贗品魅力新思維
偽造與仿冒的世界 慚惶殺人!欠缺品味的收藏家
從很早之前,仿冒、偽造和欺騙,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讓這個紛亂迷離的世界充滿了真真假假。在公共場合中,我們不時會看到貴婦身著名貴服飾,或配戴華麗珠寶、名牌皮包和手錶,打扮時髦。不過,如果被人發現她身上所穿著的是仿冒品,不僅會引人側目,恐怕也會損及形象。誠然,崇尚名牌以突顯個人的身分地位,乃人之所好,但若是買到贗品,還公開炫耀,便會貽笑大方,因為不論知情與否,它所代表的正是一個人欠缺品味和美學感受的能力。
與名牌衣飾、珠寶類似,藝術品也是彰顯個人身分和品味的絕佳物品。然而,買到一件偽畫或假古董的機率,並不會比買到一只假的LV名牌包來得低;甚至,因藝術品的價值不菲,讓作偽者更是肆無忌憚地把技術和精力投入到偽造各項藝術贗品上,藉此騙取那些對藝術毫無鑑賞力的人們上當。北宋書法家兼收藏家米芾,便時常譏笑宗室駙馬王詵,雖不惜重金買下一大堆古書畫,展開後卻往往令人拍案「笑」絕,因為裡頭大半都是贗品。所以米芾每次都用「慚惶殺人!」來消遣王詵,而他認為這句話也可以送給當時絕大多數的收藏家。
在普遍「趨真避偽」的心態下,試問若明知一件藝術品是贗品,是否還會花高價去購買?相信絕大部分收藏家的答案應該都是「No!」因為那不僅浪費金錢,也會貶低他們的身分。但有意思的是,筆者近日閱讀到幾則談論收藏經驗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卻是反其道而行,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在某些人的眼中,贗品不但是可以追求的,亦有其存在的價值。
「買王得羊」 與真蹟等價的仿作
第一則故事,是已故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江兆申,在他的讀畫筆記《靈漚類稿》一書中所談起的。即張大千早年在北平,曾經看過一幅李蔚文臨仿清初八大山人的畫作,筆墨雖顯細秀,卻足以亂真。由於畫商想要將此畫當成是八大山人的真蹟出售,價錢很貴,所以讓張大千臨陣退縮。不過,張大千日後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很後悔當初沒有出手買下,因為他後來發現市面上有許多八大山人的仿作,可能都是出自李蔚文之手,而他此前所見畫作恰好可以作為比較八大贗品的標準,相當重要而珍貴。
談到「有價值」的贗品,江兆申本人也有類似於張大千的經驗。據他記述,他某次在坊間見到一幅標為倪元璐的〈蘭石圖〉,款書和畫都非常好,但細看之後,他卻覺得此畫應該出自與倪元璐同時代的畫家藍瑛之手。他立即想起張大千曾說過,倪元璐精於書法,但不擅作畫,凡是好畫,皆出於代筆。因此江兆申認為,倘若買倪元璐的畫而能得到藍瑛的精品,這正與求王獻之的墨寶卻得到羊欣的字是一樣的道理。江兆申所引述的典故,即「買王得羊,不失所望」,這是一句藝術史上相當有名的諺語,說的是六朝時期的書家羊欣擅長行、草書,書法得到王獻之的真傳。由於當時王獻之的書蹟十分難求,因此人們即便只是得到羊欣的作品,還是覺得十分滿足。對於張大千和江兆申來說,藝術品真偽的問題,已經不是那麼重要,某些贗品─無論是臨仿、代筆或偽作,即使不是真蹟,也自有其價值,端看擁有者從什麼角度來看待或認識它們了。
欲知更多詳細內容,請見第216期《典藏‧古美術》9月號。
從很早之前,仿冒、偽造和欺騙,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讓這個紛亂迷離的世界充滿了真真假假。在公共場合中,我們不時會看到貴婦身著名貴服飾,或配戴華麗珠寶、名牌皮包和手錶,打扮時髦。不過,如果被人發現她身上所穿著的是仿冒品,不僅會引人側目,恐怕也會損及形象。誠然,崇尚名牌以突顯個人的身分地位,乃人之所好,但若是買到贗品,還公開炫耀,便會貽笑大方,因為不論知情與否,它所代表的正是一個人欠缺品味和美學感受的能力。
與名牌衣飾、珠寶類似,藝術品也是彰顯個人身分和品味的絕佳物品。然而,買到一件偽畫或假古董的機率,並不會比買到一只假的LV名牌包來得低;甚至,因藝術品的價值不菲,讓作偽者更是肆無忌憚地把技術和精力投入到偽造各項藝術贗品上,藉此騙取那些對藝術毫無鑑賞力的人們上當。北宋書法家兼收藏家米芾,便時常譏笑宗室駙馬王詵,雖不惜重金買下一大堆古書畫,展開後卻往往令人拍案「笑」絕,因為裡頭大半都是贗品。所以米芾每次都用「慚惶殺人!」來消遣王詵,而他認為這句話也可以送給當時絕大多數的收藏家。
在普遍「趨真避偽」的心態下,試問若明知一件藝術品是贗品,是否還會花高價去購買?相信絕大部分收藏家的答案應該都是「No!」因為那不僅浪費金錢,也會貶低他們的身分。但有意思的是,筆者近日閱讀到幾則談論收藏經驗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卻是反其道而行,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在某些人的眼中,贗品不但是可以追求的,亦有其存在的價值。
「買王得羊」 與真蹟等價的仿作
第一則故事,是已故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江兆申,在他的讀畫筆記《靈漚類稿》一書中所談起的。即張大千早年在北平,曾經看過一幅李蔚文臨仿清初八大山人的畫作,筆墨雖顯細秀,卻足以亂真。由於畫商想要將此畫當成是八大山人的真蹟出售,價錢很貴,所以讓張大千臨陣退縮。不過,張大千日後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很後悔當初沒有出手買下,因為他後來發現市面上有許多八大山人的仿作,可能都是出自李蔚文之手,而他此前所見畫作恰好可以作為比較八大贗品的標準,相當重要而珍貴。
談到「有價值」的贗品,江兆申本人也有類似於張大千的經驗。據他記述,他某次在坊間見到一幅標為倪元璐的〈蘭石圖〉,款書和畫都非常好,但細看之後,他卻覺得此畫應該出自與倪元璐同時代的畫家藍瑛之手。他立即想起張大千曾說過,倪元璐精於書法,但不擅作畫,凡是好畫,皆出於代筆。因此江兆申認為,倘若買倪元璐的畫而能得到藍瑛的精品,這正與求王獻之的墨寶卻得到羊欣的字是一樣的道理。江兆申所引述的典故,即「買王得羊,不失所望」,這是一句藝術史上相當有名的諺語,說的是六朝時期的書家羊欣擅長行、草書,書法得到王獻之的真傳。由於當時王獻之的書蹟十分難求,因此人們即便只是得到羊欣的作品,還是覺得十分滿足。對於張大千和江兆申來說,藝術品真偽的問題,已經不是那麼重要,某些贗品─無論是臨仿、代筆或偽作,即使不是真蹟,也自有其價值,端看擁有者從什麼角度來看待或認識它們了。
欲知更多詳細內容,請見第216期《典藏‧古美術》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