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山石樹,會笑會呼吸!李螢儒「臺灣志」水墨展

沒親自踏訪過土地,不會帶來深層感動,李螢儒一步步寫下「臺灣志」。

李螢儒,出生於雲林海邊,高中習美工設計、後入文化大學美術系國畫組,師事江兆申、吳平、李大木。江兆申常對其說:「慢慢來,不要急。」慢,是難得的,需要澄思靜心,也因著這「慢」,畫家就這樣蟄伏潛藏、蓄積能量、扎根磨練,修行於藝術之道。20年來的慢工出細活,琢磨沉吟,至2006年始開個展,今日,「2010李螢儒水墨展──臺灣志」於台北縣政府三樓縣府藝廊沉靜開展。

吳平將把玉山行腳之景〈小南山〉作品掛於書齋。
5月22日展覽第一天,吳平、李義弘、呂淑珍、官大欽、吳金洋、杜三鑫、蔡耀慶等藝術名家陸陸續續親臨現場。沒有熱鬧的開幕式,卻多一份觀畫閒情,不少觀眾更是認真賞畫,以指代筆,熱絡討論。多年前曾鼓勵李螢儒寫下「更上層樓」齋號的吳平,在此次觀展時笑咪咪地說:「有改變」,並將把李螢儒的〈小南山〉作品掛於書齋。

此次展出集畫家近三年共30餘件作品,分作三大主題。「玉山行腳」中的玉山十二景、四頂峰、鐵杉林,畫作結構緊密,構圖布局變化多元,物象質感細膩準確,筆墨皴點精微,若遠望之,則於山林蒼翠中,立體感畢現,溪流、雲霧、曲徑,並為畫面留下呼吸感,增添舒緩氣韻。玉山之景或遠眺或俯望,觀畫者身於其中,可行可望可居可游,與風聲、蒼穹、雲霧同在,玉山天際,盡容天地之美。

「伯公與土地」寫生活習見的伯公廟,石板磚瓦、樸素親切,是土地的保護神,是熟悉的鄉土情感。濃鬱大樹與質樸小廟,比例懸殊,是大樹在守護著伯公?還是伯公庇佑著大樹?各樹種之質感紋理,表現入微,甚或妝點一抹虹彩,是一種被守護的安全感,也是對土地的尊敬。

李螢儒賢伉儷合影。
「行旅所見」,履跡雙春海岸木麻黃、馬祖島嶼十六景、卑南溪畔、基隆山雨霧、嘉南檳榔樹,將每一景色化為原鄉情。畫家原生海邊人家,對木麻黃帶有一份特殊情感,從先前的細筆鉤寫,到更寫意的物象畫境,木麻黃依舊,畫家之眼、之筆皆已不同;馬祖島嶼十六景,構圖靈活,於題記處更可見其巧思;諸多作品更見其細心染色,一遍一遍成清麗凝練之作,雅致厚實。在李螢儒的畫中,絕對看不到偷懶,筆筆色色皆扎實,每一張畫幅的構圖布局皆作底稿,若為聯作、冊頁,每開每景次序亦皆細心營造,彼此呼應,交互為一整體,充滿著視覺上的韻律節奏。畫家這些年來不僅「更上層樓」,亦「有改變」,這改變是令人笑咪咪的。

台灣山林顏色的水氣氤氳、潤濕蒼翠,就這樣一筆筆地展現在李螢儒的畫境。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在每一次呼吸間,感受李螢儒筆下之四時光景,沉浸感動「臺灣志」。該展展至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