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藝術熱賣為哪樁?
熟悉中國藝術文物拍賣的讀者們, 想必都注意到近年來市場上一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宮廷藝術當道! 宮廷藝術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清三代盛世獨領風騷,而明星中的明星則非乾隆皇帝莫屬! 不論是清代宮廷收藏中清初以前的藝術品, 或特別為清代宮廷製作之書畫、瓷器、工藝品,以及清代宮廷收藏但為古代之贗品,甚至是現代仿作之偽品, 只要與之沾上邊的書畫文物,莫不有如點石成金般價格翻漲, 屢屢擠進高成交價排行榜, 近兩年更在年度排行上形成幾乎寡占的現象。
全球化E時代買家結構劇變
這奇特的現象有其時代變遷、社會文化氛圍與市場操作等遠因與近因交互作用的脈絡。前美國勞工部部長羅伯‧瑞奇(Robert B. Reich)在其所著之《超級資本主義(Super Capitalism─The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Democracy and Everyday Life)》一書中觀察指出,自冷戰時期各項通訊和運輸新技術的問世,成就了全球供應鏈,同時也刺激電腦與軟體的商業應用,不僅使企業在非大規模生產下能降低成本,並促成於網路上提供服務的趨勢。企業家破除了電信、航空、貨運、海運和金融服務的管制障礙,令產業競爭更趨激烈。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結構轉向至比以往更競爭的市場,消費者和投資人則獲得了更大的經濟力量,企業別無選擇地必須追求獲利。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衝破了國界,縮小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得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體,加劇了國際競爭,世界運轉腳步飛快。在全球化與網路化的推波助瀾下,富有者的財富累積不論在規模或速度上皆超乎想像。中國大陸自1978年進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加之搭上全球化與網路化的列車,使其更以驚人的規模發展,於世界上占舉足輕重之地位。上述種種遠近因素,造成全世界投入中國藝術文物市場的買家,在質與量上均產生結構性的劇變。1990年代之後,以中國大陸居首、為數龐大的新富買家,不再如過去多數世代貴顯、文化涵養深厚的家族,或者欲以文化妝點、附庸風雅的富商巨賈那般願意花時間鑽研美術史、工藝史;在新富買家的經驗裡(如歷歷在目的明清宮殿紫禁城、轟動一時改編自二月河康、雍、乾歷史小說的電視劇等),有價值的東西就是皇帝的東西,由此簡化了對中國藝術的認知。
投資觀念火上添油
異於30年前以「喜好」為收藏家購藏藝術品時的關鍵,如今「投資報酬率」成了新興買家投入藝術市場的主要考量,此一本末倒置的購藏觀念,同樣源自於整個時代變遷所導致思維方式改變的現象。在全球化與管制鬆綁後的金融社會裡,所有的人既是消費者同時也是投資人。羅伯‧瑞奇指出,溫馴的儲蓄者變成積極的投資人,那些集結起來後的消費者與投資人不斷追求獲利,力量龐大到促使企業為求生存而以績效為唯一目標。企業執行長如不能達成績效數字,便會瞬間被換掉;為追求高成長,於是勞工權益、環境保育、社會公義、道德情操等其他價值毫無容身之處。
同樣的概念也出現在同屬商業行為的藝術拍賣市場中。當現今藏家對中國藝術的認知僅停留在宮廷藝術且積極追求投資獲利時,「宮廷藝術」遂成為投入中國藝術市場所有買家們的共通語彙,更由於其對藝術的認知與願意投入的金額成正比,於是宮廷藝術不論真假,皆成為市場上交易流通的熱門項目。為求生存、達到績效並創造獲利,在中國大陸於1993年開放拍賣、割喉戰日益白熱化的局勢下,以香港為首的各地拍賣公司便將宮廷藝術視為萬靈丹,不斷以各種名目包裝、推出以宮廷藝術為名之專拍和專輯,於是市場需求與供給互為因果,連鎖效應不斷,對於藝術相關知識與品味的建立已不再是令人關心的事,甚或成為包裝炒作的工具。
