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通識請知名登山學者徐如林 從古道暢談臺灣歷史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12月28日下午,於理工二館工四講堂舉辦專題講座,邀請自然文學作家、知名古道探勘及登山學者徐如林老師,從古道暢談臺灣歷史故事。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副教授王昱心老師特別歡迎嘉賓蒞臨,並表示:「如今大部分古道已對民眾開放,方便人們更親近山、親近大自然。每條古道都是通往臺灣歷史的路,但對於先人開發道路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今天很難得邀請到徐如林老師為我們娓娓道來古道小故事,也衷心希望同學們聽講後親身到山上、體驗古道的深厚歷史。」
徐如林老師自高中開始登高山、20歲獨登南湖大山縱走中央尖山,大學時期經已在中國時報撰寫旅遊專欄。1978年與著名臺灣古道踏勘先驅楊南郡先生結婚以後,夫妻攜手登山和調查古道,後來更接受國家公園與林務局委託,在過去40年先後完成了清代八通關古道、蘇花古道、合歡越嶺道、浸水營古道、崑崙坳古道等調查和整修規劃建議。徐老師著有《孤鷹行》,並與楊南郡先生合著《與子偕行》、《尋訪月亮的腳印》、《最後的拉比勇》、《臺灣百年前的足跡》、《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及《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等書。
徐如林老師在席間多番強調,每條古道都是通往臺灣過去的線索,埋藏著許多原住民的生活痕跡以及前人開發道路的歷史脈絡。自古以來,步行就是人類對土地和歷史最深的致敬。她又以歐洲的「聖雅各朝聖之旅」為例,自西元813年起巡禮者結伴、拿著手扙、揹著簡單行裝,穿越田野、森林與小鎮,翻越庇里牛斯山脈步行800公里,前往西班牙北部的聖地牙哥朝聖。雖然現在交通愈來愈發達,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還是堅持用自己的雙腳,身體力行探索祖先的故事。
徐如林老師從古人步行探險的傳統引伸到臺灣的地理環境表示,臺灣島上縱橫著無數古道,它們曾是移民、訪親、產業、質易、行軍作戰、郵遞及管理統治所利用的路徑,深藏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歷史紀念物,可謂臺灣歷史的縮影。比方說,八通關越嶺道與大分事件息息相關、從浸水營古道可窺見臺灣五百年來,牽涉著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的歷史命運。曾經有將近800個原住民族部落在山地,因此深入古道也可探查出臺灣原住民各族的人文史蹟。
講座尾聲,徐如林老師特別推薦正身處花蓮的東華學生,有機會要去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錐麓斷崖古道走走,從高山鳥瞰讓人敬畏的大自然,親身感受古道的奧秘。最後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副教授王昱心老師代表通識教育中心頒發感謝狀給嘉賓講者徐如林老師。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副教授王昱心老師特別歡迎嘉賓蒞臨,並表示:「如今大部分古道已對民眾開放,方便人們更親近山、親近大自然。每條古道都是通往臺灣歷史的路,但對於先人開發道路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今天很難得邀請到徐如林老師為我們娓娓道來古道小故事,也衷心希望同學們聽講後親身到山上、體驗古道的深厚歷史。」
徐如林老師自高中開始登高山、20歲獨登南湖大山縱走中央尖山,大學時期經已在中國時報撰寫旅遊專欄。1978年與著名臺灣古道踏勘先驅楊南郡先生結婚以後,夫妻攜手登山和調查古道,後來更接受國家公園與林務局委託,在過去40年先後完成了清代八通關古道、蘇花古道、合歡越嶺道、浸水營古道、崑崙坳古道等調查和整修規劃建議。徐老師著有《孤鷹行》,並與楊南郡先生合著《與子偕行》、《尋訪月亮的腳印》、《最後的拉比勇》、《臺灣百年前的足跡》、《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及《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等書。
徐如林老師在席間多番強調,每條古道都是通往臺灣過去的線索,埋藏著許多原住民的生活痕跡以及前人開發道路的歷史脈絡。自古以來,步行就是人類對土地和歷史最深的致敬。她又以歐洲的「聖雅各朝聖之旅」為例,自西元813年起巡禮者結伴、拿著手扙、揹著簡單行裝,穿越田野、森林與小鎮,翻越庇里牛斯山脈步行800公里,前往西班牙北部的聖地牙哥朝聖。雖然現在交通愈來愈發達,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還是堅持用自己的雙腳,身體力行探索祖先的故事。
