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委會啟動「客家瓦屋再生」 讓文化在生活中延續

讓瓦屋再生,讓文化永續。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古秀妃今(12)日前往新竹縣新埔鎮,參訪當地保存完整的客家宗祠聚落,並宣布將於明(115)年啟動「客家瓦屋再生計畫」,以小規模、多案場的方向,支持客庄中願意持續維護老瓦屋與傳統聚落風貌的民眾與家族,透過成立老屋媒合平台,盤點客庄老瓦屋現況,組成修繕團隊,一步一步將客庄生活空間保存下來。
古主委指出,未來「客家瓦屋再生計畫」有三大重點,首先是「擴大保存對象」,針對「一般人居住的伙房、大屋」(尚未取得歷史建築或古蹟身分者),也可申請客委會經費補助;其次是「促進活化再利用」,透過整修後的空間,媒合有使用需求的人,讓修復後的建築重新被使用、被看見;最後是「培育匠師技術」,以「以修代訓」的方式推動修繕與傳習,讓客庄傳統風景與建築技藝能在生活中持續傳承。
客委會將結合傳統工法與技術傳習,持續協助地方推動小尺度的修繕與維護工作,例如屋頂瓦片修補、樑柱補強、牆體整建與排水改善等項目,協助民眾與家族維護自家老屋,使客庄聚落風貌得以延續,並讓後生能在實作中學習匠師技藝,逐步形成一套能維繫客庄傳統風貌、代代傳承的有機機制,成為客家文化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今日古主委與新埔宗祠博物館協會范佐英理事長、張寶釧理事及新竹縣文化局等一行人,由各家廟管理人逐一導覽傳統建築風格及客家生活故事。其中包括張氏家廟的張紹瑚老師、朱氏家廟的朱建全先生、潘屋的潘紹宏先生、劉氏宗祠的劉邦駿先生、陳氏宗祠的陳華霖先生、林氏家廟的林玉增先生,以及范氏家廟的范佐英理事長等維護單位管理人,熱情分享凝聚家族參與修復的心路歷程。
客委會自民國95年至今,相繼投入新埔鎮超過3億6,120萬元經費,用以修復與保存客家文化建設,並協助地方推動「新埔宗祠博物館聯營計畫」。近年在客委會與文化部共同支持下,逐步完成新竹縣政府所提「新埔三街六巷九宗祠生活博物館」成果,展現全台客家單一聚落具備多姓氏宗祠的客庄特色風貌。
客委會強調,修繕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保存與使用必須並行,唯有民眾與家族願意使用與維護,伙房大屋才能在生活中延續、在世代間生生不息地流傳。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12 17:55:54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