香港始作俑者,中國欲分大餅
社會背景之外,宮廷藝術興盛的直接原因,與拍賣公司的市場操作有關。以宮廷藝術為名的拍賣,始於1996年4月的香港佳士得春拍。當時前佳士得亞洲區總裁林華田上任香港董事總經理方3年餘,其在與由前蘇富比亞太地區主席朱湯生領導下、早已深耕香港與亞洲地區市場20餘年的香港蘇富比競爭時,一時難以取得優勢,於是以宮廷藝術作為包裝展開奇襲。「宮廷藝術拍賣」將不同品類的物件與不同等級的拍品交互穿插,並套上不同名目形成不同的小單元,打破過去書畫、瓷器與工藝雜項清楚的分類,以及各種分類中按照拍品優劣安排布局的方式,意外獲得市場熱烈反應。之後香港佳士得每年舉辦一次「宮廷藝術拍賣」,不僅帶動市場上以宮廷為號召的收藏風氣,同時也擴大了拍賣品類,不再由瓷器獨領風騷。
嗅到此一時代的風尚,新拍賣公司或新上任的拍賣公司主管,皆將之視為業績達陣的強效劑,如北京華辰拍賣也於成立後次年的2002年11月,推出「清代宮廷藝術」專輯,香港蘇富比也在仇國仕於2002年秋天接手中國瓷器工藝品部門後,於隔年4月春拍以「乾隆的世界」為題,首次推出宮廷藝術專拍,著重工藝品項目,將宮廷藝術拍賣專題化。香港蘇富比自此連續推出一連串以宮廷為主題的拍賣,詳情如下:
● 2004年4月25日「帝苑文玩」
● 2004年10月31日「龍游帝苑」
● 2005年5月2日「御瓷珍粹」、「皇苑雅玩」
● 2006年4月10日「寶騰隆盛─乾隆珍寶暨德安堂白玉收藏」
● 2006年10月7、8日「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收藏專拍」、「明粹典傳─明代御製瓷器工藝品專拍」
● 2007年4月8日「玉承天令─乾隆宮廷藝術品專場拍賣」
● 2007年10月9日「玲瓏綺秀─私人收藏清代御製瓷器工藝珍品專拍」、「皇京西暮─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專拍」與「鏤月開雲─圓明園遺珍專拍」
● 2008年4月11日「帝廷金輝─珍貴明清御製金器」、「珍瓷雅尚─樂山堂御製瓷器珍藏」、「皇尊瑰寶─清代宮廷珍藝」
● 2008年10月8日「皇威萬代」之「法國吉美家族收藏乾隆御製印璽專拍」、「珍稀乾隆御製宮廷畫卷專拍」以及「清宮珍玩藝萃專拍」
● 2009年4月8日「玲瓏八寶─歐洲私人清宮御瓷收藏專場」
● 2009年10月8日「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乾隆」宮廷文玩專拍
香港佳士得在每年常態性的「中國宮廷御製藝術拍賣」之外,也曾推出專題式宮廷藝術拍賣,如「龍鳳傳珍」(2004年11月1日)和「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藏─清宮御藏鐘錶」專拍(2008年5月27日)。熱潮亦延燒至紐約佳士得2008年3月19日「宮廷的衣櫃─Linda Wrigglesworth中國服飾與織品收藏」專拍、北京保利2008年5月30日「開物─明清宮廷藝術」夜場以及紐約佳士得2008年9月17日「皇家中國」專輯。這一連串的拍賣對宮廷藝術市場熱潮起著推波助瀾的效果,在隨美國次貸風暴所引發全球性的金融風暴泡沫破裂之前,成交金額達於現階段的巔峰。據聞中國嘉德於今年(2009)秋拍,亦將首次推出宮廷藝術拍賣。北京保利和中國嘉德的加入宮廷藝術拍賣行列,意味著中國大陸眾拍賣公司長期以來亦積極想要分食這塊市場大餅,只是過去力有未逮。
研究與展覽推波助瀾
商業操作模式之外,基於學術研究、政治文化或三者結合等因素所舉辦的清代宮廷藝術相關展覽和其他行為,也成為了間接的推手。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王正華於《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一文中指出,自1990年代以來,美國學術界帶動了一股清代政治史的研究熱潮,跳脫過去漢化的角度,改由世界史的角度觀看此一由滿洲人所建立的帝國,及其統治下中國本土和周邊疆域的關係,以嶄新視角審視大清王朝的滿族特色、帝國性質與政治操作。在藝術史上,則跳脫正統畫史傳承的觀點,轉而探索盛清宮廷繪畫的複雜樣貌和混雜性、與中國傳統文化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宮廷與揚州兩大繪畫中心的互動關係;此外亦關注康、雍、乾三帝對於晚明江南文化的想望,如乾隆皇帝承繼晚明江南地區的賞玩文化,並將之落實在陶瓷鑑賞上。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典藏古美術2009年10月號】
