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經濟」陷阱!老人私域直播中的空巢誰來填滿? /羅登廉

羅登廉(自由撰稿人)
根據煤體報導,在涉老私域直播中,一些主播經常採用情感話術製造“信息繭房”,以“家人們”“叔叔阿姨”等稱呼拉近與老人的距離,或用虛假劇情、苦情故事博取同情後,引導老年人下單購買偽劣商品或毫無療效的保健品。報導中提到大陸浙江李偉之母親花光每月的養老金,買了許多沒拆封的保健品;山東林濤的母親對高價電磁波帽深信不疑……這些被困在私域直播間的老人,身陷囹圄,不能自拔。
私域直播的套路算不得新鮮,卻精準戳中了老人的軟肋。先靠免費雞蛋拉人入群,再用養生講課攢信任,發幾毛紅包維持熱度,等老人習慣了每天定時打卡,就開始推銷高價商品。那些主播比子女更懂什麼叫“聽話”,會記住他們的慢性病,會誇他們氣色好,甚至比兒女還聯繫得更勤。對比之下,忙著生計的子女往往只剩幾句“別亂買”,反倒讓商家鑽了情感的空子。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套模式的隱密性。群組聊天要熟人拉才能進,外人一進就被踢,直播連結看完就失效,交易紀錄只顯示付款不見商品。據報導稱,河南羅芳想舉報,可連結根本打不開,手上只有幾張模糊的圖片,連反詐人員都難追蹤。商家還學會了升級套路,在電商平台掛個零銷量的高價鏈接,就敢謊稱全國連鎖,監管部門想查都找不到入口。
最傷人的是親情裂痕。商家故意幫老人洗腦,說子女不讓買是惦記他們的錢,把正常勸阻扭曲成不孝順。報導中說,北京周葉的女兒不讓母親亂買,母親反倒替主播說話,說那些孩子不容易。當關懷變成爭吵,老人更願意躲進直播間裡的“安全屋”,那裡有同齡人的認同,有主播的噓寒問暖,還有搶紅包的熱鬧,這些恰恰是很多家庭缺失的東西。
這些「銀髮經濟」裡的陷阱,其根基是情感的空巢。林濤反思陪父母太少,周葉的女兒也懂老人的孤獨,可中年人的壓力使其難以兩全。那些動輒幾千元的保健品,在老人眼裡成了健康的保障,成了不給子女添麻煩的底氣。這種樸素的願望被商家利用,才使無數個家庭陷入了困擾。
眾所周知,私域直播間針對老年人進行虛假宣傳、售賣高價劣質商品的行為,已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其交易隱蔽、證據易滅失的特點,雖給監管與維權帶來挑戰,但不能成為法律制度的盲法,需透過明確的權力行銷法。同時,平台應該建立更明確的存取和監管機制,讓直播記錄可追溯,商品資訊能核查。社區可以多辦一些有益的養生講座,志工也不妨多教教老人怎麼辨認真偽。但最關鍵的,或許還是留一點時間給親情。這比起事後退貨舉報,偶爾陪老人聊聊天,幫他們查查商品訊息,可能更能讓老人抵擋住直播間的誘惑。
銀髮經濟不該成為收割老人的幌子,那些直播間裡的虛假溫暖,終究填不滿真實的情感空缺。當家裡的熱鬧多於直播間的喧囂,當子女的關心勝過主播的套路,老人們自然不會再困在那些虛假的承諾裡。(照片翻攝示意圖)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