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防堵網路謠言 公私協力守護資訊真實


共同防堵網路謠言 公私協力守護資訊真實


CNEWS匯流新聞網/台北報導


近年來各國面臨網路謠言快速傳播的挑戰,虛假訊息從長輩群組到社群平台無所不在,常借助新興科技如人工智慧與生成式工具加速傳散,甚至在選舉、重大事件、健康及災害議題中混淆大眾視聽,加深公眾疑慮與社會對立,也時常衍生詐騙行為。


面對相關挑戰,政府針對詐騙及謠言問題已升級打擊策略,像是從「打詐綱領1.0版」擴充至2.0版,將原有「識詐」、「堵詐」、「阻詐」、「懲詐」四面向再新增「防詐」,並由數位發展部統籌,各部會協力推動相關法規制定與修正,包括《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洗錢防制法》、《刑事訴訟法》等,強化源頭管理與加重刑責。


官方更要求大型平台業者協助下架詐騙與謠言訊息,推行實名認證,限制虛擬資產流動,利用AI科技即時偵測、預防可疑訊息,並設立「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給民眾查詢疑似假訊息管道,推動數位防線。台北市警局透過防治詐騙中心,提新興詐騙手法專案報告、宣導短片、詐騙事實查核平台等資訊,強化民眾防詐意識。


除了加強法治、科技介入,政府也積極推動公民媒體素養教育,舉辦多場論壇、與大型科技公司共同合作,分享打詐經驗及解決方案,同時支援非營利組織投入謠言防治與查證,由Google、Meta、LINE等企業攜手主管機關,提升資訊透明度與安全。警政單位尤重人頭門號管理、資安防護,電信業者則需配合資料庫核對,防止門號遭非法濫用。


此外,地方政府單位如台北市政府在今年2月跨局處成立「打詐小組」,並研發AI詐騙廣告偵測系統,結合自然語言分析技術,24小時偵測高風險語句及圖片,截至9月已獲報2萬720則涉詐廣告,並要求平台下架;另外如台北市觀傳局也積極運用多元平台宣導媒體素養觀念,希望讓市民能識媒體、辯訊息,避免因謠言受害。


民間協力部分,台灣有眾多事實查核機制與公民行動組織,例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蘭姆酒吐司、Cofacts協作平台、LINE訊息查證機器人等,持續更新查核資料庫,讓民眾能主動比對可疑訊息,並開放原始碼與群眾參與,成為全台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資訊防線。


許多非政府組織志工會深入社區、傳統市場、長輩群組,與民眾面對面溝通,科學釐清食安、疾病、投資、災害等最新流言,也教導如何辨識及防範網路謠言與詐騙手法。加上社群平台在規範之外還設計舉報機制,鼓勵用戶主動檢舉與回報可疑內容,透過眾人合作快速回應、研擬防治策略,產生警示與教育作用。


台灣政府以法規、科技、組織與公民教育等多元方式強化防護,民間自主串聯各樣查核、教育與行動方案,從點到面共同維護網路資訊的真實與安全。面對謠言威脅,除了政策持續強化,民眾主動參與是重要關鍵,透過公私協同模式, 逐步建立查證習慣,學會善用查證網站與公部門資源,不輕信、不轉傳未經核實的訊息,累積形成集體防詐、抗謠言的社會氛圍,才能讓受害程度降到最低。


(臺北市政府關關傳播局廣告)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剛普發1萬就失血 國保保費明年漲!待業族、主婦每月最高多繳84元


民歌大團圓倒數10天 「八仙合韻」民歌最強重唱總彩吹響女力號角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