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錦繡自玲瓏─院藏貿易瓷特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素以保存歷代皇室珍藏著稱,至於考古出土文物、民間生活器用、或透過貿易輾轉流傳海外的瓷器等相關收藏則較為缺乏。所幸多年以來,經由撥款購藏或熱心人士捐贈,故宮得以補強過去較為薄弱的區塊,使典藏內涵更形豐富。
台灣本就是一個多元文化匯集之地,又位於東亞交通的轉運位置,在古代陶瓷貿易網絡中,也曾擔任過重要的角色。故宮近年持續擴大視野,加強亞洲藝術的收藏以及交流史研究,經館員整理規劃,6月29日起推出「錦繡自玲瓏──院藏貿易瓷特展」,展出9至19世紀的貿易瓷藏品,以「多樣的中國貿易瓷」與「陶瓷工藝的交流」兩個單元,呈現故宮典藏歷代貿易瓷種類及樣式的變遷,以及中國陶瓷對亞洲鄰近各國貿易瓷燒造上所呈現的影響。
9到14世紀,亞洲海域的航運暢通,大小船隻頻繁往返於東海至印度洋,聯繫了東亞、東南亞諸國、印度及阿拉伯半島各個文明區。中國瓷器不僅是當時的主要貿易項目之一,也呈現了來自各文明的影響。15世紀末發現新航路後,歐洲船艦絡繹東來,將中國瓷器對外貿易的範圍,從原來的亞、非區域,擴大至歐、美,廣泛流通於世界貿易網絡中。當時歐洲喜愛或訂燒的青花瓷器大量製作流傳,成為此時的亮麗商品。

貿易陶瓷面相極廣,研究議題非常豐富。
另外,在亞洲各地,包括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與中東地區,亦有陶瓷產業供應該國與鄰近區域的需用。在15至18世紀期間,因為中國海外貿易政策數次反覆,導致瓷器外銷量銳減,上述東南亞各國及日本的陶瓷遂乘機興起,不僅質量大增,更進而外銷至亞洲各地與歐洲地區。本次特別展出越南、泰國,以及日本肥前等地燒造仿中國陶瓷風格的瓷器,呈現中國陶瓷對亞洲鄰近各國貿易瓷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展出的百餘件陶瓷中,多達50餘件為香港收藏家葉義所捐贈。葉義出身嶺南旺族,世居香港,先後於香港大學及上海醫學院攻讀醫科,1950年後回港開業。業餘每喜蒐集研究中國文物,曾任香港最著名的兩個收藏家組織─敏求精舍以及香港東方陶瓷學會主席,於香港收藏圈中極具聲望。他雖雅好收藏,然而慷慨大方,不滯於物,晚年將129件中國外銷瓷和東南亞陶瓷收藏捐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過世後遺囑並指定將200件竹雕精品捐給香港藝術館、81件珍罕犀角雕刻捐給北京故宮,餘下藏品則公開拍賣,所得款項捐給各慈善機構,高風亮節足為後人所敬慕。
延伸視野 8月12日13:00~15:00,故宮南院處助理研究員翁宇雯演講「錦繡自玲瓏─院藏貿易瓷特展」,有興趣的讀者可洽故宮教育展資處張小姐報名。電話:02-2881-2021分機8957。
台灣本就是一個多元文化匯集之地,又位於東亞交通的轉運位置,在古代陶瓷貿易網絡中,也曾擔任過重要的角色。故宮近年持續擴大視野,加強亞洲藝術的收藏以及交流史研究,經館員整理規劃,6月29日起推出「錦繡自玲瓏──院藏貿易瓷特展」,展出9至19世紀的貿易瓷藏品,以「多樣的中國貿易瓷」與「陶瓷工藝的交流」兩個單元,呈現故宮典藏歷代貿易瓷種類及樣式的變遷,以及中國陶瓷對亞洲鄰近各國貿易瓷燒造上所呈現的影響。
9到14世紀,亞洲海域的航運暢通,大小船隻頻繁往返於東海至印度洋,聯繫了東亞、東南亞諸國、印度及阿拉伯半島各個文明區。中國瓷器不僅是當時的主要貿易項目之一,也呈現了來自各文明的影響。15世紀末發現新航路後,歐洲船艦絡繹東來,將中國瓷器對外貿易的範圍,從原來的亞、非區域,擴大至歐、美,廣泛流通於世界貿易網絡中。當時歐洲喜愛或訂燒的青花瓷器大量製作流傳,成為此時的亮麗商品。

貿易陶瓷面相極廣,研究議題非常豐富。
另外,在亞洲各地,包括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與中東地區,亦有陶瓷產業供應該國與鄰近區域的需用。在15至18世紀期間,因為中國海外貿易政策數次反覆,導致瓷器外銷量銳減,上述東南亞各國及日本的陶瓷遂乘機興起,不僅質量大增,更進而外銷至亞洲各地與歐洲地區。本次特別展出越南、泰國,以及日本肥前等地燒造仿中國陶瓷風格的瓷器,呈現中國陶瓷對亞洲鄰近各國貿易瓷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展出的百餘件陶瓷中,多達50餘件為香港收藏家葉義所捐贈。葉義出身嶺南旺族,世居香港,先後於香港大學及上海醫學院攻讀醫科,1950年後回港開業。業餘每喜蒐集研究中國文物,曾任香港最著名的兩個收藏家組織─敏求精舍以及香港東方陶瓷學會主席,於香港收藏圈中極具聲望。他雖雅好收藏,然而慷慨大方,不滯於物,晚年將129件中國外銷瓷和東南亞陶瓷收藏捐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過世後遺囑並指定將200件竹雕精品捐給香港藝術館、81件珍罕犀角雕刻捐給北京故宮,餘下藏品則公開拍賣,所得款項捐給各慈善機構,高風亮節足為後人所敬慕。
延伸視野 8月12日13:00~15:00,故宮南院處助理研究員翁宇雯演講「錦繡自玲瓏─院藏貿易瓷特展」,有興趣的讀者可洽故宮教育展資處張小姐報名。電話:02-2881-2021分機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