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璽齋書印‧文錙藝術中心展出

為紀念台灣藝壇前輩王北岳(1926~2006)一生對篆刻與書法藝術的追求與推廣,今年3月間,杭州西泠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特別舉辦「王北岳暨石璽齋門生書法篆刻展」,展期雖不長,卻獲得眾多迴響,然台灣的愛藝人士無緣得見,殊為可惜。因此,石璽齋門生又擇定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再度展出至8月28日止,期許將王北岳奉獻於藝事的不倦精神發揚光大。

王北岳,名澤恆,號子蒼,河北文安人。祖上均為達官,通德世家,自幼深受薰陶,好書畫,甚喜收藏璽印磚瓦,因於市肆得〈南越王璽〉,故名其室為「石璽齋」。因戰爭故,中學二年方始治印,至高中畢業而有所得,先後受教於南皮張釣孫,後又得賀孔才指點,藝乃猛進。賀氏為近代古文及書法名家,嘗將王北岳作品送刊於平津各大報章,喻其刻印「如寶劍切玉」,沙沙有聲,於是知其名者漸多。高中畢業後,王北岳入北京大學農學院習園藝,課餘之暇,仍以吟詩讀詞、寫字治印為樂。1949年來台,任教於宜蘭農校。1960年調職台北,從張穀年習山水,筆墨清疏蕭逸。1961年與王壯為、曾紹杰,李大木等設立「海嶠印集」,乃台灣第一個民間篆刻團體,影響深遠。1974年,王北岳又籌組「中華民國篆刻學會」,使篆刻藝術風氣更趨盛行。此外,於台灣師範大學及藝專、師院、台北歷史博物館、黎明文化中心等多處講授書法及篆刻藝術,學子逾千,可謂桃李天下。




這次展出的作品跨度年廣,雖數量不及百一,但已略足觀其藝事全貌,其中尤以書法為多,各體兼備,氣韻秀逸醇雅。如劉國棟藏之1952年〈大篆琴條〉,寫《論語》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字體勻圓整齊富變化,筆畫流轉中見勁力。另吳耀輝提供,約1975年〈趙之謙論印〉隸書四條屏云:「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深具自我惕勵意味,也是有志於篆刻藝術者所應追摹之語,形體寬扁,舒展自在。

篆刻方面如〈般若〉、〈捨得〉、〈用祈眉壽〉、〈莊嚴靜穆〉等,均見王北岳取古璽之淳樸,復益以金文之古茂,奏刀嚴謹中見舒緩,足見清逸真性。全場唯一的山水畫作,則係1952年為姻親王志信遷徙新居而寫贈,皴法設色均顯古風,亦屬難能可貴。另外,場中也展出王北岳《篆刻述要》、《篆刻探微》、《篆刻藝術》、《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四──篆刻研究報告》、《治印偶得》、《印林見聞錄》等著作及印譜、書法集,深具參考價值。


【典藏古美術2008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