源,與有限的權力。
★目錄:
自序:所以我們無法壟斷能指 6
展覽評論
重拾感官:北美館的「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13
王有邦,在海馬迴光畫館中的影像裝置 16
漁網、影像與石頭:區秀詒的棉佳蘭計畫 19
不可見的生產:邱昭財的「光.體」23
作為拯救的庫卡失誤:關於《黃翊與庫卡》的一些遐想 25
「我們是否上身過量」:張紋瑄的敘事機器 27
在帊德嫩神廟吶喊鸞劫!王咏琳的策展「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32
再影像化、縫隙,以及兄弟:江忠倫的「溫柔鄉」35
把垃圾扔回運河!關於蘇育賢的《鳳珠》38
面對空缺的一項繪畫存有論提議:齊簡個展「穿越後花園」40
其實她不應該出現在這裡:張夏翡個展「那年夏天,我去台北了」43
推歪的框架:陳以軒個展「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46
視或不見的窺視孔:「蘇匯宇個展:自瀆有害身心之說不可信」49
勞動的作品化:侯怡亭、廖建忠與賴志盛的近期創作 52
隱喻之光:「2015年牛俊強個展」55
他們演著被許哲瑜畫下來的故事:關於許哲瑜的《致信黃國峻》57
奇觀化的外部與自我保留:席時斌在當代館的「記憶之宮」59
-
新聞關鍵字:
ai、 az、 口罩、 台灣、 在地、 展覽、 情緒、 投資、 拒絕、 日語、 疫情、 相處、 臉書、 誠品、 防疫、 隔離
‧ 藝術 、 藝評 、 田野 、 這種 、 當代 、 問題 、 台灣 、 孤島 、 一個 、 調查 、 藝術家 、 個展 、 一種 、 創作 、 起源 、 所指 、 意義 、 政治 、 高雄 、 某種 、 內容 、 育賢 、 作品 、 演講 、 轉向 、 理論 、 工作 、 地方 、 錯誤 、 at 、 歷史 、 關係 、 風景 、 成為 、 2015 、 生命 、 存在 、 形成 、 總是 、 無法 、 計畫 、 主要 、 形式 、 介面 、 意味著 、 有限 、 影像 、 生產 、 現代 、 趨勢‧ 相關 、 零星 、 空間 、 日文 、 蘇育賢 、 遺忘 、 層次 、 目光 、 虛構 、 ARTCO 、 踏查 、 當代館 、 契機 、 李珮瑜 、 發生 、 辯證 、 東西 、 重新 、 Tzu-Chieh Jian 、 觀看 、 工寮 、 Dreamlover 、 時代 、 嘉義市立美術館 、 歷史 、 快感 、 許哲瑜 、 諧擬 、 在於 、 體制 、 蔡濟安 、 黃華成 、 田調 、 田野 、 南方 、 生活 、 簡子傑 、 如果說 、 高雄 、 全新 、 孤島 、 機構 、 典型 、 頒獎 、 陳以軒 、 展覽 、 傾向 、 at 、 藝術 、 思索‧ 台灣 、 高俊宏 、 丁昶文 、 張夏翡 、 AE 、 大陸 、 黃華成 、 北美館 、 鄭文豪 、 邱建仁 、 江忠倫 、 Once I Gaze at 、 蔡海 、 吳東龍 、 蘇育賢 、 李旭彬 、 陳以軒 、 台中 、 邱昭財 、 賴志盛 、 張新丕 、 廖建忠 、 庫卡 、 高雄 、 陳曉朋 、 高雅婷 、 台北 、 許哲瑜 、 宋真× 、 李婷 、 龔卓軍 、 甲米 、 黃海欣 、 紐約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 林裕軒 、 陳恩暄 、 當代館 、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 德嫩神廟 、 蘇予昕 、 伊通公園 、 張紋瑄 、 劉柏村 、 賴依欣 、 劉書妤 、 中國 、 王瑀×高凡 、 李宇 、 巴特‧ Dreamlover 、 210 、 AE 、 Tzu-Chieh Jian 、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 Taiwan 、 ARTCO 、 Post-Eight 、 Missing Key Piano 、 Double Square Gallery 、 Chine Gallery 、 New York Travel Program 、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 Eslite Gallery 、 signifier 、 Hisashi 、 Roland Barthes 、 Boris Groys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藝術
、
藝評
、
田野
、
這種
、
當代
、
問題
、
台灣
、
孤島
、
一個
、
調查
、
藝術家
、
個展
、
一種
、
創作
、
起源
、
所指
、
意義
、
政治
、
高雄
、
某種
、
內容
、
育賢
、
作品
、
演講
、
轉向
、
理論
、
工作
、
地方
、
錯誤
、
at
、
歷史
、
關係
、
風景
、
成為
、
2015
、
生命
、
存在
、
形成
、
總是
、
無法
、
計畫
、
主要
、
形式
、
介面
、
意味著
、
有限
、
影像
、
生產
、
現代
、
趨勢
‧
相關
、
零星
、
空間
、
日文
、
蘇育賢
、
遺忘
、
層次
、
目光
、
虛構
、
ARTCO
、
踏查
、
當代館
、
契機
、
李珮瑜
、
發生
、
辯證
、
東西
、
重新
、
Tzu-Chieh Jian
、
觀看
、
工寮
、
Dreamlover
、
時代
、
嘉義市立美術館
、
歷史
、
快感
、
許哲瑜
、
諧擬
、
在於
、
體制
、
蔡濟安
、
黃華成
、
田調
、
田野
、
南方
、
生活
、
簡子傑
、
如果說
、
高雄
、
全新
、
孤島
、
機構
、
典型
、
頒獎
、
陳以軒
、
展覽
、
傾向
、
at
、
藝術
、
思索
‧
台灣
、
高俊宏
、
丁昶文
、
張夏翡
、
AE
、
大陸
、
黃華成
、
北美館
、
鄭文豪
、
邱建仁
、
江忠倫
、
Once I Gaze at
、
蔡海
、
吳東龍
、
蘇育賢
、
李旭彬
、
陳以軒
、
台中
、
邱昭財
、
賴志盛
、
張新丕
、
廖建忠
、
庫卡
、
高雄
、
陳曉朋
、
高雅婷
、
台北
、
許哲瑜
、
宋真×
、
李婷
、
龔卓軍
、
甲米
、
黃海欣
、
紐約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
林裕軒
、
陳恩暄
、
當代館
、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
德嫩神廟
、
蘇予昕
、
伊通公園
、
張紋瑄
、
劉柏村
、
賴依欣
、
劉書妤
、
中國
、
王瑀×高凡
、
李宇
、
巴特
‧
Dreamlover
、
210
、
AE
、
Tzu-Chieh Jian
、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
Taiwan
、
ARTCO
、
Post-Eight
、
Missing Key Piano
、
Double Square Gallery
、
Chine Gallery
、
New York Travel Program
、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
Eslite Gallery
、
signifier
、
Hisashi
、
Roland Barthes
、
Boris Gro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