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推金曲獎項正名 國語改為華語
【記者郭襄陽台北報導】台灣擁有多元族群、語言,文化部長李永得16日出席「臺客原經典重現演唱會」時表示,母語是重要的文化因子,文化部接下來也將把金曲獎原先的「國語」獎項名稱改為「華語」,讓各種在地語言都能多元發展。
由文化部主辦的「臺客原經典重現演唱會」16日在台北西門紅樓河岸留言登場,共有11組音樂卡司,演繹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流行音樂之發展歷程,文化部長李永得也親自到場聆聽演出。
3場次演唱會由「客聲流域」吉那(楊淑喻)、林曉培、黃連煜、羅思容打頭陣;接著登場的「原聲流域」由盧靜子、瑪蓋丹、南王姊妹花、王宏恩接力演唱;最後壓軸「台聲流域」則是邀請紀露霞、朱約信(朱頭皮)、曹雅雯演出。
李永得說,母語是最重要的文化因子,近年文化部持續進行「重建台灣藝術史」的工作,音樂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李永得表示,流行音樂的穿透力強,所有國民在不同的世代中,共同參與、分享,成為重要的國民記憶,在重建台灣藝術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文化部指出,因108年「國家語言發展法」公布制定後,對於國家語言有其定義,所以考量金曲獎作為華語流行音樂重要獎項,且面向亞洲及國際市場,因此參考音樂串流平台之分類用法,把金曲獎原先「國語」獎項的名稱,修訂為「最佳華語專輯獎」、「最佳華語男歌手獎」、「最佳華語女歌手獎」。
李永得認為,書面語以後正式名稱初步規劃叫做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族語、馬祖語、台灣手語,就機關研商意見,再整體考量是否調修。
16日也在現場首度曝光「臺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流行音樂發展史影音紀錄」,文化部表示,這部影音紀錄是濃縮1945年戰後台灣至2020年,橫跨75年台灣族群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讓民眾用歷史畫面及當時的經典歌曲,感受台灣流行音樂不同時期發展的魅力。
「臺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流行音樂發展史影音紀錄」以當代重要音樂人士之口述影像,記錄流行音樂歷史,以各時代流行音樂作品為經,創作、產製、演出等面向為緯,蒐集重要流行音樂人士之影音紀錄,並就台、客、原三語系分別蒐集研究,了解各時期重要音樂作品與當時的社會環境。
這套影音紀錄共分為40集,訪問超過100位幕前幕後音樂從業人員,以及在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領域長期耕耘的知名音樂人。2021/01/16
由文化部主辦的「臺客原經典重現演唱會」16日在台北西門紅樓河岸留言登場,共有11組音樂卡司,演繹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流行音樂之發展歷程,文化部長李永得也親自到場聆聽演出。
3場次演唱會由「客聲流域」吉那(楊淑喻)、林曉培、黃連煜、羅思容打頭陣;接著登場的「原聲流域」由盧靜子、瑪蓋丹、南王姊妹花、王宏恩接力演唱;最後壓軸「台聲流域」則是邀請紀露霞、朱約信(朱頭皮)、曹雅雯演出。
李永得說,母語是最重要的文化因子,近年文化部持續進行「重建台灣藝術史」的工作,音樂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李永得表示,流行音樂的穿透力強,所有國民在不同的世代中,共同參與、分享,成為重要的國民記憶,在重建台灣藝術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文化部指出,因108年「國家語言發展法」公布制定後,對於國家語言有其定義,所以考量金曲獎作為華語流行音樂重要獎項,且面向亞洲及國際市場,因此參考音樂串流平台之分類用法,把金曲獎原先「國語」獎項的名稱,修訂為「最佳華語專輯獎」、「最佳華語男歌手獎」、「最佳華語女歌手獎」。