徐如林老師從古人步行探險的傳統引伸到臺灣的地理環境表示,臺灣島上縱橫著無數古道,它們曾是移民、訪親、產業、質易、行軍作戰、郵遞及管理統治所利用的路徑,深藏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歷史紀念物,可謂臺灣歷史的縮影。比方說,八通關越嶺道與大分事件息息相關、從浸水營古道可窺見臺灣五百年來,牽涉著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的歷史命運。曾經有將近800個原住民族部落在山地,因此深入古道也可探查出臺灣原住民各族的人文史蹟。
講座尾聲,徐如林老師特別推薦正身處花蓮的東華學生,有機會要去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錐麓斷崖古道走走,從高山鳥瞰讓人敬畏的大自然,親身感受古道的奧秘。最後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副教授王昱心老師代表通識教育中心頒發感謝狀給嘉賓講者徐如林老師。
-
新聞關鍵字:
中國時報
‧ 古道 、 臺灣 、 老師 、 歷史 、 徐如林 、 東華 、 大學 、 故事 、 原住民 、 越嶺道 、 通識 、 登山 、 浸水營 、 百年 、 步行 、 朝聖 、 知名 、 學者 、 暢談 、 教育 、 中心 、 講座 、 自然 、 民族 、 學院 、 副教授 、 王昱心 、 特別 、 嘉賓 、 表示 、 親近 、 大自然 、 每條 、 通往 、 開發 、 道路 、 高山 、 楊南郡 、 先生 、 調查 、 國家 、 公園 、 過去 、 八通關 、 合歡 、 最後 、 穿越 、 之旅 、 太魯閣 、 800‧ 尋訪月亮的腳印 、 知名 、 中國時報 、 教育 、 嘉賓 、 大學 、 八通關古道 、 高山 、 太魯閣國家公園 、 自然 、 表示 、 講座 、 東華 、 公園 、 原住民 、 道路 、 通往 、 老師 、 理工二館工四講堂 、 浸水營古道 、 花蓮 、 學院 、 先生 、 開發 、 臺灣百年前的足跡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 通識 、 浸水營 、 臺灣 、 孤鷹行 、 最後的拉比勇 、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聖地牙哥 、 楊南郡 、 國家 、 朝聖 、 最後 、 故事 、 步行 、 調查 、 穿越 、 西班牙 、 特別 、 王昱心 、 副教授 、 過去 、 中心 、 蘇花古道 、 歷史 、 徐如林‧ 太魯閣國家公園 、 徐如林 、 王昱心 、 蘇花古道 、 西班牙 、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楊南郡 、 臺灣 、 理工二館工四講堂 、 浸水營古道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 聖地牙哥 、 八通關古道 、 東華 、 花蓮 、 孤鷹行‧ None
- 新聞來源:中央社
- 更多生活新聞 »
‧
古道
、
臺灣
、
老師
、
歷史
、
徐如林
、
東華
、
大學
、
故事
、
原住民
、
越嶺道
、
通識
、
登山
、
浸水營
、
百年
、
步行
、
朝聖
、
知名
、
學者
、
暢談
、
教育
、
中心
、
講座
、
自然
、
民族
、
學院
、
副教授
、
王昱心
、
特別
、
嘉賓
、
表示
、
親近
、
大自然
、
每條
、
通往
、
開發
、
道路
、
高山
、
楊南郡
、
先生
、
調查
、
國家
、
公園
、
過去
、
八通關
、
合歡
、
最後
、
穿越
、
之旅
、
太魯閣
、
800
‧
尋訪月亮的腳印
、
知名
、
中國時報
、
教育
、
嘉賓
、
大學
、
八通關古道
、
高山
、
太魯閣國家公園
、
自然
、
表示
、
講座
、
東華
、
公園
、
原住民
、
道路
、
通往
、
老師
、
理工二館工四講堂
、
浸水營古道
、
花蓮
、
學院
、
先生
、
開發
、
臺灣百年前的足跡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
通識
、
浸水營
、
臺灣
、
孤鷹行
、
最後的拉比勇
、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聖地牙哥
、
楊南郡
、
國家
、
朝聖
、
最後
、
故事
、
步行
、
調查
、
穿越
、
西班牙
、
特別
、
王昱心
、
副教授
、
過去
、
中心
、
蘇花古道
、
歷史
、
徐如林
‧
太魯閣國家公園
、
徐如林
、
王昱心
、
蘇花古道
、
西班牙
、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楊南郡
、
臺灣
、
理工二館工四講堂
、
浸水營古道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
聖地牙哥
、
八通關古道
、
東華
、
花蓮
、
孤鷹行
‧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