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詩詞記年節


明天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為「小過年」,也有一說是元宵節前都算是過年期間,也是最接近過年、最有年味的節日了。
在我們生活中,元宵節雖不與中秋、端午等大節同為假日,但在古時其熱鬧程度卻不亞於後兩者,也因接連在新春過後,所以過節氣氛仍重,也顯得格外喜慶。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正月十五日),與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分別屬天、地、水三官大帝主管,由於上元節為天官生日,因此以燃燈慶祝,從漢至唐,朝廷皆正式祭拜。
元宵佳節是歷代詩詞常吟詠的主題,各朝代許多詩詞皆有提及。其中常見的「宵禁」,是指秦漢到隋唐存在的城市宵禁制度,也就是從每天日落時開始,以八百鼓聲為信號,關閉所有城門、坊門,開始實行宵禁。當宵禁開始後,城門、坊門不許打開,街道上不許有行人走動,居民只能在所居住的坊內活動,不能走出坊門。
到了隋朝,上元夜開始解除宵禁,也就是皇帝特許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這三天,不執行宵禁,百姓可以在夜晚出門觀燈、遊玩。
而台灣的元宵節是在17世紀時,隨著第一批漢人移民傳入,與新正、清明、端午、中元與中秋並列台灣重要傳統民俗節日,經過地域與時代的變遷,台灣人慶祝元宵也因文化上的差異而和其他國家(中、日、韓、越南等等)及華人地區有所區別,但與古代共通的特色就是「燈會」。「燈」是元宵節的代表物之一,早年台灣並沒有元宵(湯圓)的習俗,其為戰後由外省裔住民傳入的,不過燈會和猜燈謎等相關活動,是清代時期就有的活動。而文學即是生活,古今詩詞中,大多數也都有出現「燈」的相關字眼,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元宵特色。

元宵詩詞自然以唐、宋居多,其中最著名的詞是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蘇味道的「火樹銀花」也堪稱經典,將上元夜的美景巧妙比喻,頓生畫面,令人深刻;歐陽修的「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亦是耳熟能詳的名句。身為蘇味道後世子孫的蘇東坡,也有兩首上元詞,這倒是不常見。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唐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 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 本文出處: 個人新聞台
-
新聞關鍵字:
彎彎、 情緒、 清明、 賞花
‧ 元宵 、 元夕 、 href 、 http 、 photo 、 pchome 、 com 、 tw 、 tinklejam 、 元夜 、 正月 、 燈火 、 元宵節 、 寶馬 、 宵禁 、 東風 、 詩詞 、 春風 、 香車 、 依舊 、 笙歌 、 黃昏 、 明月 、 人間 、 記得 、 三五 、 千家 、 十五日 、 坊門 、 活動 、 觀燈 、 台灣 、 青玉案 、 味道 、 火樹銀花 、 五夜 、 樂事 、 笑語 、 生查子 、 去年 、 今年 、 鷓鴣 、 回首 、 晁端禮 、 天氣 、 憔悴 、 暗塵 、 蓬萊 、 今夕 、 遊人‧ 汴京元夕 、 元夜 、 慶祝 、 張孝祥 、 熔金 、 觀燈 、 沈郎腰 、 流年 、 朱淑真 、 去年 、 六街 、 中元 、 寶釵樓 、 驀然回首 、 永遇樂.落日熔金 、 宋柳永 、 崑山 、 朱子厚 、 玉梅 、 李清照 、 歸去 、 珍品 、 風景 、 都城 、 燈火 、 元夕二首 、 活動 、 燈會 、 盈盈 、 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 銜耀月 、 暗塵 、 仙鰲 、 陳與義 、 總是 、 琉璃 、 紅煜煜 、 丹青 、 張野 、 華胥 、 香塵 、 宵禁 、 陳敬叟 、 分明 、 正月十五夜 、 猜燈謎 、 笙歌 、 笑語 、 早年 、 生查子.元夕‧ 趙磻 、 台灣 、 寶馬 、 趙鼎 、 九華 、 歐陽修 、 千春妍 、 朱彝尊 、 寶釵樓 、 蔣捷蕙 、 蘇味道 、 李夢陽 、 九衢 、 李清照 、 姜夔 、 張祜 、 耿耿素娥 、 張孝祥 、 宋 晁 、 趙時春 、 仙鰲 、 蘇軾 、 鳳凰城 、 唐寅 、 李商隱 、 朱子厚 、 錢塘 、 萬燈明 、 長安 、 金梁橋 、 慶華封祝 、 南樓 、 中州 、 華胥 、 汪元量 、 孝皇 、 陳與義 、 玉梅 、 曾錦鞍 、 京都 、 納蘭性德 、 宋 辛棄疾 、 憶秦娥 、 梨園 、 王丹桂 、 紫府 、 芳塵 、 紅艷 、 蘇東坡 、 董舜民‧ None
- 新聞來源:個人新聞台
- 更多生活新聞 »
‧
元宵
、
元夕
、
href
、
http
、
photo
、
pchome
、
com
、
tw
、
tinklejam
、
元夜
、
正月
、
燈火
、
元宵節
、
寶馬
、
宵禁
、
東風
、
詩詞
、
春風
、
香車
、
依舊
、
笙歌
、
黃昏
、
明月
、
人間
、
記得
、
三五
、
千家
、
十五日
、
坊門
、
活動
、
觀燈
、
台灣
、
青玉案
、
味道
、
火樹銀花
、
五夜
、
樂事
、
笑語
、
生查子
、
去年
、
今年
、
鷓鴣
、
回首
、
晁端禮
、
天氣
、
憔悴
、
暗塵
、
蓬萊
、
今夕
、
遊人
‧
汴京元夕
、
元夜
、
慶祝
、
張孝祥
、
熔金
、
觀燈
、
沈郎腰
、
流年
、
朱淑真
、
去年
、
六街
、
中元
、
寶釵樓
、
驀然回首
、
永遇樂.落日熔金
、
宋柳永
、
崑山
、
朱子厚
、
玉梅
、
李清照
、
歸去
、
珍品
、
風景
、
都城
、
燈火
、
元夕二首
、
活動
、
燈會
、
盈盈
、
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
銜耀月
、
暗塵
、
仙鰲
、
陳與義
、
總是
、
琉璃
、
紅煜煜
、
丹青
、
張野
、
華胥
、
香塵
、
宵禁
、
陳敬叟
、
分明
、
正月十五夜
、
猜燈謎
、
笙歌
、
笑語
、
早年
、
生查子.元夕
‧
趙磻
、
台灣
、
寶馬
、
趙鼎
、
九華
、
歐陽修
、
千春妍
、
朱彝尊
、
寶釵樓
、
蔣捷蕙
、
蘇味道
、
李夢陽
、
九衢
、
李清照
、
姜夔
、
張祜
、
耿耿素娥
、
張孝祥
、
宋 晁
、
趙時春
、
仙鰲
、
蘇軾
、
鳳凰城
、
唐寅
、
李商隱
、
朱子厚
、
錢塘
、
萬燈明
、
長安
、
金梁橋
、
慶華封祝
、
南樓
、
中州
、
華胥
、
汪元量
、
孝皇
、
陳與義
、
玉梅
、
曾錦鞍
、
京都
、
納蘭性德
、
宋 辛棄疾
、
憶秦娥
、
梨園
、
王丹桂
、
紫府
、
芳塵
、
紅艷
、
蘇東坡
、
董舜民
‧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