李永得認為,書面語以後正式名稱初步規劃叫做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族語、馬祖語、台灣手語,就機關研商意見,再整體考量是否調修。
16日也在現場首度曝光「臺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流行音樂發展史影音紀錄」,文化部表示,這部影音紀錄是濃縮1945年戰後台灣至2020年,橫跨75年台灣族群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讓民眾用歷史畫面及當時的經典歌曲,感受台灣流行音樂不同時期發展的魅力。
「臺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流行音樂發展史影音紀錄」以當代重要音樂人士之口述影像,記錄流行音樂歷史,以各時代流行音樂作品為經,創作、產製、演出等面向為緯,蒐集重要流行音樂人士之影音紀錄,並就台、客、原三語系分別蒐集研究,了解各時期重要音樂作品與當時的社會環境。
這套影音紀錄共分為40集,訪問超過100位幕前幕後音樂從業人員,以及在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領域長期耕耘的知名音樂人。2021/01/16
-
新聞關鍵字:
李永得、 金曲獎
‧ 音樂 、 台灣 、 流行 、 文化部 、 重要 、 華語 、 客語 、 影音 、 紀錄 、 金曲獎 、 語言 、 16 、 發展 、 原住民族語 、 國語 、 經典 、 演唱會 、 表示 、 獎項 、 名稱 、 台語 、 演出 、 流域 、 李永得 、 最佳 、 改為 、 台北 、 多元 、 族群 、 長李 、 永得 、 客原 、 重現 、 母語 、 文化 、 因子 、 原先 、 登場 、 歷程 、 重建 、 藝術史 、 國民 、 國家 、 考量 、 面向 、 歌手獎 、 臺語 、 發展史 、 歷史 、 當時‧ 流行 、 影音 、 演唱會 、 文化部長 、 紀露霞 、 流域 、 文化部 、 國民 、 王宏恩 、 客語 、 台灣 、 金曲獎 、 臺語 、 作品 、 紀錄 、 朱頭皮 、 國家 、 時期 、 李永得 、 藝術史 、 演出 、 原先 、 最佳 、 台語 、 面向 、 族群 、 母語 、 獎項 、 朱約信 、 黃連煜 、 經典 、 改為 、 瑪蓋丹 、 蒐集 、 發展 、 文化 、 重要 、 語言 、 表示 、 名稱 、 重建 、 歷史 、 當時 、 林曉培 、 曹雅雯 、 楊淑喻 、 原住民族語 、 台北 、 登場 、 考量‧ 文化部 、 瑪蓋丹 、 台灣 、 黃連煜 、 曹雅雯 、 台北 、 西門紅樓 、 紀露霞 、 李永得 、 客聲 、 王宏恩 、 盧靜子 、 林曉培 、 文化部長 、 郭襄陽 、 朱頭皮 、 楊淑喻 、 朱約信‧ None
- 新聞來源:自立晚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
音樂
、
台灣
、
流行
、
文化部
、
重要
、
華語
、
客語
、
影音
、
紀錄
、
金曲獎
、
語言
、
16
、
發展
、
原住民族語
、
國語
、
經典
、
演唱會
、
表示
、
獎項
、
名稱
、
台語
、
演出
、
流域
、
李永得
、
最佳
、
改為
、
台北
、
多元
、
族群
、
長李
、
永得
、
客原
、
重現
、
母語
、
文化
、
因子
、
原先
、
登場
、
歷程
、
重建
、
藝術史
、
國民
、
國家
、
考量
、
面向
、
歌手獎
、
臺語
、
發展史
、
歷史
、
當時
‧
流行
、
影音
、
演唱會
、
文化部長
、
紀露霞
、
流域
、
文化部
、
國民
、
王宏恩
、
客語
、
台灣
、
金曲獎
、
臺語
、
作品
、
紀錄
、
朱頭皮
、
國家
、
時期
、
李永得
、
藝術史
、
演出
、
原先
、
最佳
、
台語
、
面向
、
族群
、
母語
、
獎項
、
朱約信
、
黃連煜
、
經典
、
改為
、
瑪蓋丹
、
蒐集
、
發展
、
文化
、
重要
、
語言
、
表示
、
名稱
、
重建
、
歷史
、
當時
、
林曉培
、
曹雅雯
、
楊淑喻
、
原住民族語
、
台北
、
登場
、
考量
‧
文化部
、
瑪蓋丹
、
台灣
、
黃連煜
、
曹雅雯
、
台北
、
西門紅樓
、
紀露霞
、
李永得
、
客聲
、
王宏恩
、
盧靜子
、
林曉培
、
文化部長
、
郭襄陽
、
朱頭皮
、
楊淑喻
、
朱約信
‧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