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的現代版—李小可畫展登場

最深刻的感動寓藏於最平凡的家園生活。一代大師李可染之子李小可,以畫筆駐留消逝的家園,以水墨轉譯心靈的感動。

9月12日國父紀念館「水墨家園─李小可作品展」開展,由國父紀念館與羲之堂合辦,這是李小可在台灣的首度個人畫展,內容含括70件的水墨作品,以「北京、西藏、黃山、寫生」系列4個主題,完整地呈現李小可近年來的創作軌跡與新作風貌,並展出「藏地不滅的記憶」版畫作品與西藏行旅專題講座,多元豐富。開幕會當天,國父紀念館館長鄭乃文、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藝壇耆老「天公」黃天才、知名畫家劉國松、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何懷碩、華梵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熊宜中、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羅振賢、羲之堂總經理陳筱君等各界藝文人士,共襄盛舉,場面熱烈。




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當為今年初夏新作─〈水墨家園〉,畫幅長達7米,歷時一個月完成,以北京的文化符號「四合院」構想繪寫,北京的鐘樓、鼓樓、雍和宮突顯象徵意涵,歷史人文、城市意象躍然紙上,劉國松讚譽為:「〈清明上河圖〉後第二的城市風情畫!」

李小可表示向父親學習到的並非形式上的畫技,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親見父親的創作態度與藝術觀念啟發─「個人藝術風格的建立是要看個人準備條件是否足夠」,這「個人的準備條件」是精神修養、傳統文化的認識,將生活感受轉化成自我的繪畫語言等綜合性的多元面向;而父親「實者慧」的精神亦深深的烙印其心,老實的人才有智慧,真實正確地認識自己與周遭他人,擴及到對生活、文化、世界的真誠體悟,自己感動了也才能感動別人。

李小可認為「藝術家的創作根源在於『感動』」,李小可為藝術實踐行腳,以卓絕的毅力足踏黃河、長江源頭,旅跡青海、西藏凡20餘次,親身虔敬地感受生活,按圖索驥描繪出家園記憶,日益消逝的北京四合院、胡同、宮牆的楊柳、皇城外的紅牆、老槐樹組成的靜謐林蔭、徽居的黑瓦白牆、西藏雪山下的寺院和經幡……,將現代的寫生實景轉譯為傳統的中國水墨語言,清代畫家石濤曾言:「筆墨當隨時代」,放在21世紀的今日,可說是更發人哲思!

【典藏古美術200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