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吹倒電線桿 地下化會是電網韌性解方嗎?
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吹倒全台近2000多根電線桿,創下歷史紀錄。立法院通過特別條例,提供台電預算進行電網地下化工程。但學者分析指出,電網地下化必須因地制宜,在易淹水等地區反而不應進行地下化;也要加強分散式微電網建構,更能強化電網韌性。

地下化能提升電網韌性? 台電:非萬靈丹
丹娜絲風災後,行政院長卓榮泰下令全面檢討電網地下化可行性,立院通過「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其中80億預算要給台電進行電網地下化工程,外界高度關注電桿下地進展。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11月5日舉辦研討會,邀請台電公司、專家學者共同討論電網高架與地下化的可行性。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指出,台電過去追求「可靠度」,希望設施永遠不會壞,但實際上不可能不壞,因此近年追求韌性,目標是受損之後可以快速復原。
曾文生指出,「(電桿)地下化是個好藥方」,但不是所有症狀適用,例如易淹水的地區實施地下化,可能導致水淹進地下管溝難以施工,讓修復時間拖得更長,有韌性的電網應該要追求不同的組合,才能讓電力更穩定。他比喻:「如果火氣大,整天吃黃蓮也不會治好。」
地下化 vs. 架空線路各有優缺
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正一分析,地下化與架空線路各有優缺點,架空線建置成本低,故障偵測與修復較容易,但易受外力影響;地下化可避免外物、強化防災,但建置成本是架空線路的8~12倍,且搶修難度高、復電時間比架空線長。因此地下化不是萬全之策,因地制宜才是關鍵。
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以近期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洪水為例,當地供電方式仍以架空線路為主,才可以在天災之下快速恢復民生用電。而另一個不同的案例,是去年凱米颱風造成高雄地區淹水,但當地配電設備都在地下,因泡水修復困難,停電了三天才復電。

80億預算進行主幹線地下化 22億強化架空線路
陳銘樹無奈表示,災後各地方立委、各縣市政府紛紛向台電關切,希望爭取在選區施作電纜地下化。但並非所有地區都可以地下化。
災後特別條例編列80億元讓台電投入電纜地下化,包含台17、台19、台9、台11省道,四條南北主要幹線,迎風面電桿易倒斷區域進行地下化工程,但仍有部分沿海地區未列入。台電評估,易淹水、土質鬆軟地區地下化風險相對高,且地下化工程需要一定的路寬,這次許多受災鄉間小路難以施工,台電目前採取加裝支線桿、穿插強化電桿等方式加固維護,提升供電穩定。

立院通過共102億元預算給台電強化電網,除了80億投入電纜地下化,另有22億元要針對架空線路加強防災韌性。陳銘樹說明,國內大多電線桿都是「C級電桿」,具備抗14級風的能力,經過今年風災,台電決定大量採用可抗17級風的「E級電桿」,先在既有電桿之間穿插E級電桿,就算一旁舊電桿被吹倒也可以支撐住,不會出現「骨牌效應倒整排」的狀況。
電網韌性是更大課題 學者:台灣適合分散電網
陳正一分析,台電近年事故之中,設備因素占43%,外力因素42%、天災因素12%、用戶因素3%,若要提高電網韌性,電桿地下化確實可以消除外力因素,但只是解方之一。
陳正一統計,各國電桿地下化比例,台灣高達47.9、日本6%、南韓20.5%、新加坡近100%。日本因為天災多,為了快速復電反而以高架線路為主流,新加坡則是因為都會區人口稠密而做地下化。電纜要架空還是地下化,可見要思考因素眾多。他表示,從電網韌性的角度來看,台灣應該朝向微電網方向,或是表前儲能與表後儲能的多元應用,不應只看架空或地下化。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分析,台灣應該優先建構分散式電網,透過區域微電網與儲能系統強化電網韌性,即便主網故障,各地區仍可維持基本供電,確保關鍵設施持續運作。至於電網抗災能力,除了適當地區線路地下化,也要同步汰換老舊設施,強化監測預警系統。
劉文雄強調,同時也要導入智慧化與自動化技術,使電網即時偵測、快速隔離,自動化系統可將復電時間由一小時縮短至5分鐘。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