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館展出浙江龍泉窯青瓷

鐵器時代的十三行人用龍泉杯暢飲美酒?以龍泉盤大啖海鮮?這一切並非不可能,因為十三行博物館附近的早期遺址,就曾發現元、明龍泉窯的破片!

位於八里的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與浙江省博物館合作推出「千峰翠色─浙江龍泉青瓷特展」。走入展場,斗大的標題「千峰翠色」,不禁令人想起唐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這是首陶瓷史界著名的詩句,只要論及「越窯」的專文,莫不提到此詩,許多大小展覽也都以此為名,不過以「千峰翠色」當作龍泉窯青瓷的展名則相當罕見。




此展以60件展品,呈現龍泉窯發展的歷程,展品皆為浙江省博物館提供。眾所周知,龍泉窯之發展巔峰時期為南宋到元之際,粉青、梅子青之釉色滋潤凝厚,美感獨樹一幟,歷來龍泉窯特展也多以此為展覽重心。不過本次展品逾半為現代龍泉仿古作品,著重表現現代龍泉窯仿古技巧以及崇古精神,側重甚為新奇。

雖然古文物僅30件,不過當中有16件為浙博典藏二級品,如北宋貼花罌、帶蓋瓶;南宋粉盒、蟠龍瓶、梅瓶;元鼎式爐、獸形水注、道士像等等,皆為能夠表現龍泉窯高超工藝水準的典型器式,造形釉色俱美,令觀眾大飽眼福。其中標示為元代獸形水注的展品,狀似一蹲伏之獅子,背有一菱形小蓋,為極稀有之珍例,令觀者感到不虛此行。

龍泉窯的外銷主要在宋、元、明時期,而台灣本島發現的中國貿易陶瓷較多屬於明末以後,因此考古、採集到的龍泉窯資料並不算多,但都是蘊含台灣早期貿易史訊息的珍貴資料。目前在台灣發現龍泉窯青瓷的遺址,主要集中在北海岸地區,如淡水河兩岸的大坌坑、下圭柔山與埤島橋遺址,以及東北角的仁里遺址、宜蘭的淇武蘭遺址等。所發現的標本多為明代龍泉窯,不過亦曾發現元代龍泉之遺物。學者王淑津就曾專文介紹兩片元代標本,一件由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師生於埤島橋遺址所採集,為元代龍泉窯菱花口折沿盤殘片;另一片則為三峽國中老師陳德仁,於十三行博物館附近之大坌坑遺址採集到的元龍泉窯青瓷高足杯殘片,兩件皆為台灣早期貿易文化史的重要例證。




十三行博物館主要介紹的十三行遺址,為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台灣史前鐵器時代之代表文化。這次的龍泉窯展,可惜未能配合各公私立收藏,將上述遺址採集的龍泉標本一同展出,若能同時介紹北台灣十三行文化人的貿易活動,將會更有意義。目前台北縣正舉辦「藝遊博物館發票做慈善」活動,讀者只需持當月份發票,即可免費參觀本展。是展展期至10月4日。

【典藏古美術200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