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共融 同文同種 「牡丹亭」上演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記者 彭可/編輯報導】在剛剛結束的2023兩岸企業家峯會年會上,兩岸企業家峯會文創聯盟舉辦的“金甌無缺——海峽兩岸青年當代藝術和文化創意展”,以富有具人文藝氣息的內涵,引發兩岸嘉賓同理共情。

11月17日,“文創聯盟·梅鶴雅集經典傳承系列”崑曲55折全本《牡丹亭》年內再度進京,獻演國家大劇院,以三天8小時的華麗盛宴,上演2023年度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壓軸大戲。首場演出全場爆滿,觀衆喝彩不斷。(圖/主辦單位 提供)
兩岸企業家峯會理事長郭金龍高度讚賞文創聯盟在兩岸同胞之間推行傳統文化,開展文化尋根,促進融合發展的努力。

共情共融,同文同種「牡丹亭」上演,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圖/主辦單位 提供)
崑曲爲媒,連接同胞深情柔情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情感根脈和心靈鄉愁。兩岸文化數十年來“雙向奔赴”,在音樂、戲劇、影視、文創等領域的交互促進間呈現了“深情與柔情”,而崑曲《牡丹亭》的兩岸交流,更是一出“棠棣之華”盛開的美談。
六百年崑曲史上,《牡丹亭》已成爲期間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緣起兩岸開放交流,1992年,上海崑劇團赴臺演出,在臺北、臺中、高雄、臺南四地巡演9場,掀起一股崑曲熱潮。從此,崑曲成爲兩岸交流的精神紐帶,高山流水、餘音繞樑。2004年,白先勇創排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陸巡演期間,三晚9個小時的連臺大戲,青年觀衆佔比竟達70%。當時有媒體評價:“青春版《牡丹亭》使觀衆年齡下降三十歲。”據相關人士回憶,在同濟大學的巡演,三千六百座的大禮堂座無虛席,很多人席地而坐。

以崑曲爲代表的傳統文化交流,連通兩岸,溫暖人心,在形塑兩岸民衆共同的情感審美中發揮巨大作用。 共同的文化傳統,是兩岸和平發展、共情共融的重要載體。(圖/主辦單位 提供)
再度進京,光芒綻放國家舞臺
2022年,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開放30週年之際,文創聯盟與上海崑劇團共同創排、出品55折全本《牡丹亭》。

共情共融,同文同種「牡丹亭」上演,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圖/主辦單位 提供)
55折全本《牡丹亭》由上昆“五班三代”老中青藝術家傾力創作,通過上、中、下連續三臺大戲的體量,深入挖掘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以今人視角,講古典精粹,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崑曲藝術佳作。該劇是崑曲與歷史社會產生的一次碰撞與共鳴,讓原本就光彩奪目的湯顯祖《牡丹亭》,與新時代審美觀融合成了更富有層次、更立體的完整作品。在夢幻般的舞臺上,交織出關於愛情、關於禮教,也關於命運的一幅浮生畫卷。

兩岸企業家峯會理事長郭金龍高度讚賞文創聯盟在兩岸同胞之間推行傳統文化,開展文化尋根,促進融合發展的努力。

崑曲爲媒,連接同胞深情柔情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情感根脈和心靈鄉愁。兩岸文化數十年來“雙向奔赴”,在音樂、戲劇、影視、文創等領域的交互促進間呈現了“深情與柔情”,而崑曲《牡丹亭》的兩岸交流,更是一出“棠棣之華”盛開的美談。
六百年崑曲史上,《牡丹亭》已成爲期間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緣起兩岸開放交流,1992年,上海崑劇團赴臺演出,在臺北、臺中、高雄、臺南四地巡演9場,掀起一股崑曲熱潮。從此,崑曲成爲兩岸交流的精神紐帶,高山流水、餘音繞樑。2004年,白先勇創排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陸巡演期間,三晚9個小時的連臺大戲,青年觀衆佔比竟達70%。當時有媒體評價:“青春版《牡丹亭》使觀衆年齡下降三十歲。”據相關人士回憶,在同濟大學的巡演,三千六百座的大禮堂座無虛席,很多人席地而坐。

再度進京,光芒綻放國家舞臺
2022年,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開放30週年之際,文創聯盟與上海崑劇團共同創排、出品55折全本《牡丹亭》。

55折全本《牡丹亭》由上昆“五班三代”老中青藝術家傾力創作,通過上、中、下連續三臺大戲的體量,深入挖掘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以今人視角,講古典精粹,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崑曲藝術佳作。該劇是崑曲與歷史社會產生的一次碰撞與共鳴,讓原本就光彩奪目的湯顯祖《牡丹亭》,與新時代審美觀融合成了更富有層次、更立體的完整作品。在夢幻般的舞臺上,交織出關於愛情、關於禮教,也關於命運的一幅浮生畫卷。
- 記者:彭 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