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推線上書展 以4大單元完整呈現知識的進展與內容

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取消,中央研究院推出「進擊的知識!中央研究院特展活動網站」,透過線上書展形式,以知識在不同階段創造的歷程為軸線,規劃了「載知識」、「問學者」、「展書目」與「讀線上」四大單元,呈現中研院如何彙整、解析在不同歷史、各個文明角落裡的材料內容,並發展為研究議題。
「載知識」單元呈現知識在不同階段下,生產與傳播過程的演進與發展。從口傳、銘刻、簡牘、抄本、雕版印刷、活字版乃至數位出版,展示多件中研院館藏的珍貴文物影像,民眾可一覽文物所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問學者」單元則以圖文拼版的方式,讓各領域研究學者現身說法,摘列24位學者的話語,展示其對專業知識追求的熱情與理想。
「讀線上」單元將展出9個中研院的代表性數位平台與資料庫,提供在線上「商量舊學」、「培養新知」的嶄新體驗。如「疾病感覺地圖」擷取魏晉南北朝小說與歷代僧傳的疾病敘述文本,解讀其中的人際互動與情感結構,透過視覺化的圖表和地圖,提供讀者多元檢索與閱覽的新體驗;抑或是融合國際圖像互通操作架構(IIIF)、鏈結開放資料(LOD)、物件偵測等技術的「簡牘字典—史語所藏居延漢簡資料庫」,發展出強大的圖像局部放大並列比較、單字圖像檢索、簡牘圖像逐字標註對應釋文等功能,首度達成簡牘文物、文字共筆釋讀之需求,並介接至與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等共建之「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讓使用者透過單一平台即可跨國、跨機構查詢漢字圖像。
有鑑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轉趨嚴峻,中研院近代推出「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專題網站,彙整了18位人文社會學者的研究成果,藉此重新審視此波疫情帶來的種種變化,並嘗試從歷史研究中找到可對應的處理方式,展現了中研院在新冠肺炎病毒檢測、疫苗研發之外的另一種研究能量。與之對應的實體書《研下之疫—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預計於今夏推出,將收錄學者的科普全文,讓讀者更了解過去疫情帶來的教訓,並據此回應臺灣本土的挑戰,以及世界的衝擊。
除了線上書展外,中研院還規劃5場精彩講座,邀請學者以線上直播方式,講談各領域的學術新知。如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鍾淑敏研究員兼副所長耗費多年心血鑽研檔案,編纂《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一書,將與讀者分享過往臺灣人的海外經驗與足跡。社會學研究所謝國雄研究員兼所長將從著作《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講談臺灣不同勞動經驗的歷史特殊性。
近代史研究所張寧副研究員則自對跑馬、跑狗、回力球三項西式運動進入上海的研究,分析文化移轉過程所產生的種種變化。而編纂《天朝大慶》的歷史語言研究所陳熙遠研究員,將從一份太和殿的筵宴圖,引領讀者探索圖裡暗藏的密碼,以及帝國宴會的禮制規範與實際運作。此外,今年適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成立15週年,推出生物多樣性科普著作《漫步生態秘徑—探索生物多樣性的奧妙》,主編邱志郁研究員將親領讀者領略臺灣生物的多元及奧妙。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知識生產與展示的方式一直在演進更新中,中研院不僅是探索新知的先行者,更要讓大眾對知識的追求有更不一樣的體驗。他也期許中研院在鑽研學問之外,更要以出版一流的華文學術論著為目標,著重數位出版的更多可能性,實體出版與虛擬網路雙管齊下,多元展現學術研究成果。
此次書展推手、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指出,中研院自1980年代即引領臺灣數位典藏建置工程,並逐步將學術研究與數位科技進行有機整合,從而拓展數位人文學的內涵與技術。從書架到雲端,人類文明從文字跨入數位時代。特展串聯本院珍貴典藏、出版品、數位平台與資料庫,由研究出發,探向未來,讓大眾見證知識在數位時代的創造與演進歷程。
-
新聞關鍵字:
台北國際書展、 新冠肺炎、 疫苗
‧ 中研院 、 知識 、 研究 、 數位 、 線上 、 學者 、 書展 、 單元 、 歷史 、 讀者 、 圖像 、 研究所 、 疫情 、 推出 、 簡牘 、 出版 、 方式 、 資料庫 、 臺灣 、 學術 、 研究員 、 生物 、 呈現 、 透過 、 演進 、 展示 、 文物 、 平台 、 新知 、 體驗 、 多元 、 檢索 、 對應 、 文字 、 人文 、 社會 、 探索 、 多樣性 、 內容 、 今年 、 國際 、 中央 、 研究院 、 特展 、 網站 、 階段 、 創造 、 歷程 、 規劃 、 彙整‧ 史語所 、 展示 、 人文 、 種種 、 肺炎 、 典藏 、 體驗 、 內涵 、 網站 、 提供 、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知識 、 講談 、 張寧 、 階段 、 透過 、 研究所 、 讀者 、 疾病 、 新知 、 歷史 、 地圖 、 演進 、 特展 、 生產 、 彙整 、 太和殿 、 台北國際書展 、 黃進興 、 推出 、 變化 、 引領 、 內容 、 數位 、 平台 、 天朝大慶 、 文字 、 文化 、 鑽研 、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 學者 、 學術 、 疫情 、 創造 、 過程 、 廖俊智 、 邱志郁 、 陳熙遠 、 上海 、 鍾淑敏
- 相關新聞專題: 美國疫情嚴重
- 新聞來源:教育廣播電台
- 更多生活新聞 »
‧
中研院
、
知識
、
研究
、
數位
、
線上
、
學者
、
書展
、
單元
、
歷史
、
讀者
、
圖像
、
研究所
、
疫情
、
推出
、
簡牘
、
出版
、
方式
、
資料庫
、
臺灣
、
學術
、
研究員
、
生物
、
呈現
、
透過
、
演進
、
展示
、
文物
、
平台
、
新知
、
體驗
、
多元
、
檢索
、
對應
、
文字
、
人文
、
社會
、
探索
、
多樣性
、
內容
、
今年
、
國際
、
中央
、
研究院
、
特展
、
網站
、
階段
、
創造
、
歷程
、
規劃
、
彙整
‧
史語所
、
展示
、
人文
、
種種
、
肺炎
、
典藏
、
體驗
、
內涵
、
網站
、
提供
、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知識
、
講談
、
張寧
、
階段
、
透過
、
研究所
、
讀者
、
疾病
、
新知
、
歷史
、
地圖
、
演進
、
特展
、
生產
、
彙整
、
太和殿
、
台北國際書展
、
黃進興
、
推出
、
變化
、
引領
、
內容
、
數位
、
平台
、
天朝大慶
、
文字
、
文化
、
鑽研
、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
學者
、
學術
、
疫情
、
創造
、
過程
、
廖俊智
、
邱志郁
、
陳熙遠
、
上海
、
鍾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