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白海豚僅約50隻 學者:沿岸開發致族群崩解

首位以科學方法記錄台灣白海豚的學者王愈超今天說,白海豚目前僅約45至50隻,6成有外傷;族群崩解主因是沿岸開發,包含離岸風電、天然氣建設、漁業衝突與環境噪音等。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水下噪音協會今天舉辦「時間不多了:白海豚的呼喚與我們的責任」記者會,邀請加拿大學者王愈超揭示自2002年起針對台灣白海豚進行的科學研究成果。王愈超也是第一位以科學方法記錄台灣白海豚的國際學者。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會後發布新聞稿表示,2002年王愈超與研究團隊首次展開調查時,白海豚族群估計約為99隻,但族群數量正以每年約3%至4%的速度持續下降,短短數年間就下降至45到50隻之間。

王愈超強調,由於鯨豚繁殖緩慢,台灣白海豚的繁殖速度遠遠追不上消失的速度;鯨豚壽命可達40年,但如果只剩1隻雄性,就失去繁殖可能,這是「功能性滅絕」,牠們極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絕種的海洋哺乳類。

他指出,沿岸開發是導致族群崩解的主因之一。根據研究,已知90%的白海豚會經過台中港,但現在的擴建計畫將進一步破壞牠們的棲地;近年來牠們通過台中港區域時,游動速度越來越快,表示台中港的工程及周遭頻繁的船隻交通,確實會騷擾白海豚,使白海豚想要加速通過。

王愈超進一步說明,離岸風電、天然氣建設、漁業衝突與環境噪音,皆是白海豚當前無法承受的壓力來源;目前約有6成個體有明顯外傷,不僅造成劇痛,也大幅縮短壽命。

他提到,即使圈養白海豚也無法解決問題,「不知道牠們如何進食、如何繁殖,牠們又是高度社會性的動物,圈養無法取代自然環境。」

另外,王愈超說,在多次調查中,親眼目擊非法拖網作業在近岸海域頻繁出現,執法機關一定也能看到,「但這些非法行為依然存在」,顯示海豚與人類漁業之間高度重疊的生存壓力。

王愈超表示,如果消費者知道,所謂的綠能正在推動一個物種的滅絕,這樣的綠能還能被稱為綠能嗎?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文魯彬表示,希望離岸風電開發、鯨豚保育與永續漁業之間,能找到共存之道;真正的永續發展,必須以「不犧牲其他生命」為前提。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表示,自2006年起與台裔加拿大籍王愈超博士密切合作,致力重要棲息環境、永續漁法、離岸風機、水下噪音等與白海豚相關議題;2008年在王愈超研究團隊努力下,白海豚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列入瀕危物種,2018年更被美國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正式納入保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