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看見「海派」世博!
投入近人民幣4,000億元預算、首度由中國舉辦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於5月1日在黃浦江兩岸華麗開幕,展覽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展會歷時184天,共有全球189個國家和57個國際組織參與,不僅參展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其規模也是世界博覽會史上最盛大的一次。這次世博會可說是中國在21世紀再度融入世界、展現其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的舞台,因此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目光。
上海世博會場,分布在盧浦大橋與楊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區域,包括浦東和浦西,共擁有5.28平方公里的面積,這使得各國遊客在觀賞世博會的同時,也能快速地瞭解上海的整體風貌。而會場最重要的建築群,則是由世博軸、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和演藝中心所組成的「一軸四館」等五個永久性的建築地標。
中國國家館運用中國古典建築的「斗拱」造型,自下而上層層懸挑,呈華冠高崇之勢。 圖1-2 觀眾在以投影和動畫技術製造的〈清明上河圖〉前駐足欣賞。
「一軸四館」核心:中國館的「東方之冠」
眾所矚目的中國館,鶴立於世博園「一軸四館」的核心地帶,高達69.2米。該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擔綱總設計師,運用中國古典建築的「斗拱」造型,自下而上層層懸挑,呈華冠高崇之勢。代表中國31個省區市的31根橫樑外緣,以篆體書寫「東」、「西」、「南」、「北」四字,宛若一個個印章。而糅合了7種紅色調成的「中國紅」,則能在白晝不同陽光的折射和夜間燈光的投射下,顯露出具有沉穩、古典視覺效果的紅色,傳達出「東方之冠」雍容富貴的氣息。
本次中國館的內部陳列設計,運用了從15個省市的20家博物館借展的40餘件珍稀國寶,交融呈現出「國之瑰寶」、「文明傳承」和「歲月回眸」各展區之精采樣貌。為了呼應本次展覽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一進到四樓展區,便是由投影和動畫技術製造出來的128米長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影像,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結合了聲、光效果,流動地交織出一幅活靈活現的北宋汴京市井生活圖,吸引了最多人駐足圍觀。
穿過投影的長廊,進到「國之瑰寶」文物展區,則又能近距離地欣賞到另一件明代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圖〉真蹟,其與另外數十件舉世獨珍的國寶級文物,共同訴說著中國歷史長流中「文明傳承」的發展軌跡,全面展現出古代中國人在金屬冶煉、絲綢染織、瓷器、造紙印刷、海上絲綢之路、中醫藥、建築體系、城市經濟與市民生活等八大領域之文明成就。其中,來自河南洛陽博物館的夏代晚期〈乳釘紋爵〉,是中國青銅器中時代最早、製作最精美的一件珍品;山東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收藏的漢代〈三犧鈕銀豆〉,由一件中亞的安息或地中海的羅馬所製作的多瓣銀盒改裝而成,是漢代透過絲綢之路促成中西交流最有說服力的實物。另外,上海博物館借展的〈耀州窯刻花瓶〉,則記載了宋代中國北方名窯製瓷技藝的繁榮景象,堪稱中國陶瓷業輝煌歷史的縮影。
觀眾在以投影和動畫技術製造的〈清明上河圖〉前駐足欣賞。
台灣館重返世博 震旦館玉展爭輝
中國館外最引人討論的焦點,莫過於今年的世博會是台灣在睽違40年後的再次重返,格外具有重要的意義。台灣館館場主體,由台灣名建築師李祖原設計,造型宛如一盞天燈,其創意源自中國古老的孔明燈,外壁是巨型玻璃罩,內部是球狀燈心。輕輕一點觸控式螢幕上的「美夢成真」、「闔家平安」等鍵,阿里山玫瑰石上方的LED大螢幕,便緩緩呈現出一個個寫有這些字樣的「天燈」冉冉升起!而在外觀玻璃燈罩上展演的精彩內容之一,則是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的「華夏百寶」7分鐘創意影片,從「天子之寶」、「文化之眼」以及「普世之美」三個主題,結合文化、創意與科技的成就,呈現台北故宮典藏的國寶文物,讓所有看過的觀眾均留下深刻的印象。
欲知更多詳細內容,請見第213期《典藏‧古美術》6月號。
上海世博會場,分布在盧浦大橋與楊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區域,包括浦東和浦西,共擁有5.28平方公里的面積,這使得各國遊客在觀賞世博會的同時,也能快速地瞭解上海的整體風貌。而會場最重要的建築群,則是由世博軸、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和演藝中心所組成的「一軸四館」等五個永久性的建築地標。

「一軸四館」核心:中國館的「東方之冠」
眾所矚目的中國館,鶴立於世博園「一軸四館」的核心地帶,高達69.2米。該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擔綱總設計師,運用中國古典建築的「斗拱」造型,自下而上層層懸挑,呈華冠高崇之勢。代表中國31個省區市的31根橫樑外緣,以篆體書寫「東」、「西」、「南」、「北」四字,宛若一個個印章。而糅合了7種紅色調成的「中國紅」,則能在白晝不同陽光的折射和夜間燈光的投射下,顯露出具有沉穩、古典視覺效果的紅色,傳達出「東方之冠」雍容富貴的氣息。
本次中國館的內部陳列設計,運用了從15個省市的20家博物館借展的40餘件珍稀國寶,交融呈現出「國之瑰寶」、「文明傳承」和「歲月回眸」各展區之精采樣貌。為了呼應本次展覽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一進到四樓展區,便是由投影和動畫技術製造出來的128米長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影像,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結合了聲、光效果,流動地交織出一幅活靈活現的北宋汴京市井生活圖,吸引了最多人駐足圍觀。
穿過投影的長廊,進到「國之瑰寶」文物展區,則又能近距離地欣賞到另一件明代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圖〉真蹟,其與另外數十件舉世獨珍的國寶級文物,共同訴說著中國歷史長流中「文明傳承」的發展軌跡,全面展現出古代中國人在金屬冶煉、絲綢染織、瓷器、造紙印刷、海上絲綢之路、中醫藥、建築體系、城市經濟與市民生活等八大領域之文明成就。其中,來自河南洛陽博物館的夏代晚期〈乳釘紋爵〉,是中國青銅器中時代最早、製作最精美的一件珍品;山東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收藏的漢代〈三犧鈕銀豆〉,由一件中亞的安息或地中海的羅馬所製作的多瓣銀盒改裝而成,是漢代透過絲綢之路促成中西交流最有說服力的實物。另外,上海博物館借展的〈耀州窯刻花瓶〉,則記載了宋代中國北方名窯製瓷技藝的繁榮景象,堪稱中國陶瓷業輝煌歷史的縮影。

台灣館重返世博 震旦館玉展爭輝
中國館外最引人討論的焦點,莫過於今年的世博會是台灣在睽違40年後的再次重返,格外具有重要的意義。台灣館館場主體,由台灣名建築師李祖原設計,造型宛如一盞天燈,其創意源自中國古老的孔明燈,外壁是巨型玻璃罩,內部是球狀燈心。輕輕一點觸控式螢幕上的「美夢成真」、「闔家平安」等鍵,阿里山玫瑰石上方的LED大螢幕,便緩緩呈現出一個個寫有這些字樣的「天燈」冉冉升起!而在外觀玻璃燈罩上展演的精彩內容之一,則是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的「華夏百寶」7分鐘創意影片,從「天子之寶」、「文化之眼」以及「普世之美」三個主題,結合文化、創意與科技的成就,呈現台北故宮典藏的國寶文物,讓所有看過的觀眾均留下深刻的印象。
欲知更多詳細內容,請見第213期《典藏‧古美術》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