汰舊換新的心情故事
新年春節到了,許多人總不能免俗地在除夕前來個年終大掃除,一方面徹底整理家裡,把骯髒、壞掉的東西一一清除;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洗滌心靈,將雜亂的思緒與心情整頓好,迎接新的一年。自古至今,「除舊布新」儼然已成為迎接新年的一項重要儀式,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身體力行,但這項活動在歲時節慶的輪替中,仍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
我們的居家、心靈需要不時地「除舊布新」,而那些為人所珍愛的各類收藏品,自然也需要汰舊換新。話雖如此,但其中高價的文物古董,畢竟不是一般的消耗品,該如何去蕪存菁、購入新藏,還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
驀然回首,珍寶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某次閒談間,一位收藏家朋友提供了他「汰舊換新」文物的經驗。過去一年,他利用整理舊藏的機會,將一批流傳有緒的文房在市場上轉讓出售,獲得充裕資金後,再轉而購買自己感興趣、或收藏價值更高的文房珍玩。在這過程中,有兩件事頗不尋常:其一是他新近購藏的一件牙雕,竟然是他多年前捨棄賣出的舊物,而這一切只因他後來對這件文物的時代、身分有了重新的認識,也更懂得欣賞它,因而苦候多年,終於重新將它入手。再者,這位藏家也鎖定了一幅名號較小的畫家所作之〈奇石〉,不惜以高於市價數倍取得,雖然此舉可能成為朋友們的笑柄,但他的動機卻只是為了讓這件畫作與他所珍愛的文房擺設相匹配。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文物的「汰舊換新」,與一位藏家的收藏歷程、鑑賞品味、財力、機會等因素密切相關,並且呈現一個動態成長的過程,因此才會出現這種「舊物=新寵」,或是對於特定文物有不同價值認定的情況。一般人的收藏歷程,總是從興趣開始,當他慢慢投入金錢、時間和精力累積其收藏,並且擴充對於文物的知識,他的藝術品味及鑑賞力也會跟著逐漸提升,這時候,「汰舊換新」的過程,就能夠幫助藏家不斷地更新藏品,進而建立自己的收藏體系。
典藏盛世的文物玩家:米芾
歷史上,文物「汰舊換新」最經典的範例之一,非北宋著名文人書畫家兼鑑賞家米芾莫屬了。米芾於《畫史》一書記載:「余家晉唐古帖千軸,蓋散一百軸矣。今惟絕精,只有十軸在。有奇書亦續續去矣。」可見米芾原本收藏有上千幅的晉唐古帖,不過,裡頭一定是真偽參雜,所以他後來大幅度地為他的收藏瘦身,只留下十件精品,以提升其收藏的品質。此外,米芾愛好晉人法帖,在當時也是眾人皆知的事,他曾經為自己定下購藏、交換古帖的原則:「余家收古畫最多,因好古帖,每自一軸加至十軸以易帖。」為了得到一件好的法帖,他不惜以十張古畫為上限與之交換。非常巧合的是,在米芾流傳下來的尺牘當中,便有一件〈致景文隰公尺牘〉(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提到了他與人約定用一座硯山,外加六軸王維〈雪圖〉、二件歐陽詢法帖、犀帶一條、以及玉座珊瑚一枝,來換取東晉王獻之的〈送梨帖〉。這件〈送梨帖〉僅書兩行、12字,但在當時卻被認為價值勝過唐代貴族李泌收藏的三萬軸法書,等同於現代一間大型博物館的收藏,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在米芾生活的時代,雖然文物市場機制已經逐漸形成,但交換藝術品的風氣卻十分盛行,因為擁有珍貴書畫收藏者,多半是文人士大夫或是皇家貴冑,大家都是風雅之士,難以金錢論價,所以發展出這種「以物易物」的方式,也因此,米芾才能憑藉過人的鑑賞力,快樂地優遊在尋找文物的世界裡。他也為自己的「喜新厭舊」找到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理由:「今人收一物,與性命俱,大可笑。人生適目之事,看久即厭,時易新玩,兩適其欲,乃是達者。」相較於當時大部分的收藏家,把一兩件文物看成跟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米芾抱持的是更為積極進取的態度,藉由作品的汰舊換新,開啟自己的眼界,在收藏的路途上持續不斷地學習。
