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仿青銅器的兩個高峰

原始瓷仿青銅器的兩個高峰

中國燒製瓷器的歷史,大約始自相當於中原夏商之際的原始瓷,距今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從原始瓷發展到越窯青瓷,大約在東漢中晚期,距今不足二千年。換句話說,原始瓷的生產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跨度,從時間上看,幾乎占了半本中國瓷器史。

原始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英文常常翻譯成「proto-porcelain」,可以理解為最初的瓷器。西方學術界按照他們先定義概念的學術習慣否認其為「porcelain」,而歸為「stoneware」,這個詞在西方相當於一類有釉的陶器。筆者去法國訪問的時候,在巴黎北郊承蒙法國考古學會會長Guadagnin的安排而見過,燒成溫度最高也能達到1,200~1,300度,但肉眼就能感覺到與中國的青瓷區別較大,而與唐代的低溫釉陶外觀倒是有些相似。stoneware在中國往往指清代及近現代以來的水缸類器物,或稱「器」,是從日本引入的稱法。

原始瓷與陶器的最大區別在於原料不同,已經採用瓷石,正是對這種材料的認識和使用,才使得燒成溫度可以提高到1,200~1,300度。就中國南方地區而言,無論是原始瓷、越窯青瓷、龍泉青瓷,還是元明清的青花、白瓷和彩瓷,以及康熙時的「糯米白」,都是以瓷石為胎骨,三千五百餘年來本質上基本相同。一般來講,僅以瓷石為胎可以燒成瓷器,但僅用高嶺土是無法單獨製瓷的。加入高嶺土使得胎骨更為白淨,燒成溫度更高,而瓷器的品質也更好。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歐洲人把這些在中歐貿易上能給他們帶來巨額利潤的器物定義為porcelain,並企圖在歐洲仿製,但最後不得不通過在華傳教士(如殷宏緒)得到的情報,認識了瓷石與高嶺土才得以仿燒成功。因此,對於瓷器這個名詞的認識,不必糾纏於簡單定義,重要的是應該先理解其起源和發展的過程。

目前仍然不清楚原始瓷最初究竟是如何起源的,但可以確定與印紋硬陶有關。儘管在中原地區相當於夏代的地層中,曾出土過極少量的原始瓷碎片,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從生產地證據入手,應該成為關注原始瓷問題的一個正確方向。原始瓷的窯址均發現於南方地區,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只分布在兩個省分,除了江西鷹潭的角山窯址,其餘都在浙江境內的太湖至杭州灣區域,大約有60餘處。

角山窯址的年代頗有爭議,但是相當於商代這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爭論點無非是處於相當於商代的哪個階段。角山窯址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原始瓷窯址,這是現在對於瓷器溯源能夠達到的最遠點。

浙江境內目前發現的原始瓷窯址,最早的是位於錢塘江以北、湖州南部的黃梅山窯址,和鄰近而最近剛剛發現的老鼠山窯址,時代相當於商末西周初期。西周早中期的窯址,至今還沒有被發現。西周晚期的窯址只在靠近湖州南部的德清境內發現過幾處,去年(2007)發掘的火燒山窯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處(領隊鄭建明,發掘報告近期出版),時代跨度很大,從西周晚期一直延續到春秋中晚期。從春秋中晚期開始,除了德清,在錢塘江以南的蕭山、諸暨、紹興、上虞等地也發現了大量窯址。錢塘江以南燒製原始瓷的範圍略廣,但是時間很短,大約在戰國早期以後就停止了。而德清一帶至少到戰國中晚期仍然在繼續燒造。之後一直到東漢中晚期,即早期越窯青瓷燒造之前,原始瓷經常出土於同期的墓葬中,但尚未發現過窯址。

以上這些已經發現的原始瓷窯址,分布情況是時代最早的角山窯址位於浙江、江西、福建交界的信江流域;次早和最晚的湖州、德清一帶窯址,全部集中在東苕溪流域的天目山餘脈;介於次早和最晚之間的,除了東苕溪流域,還分布於錢塘江以南的浦陽江流域,至曹娥江流域間的會稽山餘脈。這個時空上的先後,與越人特有的土墩墓在分布、遷徙及時代上的規律幾乎完全重合。土墩墓的主要隨葬品為原始瓷,原始瓷也主要出土於土墩墓。可以說原始瓷窯址是隨著土墩墓族群,從浙、贛、閩三省交界處,自南向北遷徙到浙江境內的太湖至杭州灣區域。首先落腳於東苕溪流域,大約到了春秋中晚期,也就是越國最強盛的前後,其中一部分向南跨過錢塘江到達句踐都城(今紹興)附近,如已發掘的前山窯址等,且南進的部分只燒製到戰國早期,越國遷都琅琊前後又突然消失。

以原始瓷窯址出土標本,並結合各個時期土墩墓的出土物看,可以發現原始瓷的主流品種為豆至碗系列,從最初高柄喇叭足的豆發展成無柄矮足,再到無柄無足的碗。但是有兩個階段頗為特殊,第一階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中期,第二階段為戰國早期以後到戰國中晚期,在這兩個階段內較為集中的出現了原始瓷仿青銅禮器生產。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典藏古美術200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