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至唐?:義大利佛羅倫斯Palazzo Strozzi舉辦中國考古展

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2004年所舉辦的「中國:走向盛唐,從公元200年到750年」展之後,義大利佛羅倫斯Palazzo Strozzi即日起至6月8日展出「漢風至唐?At The Court of The Emperors:Unknown masterpieces from Han tradition to Tang elegance(25~907 AD)」考古展。此展旨在探討唐代中國文明高峰出現的原因。

現今耳熟能詳的「全球化」一詞,其實早在公元7世紀便以另一種面貌──盛唐文化出現,而造就盛唐文化普世性的主要原因,在於對異國思想與文化的異常包容,像是自公元1世紀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並受印度典範影響的唐代佛教造像,以及受傳自波斯的伊斯蘭風格與技巧影響的中國工藝。這些羅馬、波斯、印度、中亞等外來文化,早自漢代便從海上和陸上兩條絲路源源不絕傳入,再與沿途及中國本地文化交互融合演化,並在唐代開出燦爛的花朵,之後繼續自中國向外,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展以來自陝西、河南、甘肅和江蘇四省32座博物館與研究機構的183組件展品,體現自漢代至唐代劇烈的政治變化下醞釀積累的過程。以下就策展人Sabrarina Rastlli的研究成果摘要介紹。

東漢(25~220)

在西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經典的研究與詮釋成為漢代官方統治理論的基礎,並且成為生活各方面的最高指導原則。至今,漢代儒家文化無可避免地深刻影響中國藝術,使之具備同質性的語言;除此之外,漢初的黃老、東漢的道教及兩漢間自然科技知識的研究等,也都對漢代思想與藝術產生影響。東漢藝術充滿辟邪的鎮墓獸、彰顯死者生前榮耀的造像,如甘肅武威擂台1969年出土公元3世紀初東漢〈銅奔馬車隊〉,以及象徵財富的陶屋、望樓、水井、磨坊、穀倉、豬圈、雞籠、雞舍等。

漢風至唐?:義大利佛羅倫斯Palazzo Strozzi舉辦中國考古展

三國(220~280)和西晉(265~316)

外戚宦官專權亂政、民變四起、外族入侵,導致東漢於公元220年滅亡,繼起的魏、蜀、吳三國皆視自己為漢朝政權的繼承者並努力重建漢朝的榮光。司馬炎於公元280年滅魏(220~265),建立西晉(265~316)。甘肅嘉峪關市新城、高台縣駱駝城以及酒泉果園縣、魏或西晉時期墓室發掘出土的〈彩繪方磚〉八塊,方磚內容反映了身為軍人的墓主隨軍駐守甘肅的生活,每磚一景,包括堆積稻草、婦人採桑、駱駝食葉、宰殺豬隻、宴樂、行車、羽人乘魚等,呈現千餘年前絲路沿線的社會生活、生產場景和來生想望;用色統一,行筆簡率,以線條表現側面人物、動物的體積,活潑而充滿表現性;背景留白,卻可經由人物動物的姿勢暗示空間感。

現藏南京市博物館,於2005年江蘇南京吳國墓出土的五件〈青瓷俑〉,見證了漢文化的延續,也展現出其獨特風格的元素,像是身穿寬袍、低領對開前釦的外套、長褲、緊身短上衣及南方風格的髮型。同樣來自南方,江蘇浙江的越窯青瓷最終自珍貴材質的代用品解放,創造出獨有的功能。最具代表性的為魂瓶,其上堆塑佛陀和異族形象,見證了宗教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2004年南京市發掘的三國吳墓〈青黃釉下彩紋鋪首蓋罐〉,不論技法和想像的動物、奇花異草、圓形牌飾、十字等新奇裝飾圖案,在在顯示新的創造力量。此時期,儀式性強烈的儒家思想讓位予崇尚道家、強調自然與個人人性解放的玄學思想,最有名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賢,常成為此時藝術表現的對象。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典藏古美術2008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