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江山——鄭月波百歲紀念畫展
為紀念台灣藝壇前輩王北岳(1926~2006)一生對篆刻與書法藝術的追求與推廣,今年3月間,杭州西泠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特別舉辦「王北岳暨石璽齋門生書法篆刻展」,展期雖不長,卻獲得眾多迴響,然台灣的愛藝人士無緣得見,殊為可惜。因此,石璽齋門生又擇定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再度展出至8月28日止,期許將王北岳奉獻於藝事的不倦精神發揚光大。
新加坡人鄭月波,就讀杭州藝術院時先學西畫後轉入圖案系,以素描〈萬物皆吾與也〉獲美國動物保護協會舉辦之國際美展首獎。中年轉至台灣發展,於台灣師範學院專任圖案及素描教師,後應聘籌設國立藝專美術科並兼科主任。鄭月波為人耿介,旅居美國時與張大千為鄰,結為至交;創設「中華藝院」後不辭辛勞往返美台兩地,推展藝術不遺餘力。此次展出的水墨、指畫、隔紙畫、蠟染與新工筆作品分別體現其繪畫上的傑出表現。早年習西畫的基礎表現在幾幅馬畫上,可看出其從徐悲鴻「引西潤中」精神裡掌握光影與破墨技法,如〈奔宵騰霧〉、〈昂首長嘶志在千里〉、〈天空海闊任縱橫〉等,其中〈奔宵騰霧〉上張大千題曰:「周有八駿曰赤驥、奔霄、騰霧、月三萬里,穆王不作,其孰能載嗟亦雄婁生非其世。」另多幅畫上均有大千題款,可見兩人其時交遊頻繁。指畫為鄭月波師從指畫大師潘天壽時習得,後吸收水墨畫中的抽象元素,以指和指甲的擦法表現出別種墨韻;隔紙畫為其從傳統而出,在上層紙作畫後只留下層紙,再以簡筆補串各點、青花點染,故畫似墨似筆;此兩者均利用西方技法結合東方「虛實相生」的概念,引入西方抽象觀念,間以潑彩和紙筋撕剝的效果,重新闡釋水墨畫,擴大水墨創作視野,形成其獨特的畫風。

鄭月波一生為創作奮鬥不懈,八十高齡過後,仍能創新作工筆重彩,足見其不斷挑戰自我、大膽突破的精神。惜其居美近30年,與台灣藝壇脫節甚久,故多年前舉辦的指畫展未能引起重視;此次正值鄭月波百歲誕辰,家屬特提供歷年精彩作品,透過是展,可看到其努力的軌跡,見證其對藝術創作的貢獻。
同時間史博館亦推出兩檔規模雖小但充滿趣味之「油燈文化展」及「揮日挑雲──王度珍藏杖具展」,前者介紹油燈除了是實用的生活器皿,其在中國各朝所反映出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意義;後者則展出王度多年杖具收藏,包括各國及中國各式手杖與杖首,呈現出不同文化的藝術創意,均有可觀。
【典藏古美術2008年10月號】
新加坡人鄭月波,就讀杭州藝術院時先學西畫後轉入圖案系,以素描〈萬物皆吾與也〉獲美國動物保護協會舉辦之國際美展首獎。中年轉至台灣發展,於台灣師範學院專任圖案及素描教師,後應聘籌設國立藝專美術科並兼科主任。鄭月波為人耿介,旅居美國時與張大千為鄰,結為至交;創設「中華藝院」後不辭辛勞往返美台兩地,推展藝術不遺餘力。此次展出的水墨、指畫、隔紙畫、蠟染與新工筆作品分別體現其繪畫上的傑出表現。早年習西畫的基礎表現在幾幅馬畫上,可看出其從徐悲鴻「引西潤中」精神裡掌握光影與破墨技法,如〈奔宵騰霧〉、〈昂首長嘶志在千里〉、〈天空海闊任縱橫〉等,其中〈奔宵騰霧〉上張大千題曰:「周有八駿曰赤驥、奔霄、騰霧、月三萬里,穆王不作,其孰能載嗟亦雄婁生非其世。」另多幅畫上均有大千題款,可見兩人其時交遊頻繁。指畫為鄭月波師從指畫大師潘天壽時習得,後吸收水墨畫中的抽象元素,以指和指甲的擦法表現出別種墨韻;隔紙畫為其從傳統而出,在上層紙作畫後只留下層紙,再以簡筆補串各點、青花點染,故畫似墨似筆;此兩者均利用西方技法結合東方「虛實相生」的概念,引入西方抽象觀念,間以潑彩和紙筋撕剝的效果,重新闡釋水墨畫,擴大水墨創作視野,形成其獨特的畫風。

鄭月波一生為創作奮鬥不懈,八十高齡過後,仍能創新作工筆重彩,足見其不斷挑戰自我、大膽突破的精神。惜其居美近30年,與台灣藝壇脫節甚久,故多年前舉辦的指畫展未能引起重視;此次正值鄭月波百歲誕辰,家屬特提供歷年精彩作品,透過是展,可看到其努力的軌跡,見證其對藝術創作的貢獻。
同時間史博館亦推出兩檔規模雖小但充滿趣味之「油燈文化展」及「揮日挑雲──王度珍藏杖具展」,前者介紹油燈除了是實用的生活器皿,其在中國各朝所反映出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意義;後者則展出王度多年杖具收藏,包括各國及中國各式手杖與杖首,呈現出不同文化的藝術創意,均有可觀。
【典藏古美術2008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