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國書畫精品展

金風吹起,楓葉將紅,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每年秋季固定舉行的中國書畫精品展已經開始,今年展出55件館藏品和寄贈作品。

中國書畫自古傳入日本,對日本美術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鎌倉時代(約1185~1333)以降,以宋元書畫為主的眾多作品與禪宗共同漂洋過海,基於日本人的美學意識,重新懸掛在書院或茶室中供人鑑賞,時至今日依然與人親近。在這些以「東山御物」(足利將軍代代收藏的中國文物)為代表的名作中,有不少作品僅於日本留存,中國已無相同旨趣的作品傳世。且明治時代以降,經由愛好中國文人趣味並視為理想的日本人,上起唐宋下迄明清的歷代中國書畫精品也有為數不少傳入日本。這些作品可說是展現了中國藝術的神髓。

此次的主要展品中,南宋前期畫院畫家代表李迪於慶元三年(1197)所作〈紅白芙蓉圖〉二件(25.2×25.5厘米),在其存世作品中最為優異。李迪(約活躍於12世紀後半)擅於描繪花鳥走獸,此二圖落款「慶元丁巳歲李迪畫」,以纖細筆觸和恰到好處的協調色彩表現芙蓉形態,風格寫實而洋溢自然情趣,可看出李迪所下的全面工夫。




南宋梁楷〈李白吟行圖〉(81.1×30.5厘米),以融合賈師古白描畫法與唐宋水墨筆法的「減筆體」繪成,逸筆草草而筆墨完美調和,透過墨色濃淡的巧妙變化,在幽然空間中呈現出詩人逍遙吟誦的姿態。李白畢生詠月,將此作的清澄感解讀為月光予人的感覺應是再適當不過。另一件〈六祖斫竹圖〉(73×31.8厘米),同樣以寥寥數筆勾勒出生動情態,筆法老辣剛勁。

14世紀元代因陀羅〈寒山拾得圖〉(35×49.5厘米),細緻的人物面貌和粗筆衣紋渾然一體,可說是因陀羅獨特的筆墨境界。因陀羅生平記載不明,《君台觀左右帳記》可見「因陀羅,天竺寺梵僧人物道釋」一語,由此圖上款則知因陀羅為一位高僧,其法名乃開封大光教禪寺住持壬梵因所授。此圖和現存的〈布袋圖〉、〈李渤參智常圖〉、〈智常禪師圖〉、〈丹霞燒佛圖〉等圖原為同卷所裝的〈禪機圖〉或〈散聖圖〉,皆具有元末禪僧楚石梵琦的贊語。這些作品在日本的中國畫鑑賞中極受重視。

是展展至11月3日,10月6日更換第二批展品,於此期間赴日的愛藝人士可趁此機會,欣賞日本珍藏多年的唐宋元明清書畫名作。


【典藏古美術2008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