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芳菲水自流‧林淑女畫臻妙境

放眼當今台灣藝文界,林淑女稱得上是少見書、畫、印均有過人造詣的女性書畫篆刻家。埋首創作20多年來,雖須同時兼顧授業與家務,但在對自身嚴格的要求下,創作質量依舊相當驚人,每隔一段時間推出展覽,總讓人對於她源源不斷的筆下新意充滿期待。此次自11月1日至9日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舉辦的「水光雲影Ⅱ──花自芳菲水自流」水墨創作展,共展出其今年以來戮力為之的24組件作品,誠為難得一見的藝術饗宴,不容錯過。

長期以來,林淑女的深厚白描功力最為人稱譽。她往往不打草稿,直接以勁健線條在各種畫幅上但憑己意構思布局,不論花草枝葉如何繁複,禽鳥動靜如何靈活,皆能胸有成竹的信手拈來,準確無誤。

此次展出的三件白描冊頁作品〈台灣海岸植物〉、〈綿綿瓜瓞〉、〈竹濤風聲〉,分別針對不同生長型態的植物客觀描寫。〈台灣海岸植物〉一冊曾在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展出,作於2006年,細膩描繪馬鞍藤、單花蟛蜞菊、山萵苣、扇形鐵線蕨、白茅、草海桐、脈耳草、台灣蘆竹、濱剪刀股、咸豐草、月桃花、雙面刺、土丁桂等多種僅在海邊生長的特殊植物,並在每開題識附有說明,如〈脈耳草〉識曰:「脈耳草,一種很奇特的植物。淡紅粉色或白色花,別名海耳草,也有人稱它為濱龍吐珠,多年生草本。由於含苞待放貌似龍吐珠,故名之。更因其植株矮小,只能選擇於礁石岩上或石頭縫中生存,以減少海風吹拂。面對惡劣的環境,只要有礁岩地形就有它的存在,守護著海岸,為東北海邊特有種植物。」兼具藝術與教育價值。




白描作品之外,林淑女這回更在墨色重彩的鎔鑄一爐上著墨。其實,早在1990年代後期,林淑女就已感受到傳統工筆繪畫有其侷限,因而開始嘗試融合潑墨潑彩技法,試圖製造出有別以往的繪畫風貌。這樣的意圖在1998年嘉義縣立文化中心所舉辦的「陳宏勉‧林淑女作品展」中可說得到了初步的體現。但若仔細觀之,其時作品仍以工筆花卉為主,染色背景為輔,兩者之間略顯獨立,未能有效相互映襯。

歷經十年淬練,這回林淑女展出的作品,已可看出截然不同之處,如〈櫻花〉三屏可看出林淑女對於繪畫材料的充分掌握。她在血紅的背景上先讓白色顏料隨意流動,製造出瀑泉流洩的視覺效果,接下來視布局以淺墨塗抹帶出樹幹,最後再慢工點綴綻放櫻花與飄落一池的花瓣,在在顯示其用功之深,也讓人感受到濃厚的造化生趣。

〈花自芳菲水自流Ⅲ〉五屏,分別以紫、紅、綠、褐四色為基調,先在紙上讓色彩自由流動,而後再意隨心走,用色勾出淡雅花卉,或折枝,或任花瓣、葉片隨風飄落,雖非寫實仍一派自然;透過層層細染,畫面呈現出更為詩意飄渺的情境,令人如墜夢中,迷醉難捨。〈花自芳菲水自流Ⅰ〉三屏則更進一步,中間一屏以藍色、紫色工細淡染,垂花幾乎占滿整畫,下方水潭現而不明,幾顆岩石突起,細看左邊水面下,尚有數尾游魚穿梭其間,生機盎然。左右兩屏景致卻瞬間一變,再現水潭底下的世界。亦工亦寫技法,讓水光花影兩相映照,營造出如夢似幻的綺想氛圍。如此將同一場景不同視角的畫面並列,徹底打破了既有的工筆花卉傳統,在視覺上更流露出自成一格的當代性,可謂創舉。

另如〈碧空悠悠〉一作,係林淑女數年前遊歷阿里山姊妹潭,見晨曦煙靄翠微,波影水光映照,返家後憶寫。畫中左方神木僅餘根部,卻生機猶存;對照右邊飄落花瓣,正是生滅相隨、一切如常之寫照。〈花光水影夢飄香〉六屏寫塘中蓮荷殘敗、花葉俱衰,展現的卻是生命如夢幻泡影,無須執著的淡泊與平靜,而最右屏更只大膽淡染鵝黃,於畫面上方抄錄蔡松年〈鷓鴣天賞荷〉:「秀樾橫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靜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山黛遠,月波長。暮雲秋影蘸瀟湘。醉魂應逐凌波夢,分付西風此夜涼。」頗有以字代畫意味,形式新穎,深值細賞。

林淑女此次作品多以畫屏形式展出,如此作法放到山水繪畫來,氣勢之雄奇開闊令人歎為觀止。如〈觀化無垠〉一作,純以墨染寫奔流急瀑,再經拼合方式,讓兩組五屏畫作上下接連,占去整面牆壁;並在地上放置水潭畫作的影像輸出,因此觀者必須仰首欣賞此作,望之初聞水聲轟轟,到最後歸於寂靜,直追造化天工。〈海浪〉六屏既可分而觀之,又能聚合共賞,各有不同意趣。此作同樣先施墨染,後再隨勢增補礁石,並充分運用留白,一方面描繪驚濤拍岸、噴珠濺玉,二方面也刻意追求石頭肌理,營造出既寫實又寫意的視覺效果,將自然造化之奧祕盡顯無遺。

無論白描花卉、工筆寫實、墨染寫意,林淑女皆得心應手、無入而不自得,再加上勇於嘗試的開闊心胸,展出方式亦別出心裁。此次林淑女「水光雲影Ⅱ──花自芳菲水自流」水墨創作展,當已成功為傳統水墨繪畫開啟新局。

【典藏古美術2008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