全球化E時代買家結構劇變
這奇特的現象有其時代變遷、社會文化氛圍與市場操作等遠因與近因交互作用的脈絡。前美國勞工部部長羅伯‧瑞奇(Robert B. Reich)在其所著之《超級資本主義(Super Capitalism─The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Democracy and Everyday Life)》一書中觀察指出,自冷戰時期各項通訊和運輸新技術的問世,成就了全球供應鏈,同時也刺激電腦與軟體的商業應用,不僅使企業在非大規模生產下能降低成本,並促成於網路上提供服務的趨勢。企業家破除了電信、航空、貨運、海運和金融服務的管制障礙,令產業競爭更趨激烈。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結構轉向至比以往更競爭的市場,消費者和投資人則獲得了更大的經濟力量,企業別無選擇地必須追求獲利。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衝破了國界,縮小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得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體,加劇了國際競爭,世界運轉腳步飛快。在全球化與網路化的推波助瀾下,富有者的財富累積不論在規模或速度上皆超乎想像。中國大陸自1978年進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加之搭上全球化與網路化的列車,使其更以驚人的規模發展,於世界上占舉足輕重之地位。上述種種遠近因素,造成全世界投入中國藝術文物市場的買家,在質與量上均產生結構性的劇變。1990年代之後,以中國大陸居首、為數龐大的新富買家,不再如過去多數世代貴顯、文化涵養深厚的家族,或者欲以文化妝點、附庸風雅的富商巨賈那般願意花時間鑽研美術史、工藝史;在新富買家的經驗裡(如歷歷在目的明清宮殿紫禁城、轟動一時改編自二月河康、雍、乾歷史小說的電視劇等),有價值的東西就是皇帝的東西,由此簡化了對中國藝術的認知。
投資觀念火上添油
異於30年前以「喜好」為收藏家購藏藝術品時的關鍵,如今「投資報酬率」成了新興買家投入藝術市場的主要考量,此一本末倒置的購藏觀念,同樣源自於整個時代變遷所導致思維方式改變的現象。在全球化與管制鬆綁後的金融社會裡,所有的人既是消費者同時也是投資人。羅伯‧瑞奇指出,溫馴的儲蓄者變成積極的投資人,那些集結起來後的消費者與投資人不斷追求獲利,力量龐大到促使企業為求生存而以績效為唯一目標。企業執行長如不能達成績效數字,便會瞬間被換掉;為追求高成長,於是勞工權益、環境保育、社會公義、道德情操等其他價值毫無容身之處。
同樣的概念也出現在同屬商業行為的藝術拍賣市場中。當現今藏家對中國藝術的認知僅停留在宮廷藝術且積極追求投資獲利時,「宮廷藝術」遂成為投入中國藝術市場所有買家們的共通語彙,更由於其對藝術的認知與願意投入的金額成正比,於是宮廷藝術不論真假,皆成為市場上交易流通的熱門項目。為求生存、達到績效並創造獲利,在中國大陸於1993年開放拍賣、割喉戰日益白熱化的局勢下,以香港為首的各地拍賣公司便將宮廷藝術視為萬靈丹,不斷以各種名目包裝、推出以宮廷藝術為名之專拍和專輯,於是市場需求與供給互為因果,連鎖效應不斷,對於藝術相關知識與品味的建立已不再是令人關心的事,甚或成為包裝炒作的工具。
香港始作俑者,中國欲分大餅
社會背景之外,宮廷藝術興盛的直接原因,與拍賣公司的市場操作有關。以宮廷藝術為名的拍賣,始於1996年4月的香港佳士得春拍。當時前佳士得亞洲區總裁林華田上任香港董事總經理方3年餘,其在與由前蘇富比亞太地區主席朱湯生領導下、早已深耕香港與亞洲地區市場20餘年的香港蘇富比競爭時,一時難以取得優勢,於是以宮廷藝術作為包裝展開奇襲。「宮廷藝術拍賣」將不同品類的物件與不同等級的拍品交互穿插,並套上不同名目形成不同的小單元,打破過去書畫、瓷器與工藝雜項清楚的分類,以及各種分類中按照拍品優劣安排布局的方式,意外獲得市場熱烈反應。之後香港佳士得每年舉辦一次「宮廷藝術拍賣」,不僅帶動市場上以宮廷為號召的收藏風氣,同時也擴大了拍賣品類,不再由瓷器獨領風騷。