欲知更多詳細內容,請見第221期《典藏‧古美術》2月號。
我們的居家、心靈需要不時地「除舊布新」,而那些為人所珍愛的各類收藏品,自然也需要汰舊換新。話雖如此,但其中高價的文物古董,畢竟不是一般的消耗品,該如何去蕪存菁、購入新藏,還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
驀然回首,珍寶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某次閒談間,一位收藏家朋友提供了他「汰舊換新」文物的經驗。過去一年,他利用整理舊藏的機會,將一批流傳有緒的文房在市場上轉讓出售,獲得充裕資金後,再轉而購買自己感興趣、或收藏價值更高的文房珍玩。在這過程中,有兩件事頗不尋常:其一是他新近購藏的一件牙雕,竟然是他多年前捨棄賣出的舊物,而這一切只因他後來對這件文物的時代、身分有了重新的認識,也更懂得欣賞它,因而苦候多年,終於重新將它入手。再者,這位藏家也鎖定了一幅名號較小的畫家所作之〈奇石〉,不惜以高於市價數倍取得,雖然此舉可能成為朋友們的笑柄,但他的動機卻只是為了讓這件畫作與他所珍愛的文房擺設相匹配。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文物的「汰舊換新」,與一位藏家的收藏歷程、鑑賞品味、財力、機會等因素密切相關,並且呈現一個動態成長的過程,因此才會出現這種「舊物=新寵」,或是對於特定文物有不同價值認定的情況。一般人的收藏歷程,總是從興趣開始,當他慢慢投入金錢、時間和精力累積其收藏,並且擴充對於文物的知識,他的藝術品味及鑑賞力也會跟著逐漸提升,這時候,「汰舊換新」的過程,就能夠幫助藏家不斷地更新藏品,進而建立自己的收藏體系。
典藏盛世的文物玩家:米芾
歷史上,文物「汰舊換新」最經典的範例之一,非北宋著名文人書畫家兼鑑賞家米芾莫屬了。米芾於《畫史》一書記載:「余家晉唐古帖千軸,蓋散一百軸矣。今惟絕精,只有十軸在。有奇書亦續續去矣。」可見米芾原本收藏有上千幅的晉唐古帖,不過,裡頭一定是真偽參雜,所以他後來大幅度地為他的收藏瘦身,只留下十件精品,以提升其收藏的品質。此外,米芾愛好晉人法帖,在當時也是眾人皆知的事,他曾經為自己定下購藏、交換古帖的原則:「余家收古畫最多,因好古帖,每自一軸加至十軸以易帖。」為了得到一件好的法帖,他不惜以十張古畫為上限與之交換。非常巧合的是,在米芾流傳下來的尺牘當中,便有一件〈致景文隰公尺牘〉(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提到了他與人約定用一座硯山,外加六軸王維〈雪圖〉、二件歐陽詢法帖、犀帶一條、以及玉座珊瑚一枝,來換取東晉王獻之的〈送梨帖〉。這件〈送梨帖〉僅書兩行、12字,但在當時卻被認為價值勝過唐代貴族李泌收藏的三萬軸法書,等同於現代一間大型博物館的收藏,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在米芾生活的時代,雖然文物市場機制已經逐漸形成,但交換藝術品的風氣卻十分盛行,因為擁有珍貴書畫收藏者,多半是文人士大夫或是皇家貴冑,大家都是風雅之士,難以金錢論價,所以發展出這種「以物易物」的方式,也因此,米芾才能憑藉過人的鑑賞力,快樂地優遊在尋找文物的世界裡。他也為自己的「喜新厭舊」找到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理由:「今人收一物,與性命俱,大可笑。人生適目之事,看久即厭,時易新玩,兩適其欲,乃是達者。」相較於當時大部分的收藏家,把一兩件文物看成跟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米芾抱持的是更為積極進取的態度,藉由作品的汰舊換新,開啟自己的眼界,在收藏的路途上持續不斷地學習。
欲知更多詳細內容,請見第221期《典藏‧古美術》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