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首部「與海共生」專書 管碧玲盼成專業指引
海保署今天發布台灣海洋保護區首部專書「與海共生Ⅰ: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說,期盼此書成為台灣海洋保護區最有力引領專書,作為領域專業指引。
海洋保育法今年7月1日全面施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天發布台灣海洋保護區首部專書「與海共生Ⅰ: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帶領大家認識海洋保護區制度的誕生與政策演變,爬梳台灣海洋保護區歷史脈絡、管理制度與法令基礎,也對照國際趨勢與區域治理策略。
管碧玲表示,民國112年上任後即提出試辦海洋保護區評鑑,同時推動海洋保育法立法,接軌整體海洋保護區管理政策方針;海保署出版的「與海共生」專書,不僅分享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 14目標、「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30×30目標等國際潮流與作法,也闡述國內海洋保護區演進與海保法施行後影響力。
管碧玲說,期盼它是台灣海洋保護區最有力的引領專書,作為海洋保護區領域專業指引,也邀請各界通力合作,提升台灣整體海洋保護區域的質與量。
海保署長陸曉筠說明,海保署推出台灣首部海洋保護區系統性專書,為「海洋保育法」時代海洋保育治理,提供堅實理論基礎與實踐藍圖。
陸曉筠表示,此書共收錄5章,聚焦兩大主軸:前半部系統性爬梳了海洋保護區從「面積導向」轉向「成效導向」國際趨勢,並深度剖析台灣在「海洋保育法」施行後,整體海洋保護區分類系統與法制架構轉型與挑戰。
後半部,則深入評析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現況,探討海洋保護區在重建生態基線、穩定食物網、創造漁業外溢效益,以及強化氣候變遷調適能力上的關鍵角色與潛力。
海保署也預告,下半年將出版第二冊「與海共生Ⅱ:海洋保護區之設計與實踐」,引領讀者深入多層次保育實務現場,包括海洋保護區成效評估系統、在地社區參與機制、跨部門及跨領域治理協作,以及因應氣候變遷與海洋利用競合下的挑戰。
海保署補充,「與海共生I: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作為海洋保護區系列專書首部曲,為所有關心台灣海洋未來的讀者,提供了權威且全面知識基礎,能讓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乃至每一名愛海的公民,都能從中獲得啟發。即日起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販售,歡迎政府部門、學術界、產業界、NGO、團體或社會大眾等多加選購閱覽及運用。
海洋保育法今年7月1日全面施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天發布台灣海洋保護區首部專書「與海共生Ⅰ: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帶領大家認識海洋保護區制度的誕生與政策演變,爬梳台灣海洋保護區歷史脈絡、管理制度與法令基礎,也對照國際趨勢與區域治理策略。
管碧玲表示,民國112年上任後即提出試辦海洋保護區評鑑,同時推動海洋保育法立法,接軌整體海洋保護區管理政策方針;海保署出版的「與海共生」專書,不僅分享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 14目標、「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30×30目標等國際潮流與作法,也闡述國內海洋保護區演進與海保法施行後影響力。
管碧玲說,期盼它是台灣海洋保護區最有力的引領專書,作為海洋保護區領域專業指引,也邀請各界通力合作,提升台灣整體海洋保護區域的質與量。
海保署長陸曉筠說明,海保署推出台灣首部海洋保護區系統性專書,為「海洋保育法」時代海洋保育治理,提供堅實理論基礎與實踐藍圖。
陸曉筠表示,此書共收錄5章,聚焦兩大主軸:前半部系統性爬梳了海洋保護區從「面積導向」轉向「成效導向」國際趨勢,並深度剖析台灣在「海洋保育法」施行後,整體海洋保護區分類系統與法制架構轉型與挑戰。
後半部,則深入評析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現況,探討海洋保護區在重建生態基線、穩定食物網、創造漁業外溢效益,以及強化氣候變遷調適能力上的關鍵角色與潛力。
海保署也預告,下半年將出版第二冊「與海共生Ⅱ:海洋保護區之設計與實踐」,引領讀者深入多層次保育實務現場,包括海洋保護區成效評估系統、在地社區參與機制、跨部門及跨領域治理協作,以及因應氣候變遷與海洋利用競合下的挑戰。
海保署補充,「與海共生I: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作為海洋保護區系列專書首部曲,為所有關心台灣海洋未來的讀者,提供了權威且全面知識基礎,能讓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乃至每一名愛海的公民,都能從中獲得啟發。即日起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販售,歡迎政府部門、學術界、產業界、NGO、團體或社會大眾等多加選購閱覽及運用。
- 記者:中央社記者洪學廣高雄11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