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出發,看見臺灣—南大講座邀「蹲點台灣」青年分享在地行動歷程

從社區出發,看見臺灣—南大講座邀「蹲點台灣」青年分享在地行動歷程
國立臺南大學於4月15日舉辦博雅教育講座,邀請去年參與中華電信基金會「蹲點台灣」計畫的兩組大學生團隊,分享深入臺灣鄉鎮社區的服務歷程與紀錄成果,鼓勵南大學生以自身專業投身地方行動,透過青春視角記錄土地故事。

「蹲點台灣」計畫由中華電信基金會發起,以兩人為一組,前往全臺各地社區或部落進行15至20天的駐點服務與紀錄,強調「一手服務,一手記錄」的理念。參與學生需實際居住於社區中,藉由生活共融深入理解地方文化、需求與挑戰,進而提出具體貢獻。本項計畫負責人指出,「蹲點」的關鍵在於脈動的體察與情感的連結,而非短暫造訪,唯有如此,才能為社區注入實質助力。

此次講座邀請來自屏東大學與聯合大學的兩支團隊現身說法,分享他們以所學回應地方需求的多元實踐。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陳芊卉同學團隊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部落服務,設計以環境保育為主軸的探索營活動,帶領部落孩童認識家鄉生態,同時透過紀錄片捕捉部落文化日常,包括豐年祭、父親節活動與族語保存議題,並協助設計在地發展協會Logo,展現跨域應用能力。

來自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的團隊則駐點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製作以「韌性社區」為題的紀錄片,呈現颱風重創後的重建歷程與農村堅韌生命力。團隊透過臺語文與傳播專業,深入觀察高齡化社區日常,結合新住民文化背景與長者交流飲食經驗,促進跨文化對話與世代理解,蹲點結束後仍持續與居民保持聯繫,情誼深厚。

「駐足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脈動與需求。」這句話正體現「蹲點台灣」的精神核心。無論學生來自何種專業背景,皆能以自身所長回應社區議題,透過共居與互動,實現雙向學習與地方連結。參與團隊亦透過Instagram、Threads等社群媒體平台,以人物專訪、美食探索、地理位置、文化亮點與短影音等形式,分享社區特色與服務故事,讓更多人看見臺灣在地的豐富面貌。

臺南大學長期於大學社會責任(USR)領域深耕,涵蓋偏鄉教育、特教輔具、環境永續與青銀共創等多項面向,累積豐碩成果。此次講座除促進南大同學們對外部計畫的認識,更有助於激發對校內USR方案的關注與參與,共同拓展理解地方的可能,並實踐促進社會福祉的使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