嗅到此一時代的風尚,新拍賣公司或新上任的拍賣公司主管,皆將之視為業績達陣的強效劑,如北京華辰拍賣也於成立後次年的2002年11月,推出「清代宮廷藝術」專輯,香港蘇富比也在仇國仕於2002年秋天接手中國瓷器工藝品部門後,於隔年4月春拍以「乾隆的世界」為題,首次推出宮廷藝術專拍,著重工藝品項目,將宮廷藝術拍賣專題化。香港蘇富比自此連續推出一連串以宮廷為主題的拍賣,詳情如下:
● 2004年4月25日「帝苑文玩」
● 2004年10月31日「龍游帝苑」
● 2005年5月2日「御瓷珍粹」、「皇苑雅玩」
● 2006年4月10日「寶騰隆盛─乾隆珍寶暨德安堂白玉收藏」
● 2006年10月7、8日「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收藏專拍」、「明粹典傳─明代御製瓷器工藝品專拍」
● 2007年4月8日「玉承天令─乾隆宮廷藝術品專場拍賣」
● 2007年10月9日「玲瓏綺秀─私人收藏清代御製瓷器工藝珍品專拍」、「皇京西暮─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專拍」與「鏤月開雲─圓明園遺珍專拍」
● 2008年4月11日「帝廷金輝─珍貴明清御製金器」、「珍瓷雅尚─樂山堂御製瓷器珍藏」、「皇尊瑰寶─清代宮廷珍藝」
● 2008年10月8日「皇威萬代」之「法國吉美家族收藏乾隆御製印璽專拍」、「珍稀乾隆御製宮廷畫卷專拍」以及「清宮珍玩藝萃專拍」
● 2009年4月8日「玲瓏八寶─歐洲私人清宮御瓷收藏專場」
● 2009年10月8日「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乾隆」宮廷文玩專拍
香港佳士得在每年常態性的「中國宮廷御製藝術拍賣」之外,也曾推出專題式宮廷藝術拍賣,如「龍鳳傳珍」(2004年11月1日)和「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藏─清宮御藏鐘錶」專拍(2008年5月27日)。熱潮亦延燒至紐約佳士得2008年3月19日「宮廷的衣櫃─Linda Wrigglesworth中國服飾與織品收藏」專拍、北京保利2008年5月30日「開物─明清宮廷藝術」夜場以及紐約佳士得2008年9月17日「皇家中國」專輯。這一連串的拍賣對宮廷藝術市場熱潮起著推波助瀾的效果,在隨美國次貸風暴所引發全球性的金融風暴泡沫破裂之前,成交金額達於現階段的巔峰。據聞中國嘉德於今年(2009)秋拍,亦將首次推出宮廷藝術拍賣。北京保利和中國嘉德的加入宮廷藝術拍賣行列,意味著中國大陸眾拍賣公司長期以來亦積極想要分食這塊市場大餅,只是過去力有未逮。
研究與展覽推波助瀾
商業操作模式之外,基於學術研究、政治文化或三者結合等因素所舉辦的清代宮廷藝術相關展覽和其他行為,也成為了間接的推手。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王正華於《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一文中指出,自1990年代以來,美國學術界帶動了一股清代政治史的研究熱潮,跳脫過去漢化的角度,改由世界史的角度觀看此一由滿洲人所建立的帝國,及其統治下中國本土和周邊疆域的關係,以嶄新視角審視大清王朝的滿族特色、帝國性質與政治操作。在藝術史上,則跳脫正統畫史傳承的觀點,轉而探索盛清宮廷繪畫的複雜樣貌和混雜性、與中國傳統文化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宮廷與揚州兩大繪畫中心的互動關係;此外亦關注康、雍、乾三帝對於晚明江南文化的想望,如乾隆皇帝承繼晚明江南地區的賞玩文化,並將之落實在陶瓷鑑賞上。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典藏古美術200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