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不如撿情趣
約莫十餘年前,記得有一位資深古董商在回憶往日榮景時,不禁感嘆地說:「以前閉著眼睛找古董,10件有9件是對的;但如今睜大眼睛買古董,10件有9件幾乎都是假的。」10年後隨著時空的遞嬗,儘管這句話所訴說的過往陳跡猶然貼切,但眼下大家更關心的現象卻已然轉變成:10年前如果手上擁有一筆7位數的資金,至少還可以很輕鬆地買到一件精品或一批中上等級的文玩;然而10年後的今天,7位數的現金不僅很難買到一件精品,而且就算退而求其次,改買1、2件中上等級的文玩,竟也顯得捉襟見肘。
想撿漏?不如去買樂透彩!
別再充當飛蛾了
無庸置疑,可以到處尋寶,而且用很低廉的價格買到心愛收藏的美好年代已經過去了。因此,面對新一輪的市場局勢,我們委實有必要揚棄過往的陳舊觀念,甚至重新釐清收藏與賞玩的層次分別。儘管自我認同的過程或許是一項殘酷的自我批判,但沒有與時俱進的收藏觀,我們不僅很容易隨波逐流,而且一不小心就會在來勢洶洶的收藏洪流中滅頂。大家一定都不會反對,當下的古董市場非但到處充斥高仿贗品,同時古董文玩的市場價格更是高得嚇人,想要有品味且愜意地收藏古董文物,恐怕早已不是收入有限的上班族玩家能力所能負擔的。但弔詭的是,市場上販售真品的古董商家並沒有增加多少,但平日裡閒逛古董市場的各路玩家,倒是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
打開天窗說亮話,如果我們把古董比喻成江河大水,那麼收藏就有如船行江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又好比收藏古董有如飲酒一般,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淺酌或許可以怡情,但如果明明不勝酒力,卻一味胡亂狂飲,一旦喝到爛醉,輕則醜態畢露,重則足以傷身。換句話說,現在的上班族玩家,倘若還以撿漏的心態企圖收藏古董名品,那十之八九都可能面臨收到滿屋贗品的命運。理由很簡單,一件價值上百萬元的收藏珍品,對方卻願意以數十萬元的低價賣給你,如果不是東西有問題,剩下的選項,就只能是他瘋了。然而,如此簡單的邏輯推演,卻每每在「貪念」的驅使下,照樣有滿心憧憬的「藏家」以飛蛾撲火的壯烈勇氣,前仆後繼地跳入「火坑」殉葬。
筆者無意潑大家冷水,但收藏與個人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正因為上班族的每一筆購藏資金掙來不易,因此在一腳踏入古董收藏這條充滿陷阱的道路時,建立正確的收藏觀念就顯得特別重要。至於什麼是正確的收藏觀,也許見仁見智,但成天只想以三流的價錢,購藏一流的藏品,那就絕對是收藏上的一大致命危機。無庸諱言,面對收藏你我都難免有撿漏的心態,只不過撿漏這種機運,一方面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另一方面倘若果真能遇上撿漏幸事,那還得看你我有沒有慧眼識英雄的本事。事實上,筆者遇到的多數情況是,個人的年度收入尚稱小康,可都聲稱自己擁有諸如宋代汝窯等珍貴異常的國寶級文物,然而探詢他們對相關文物的知識卻又貧乏得可憐,頂多只能沉浸在有心人刻意編就的流散故事裡,幻想著自我麻痺式的南柯一夢。
追索文物樂趣,金錢難買
雙向交流.必須對等
人生逆旅能有幸喜愛上古董收藏,甚至可以進一步對古玩藝術有深入的體認,這原本是一種莫大的福報。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序〉一文即曾言:「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而風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其間得閒者纔一分耳,況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於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受用,殊不知我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嘗見前輩諸老先生,多蓄法書、名畫、古琴、舊研,良以是也。明窗淨几,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蹟,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商周。端研湧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踰此者乎!」趙氏的這段話,想必鼓勵不少歷代玩家,熱血加入古董的收藏家行列。不過仔細思索,收藏果真能上達前述境界的藏家,放眼四海之內誠然幾希。
必須強調的是,收藏古董名品無論古今,通常都得付出一定的代價。舉例來說,晚清時期位高權重的兩江總督端方,儘管他對珍藏在陳介祺家的西周〈毛公鼎〉垂涎已久,但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之餘,他仍舊得付出萬兩白銀的代價才能如願購得。又如明代嘉靖年間的昆山顧鼎臣,當他有機會從落難兵部尚書陸完的兒子手中購得張擇端真蹟〈清明上河圖〉時,也是足足花了白銀1,200兩,才能順利購藏讓他朝思暮想的稀世珍寶。也就是說,天下絕沒有白吃的午餐,幸運之神也絕不會突然降臨在你我的身上。因此,與其天天做著不切實際的春秋大夢,倒不如腳踏實地回歸現實,先掂掂自己的口袋到底有多深,然後再進行量力而為的古董收藏。
想撿漏?不如去買樂透彩!
別再充當飛蛾了
無庸置疑,可以到處尋寶,而且用很低廉的價格買到心愛收藏的美好年代已經過去了。因此,面對新一輪的市場局勢,我們委實有必要揚棄過往的陳舊觀念,甚至重新釐清收藏與賞玩的層次分別。儘管自我認同的過程或許是一項殘酷的自我批判,但沒有與時俱進的收藏觀,我們不僅很容易隨波逐流,而且一不小心就會在來勢洶洶的收藏洪流中滅頂。大家一定都不會反對,當下的古董市場非但到處充斥高仿贗品,同時古董文玩的市場價格更是高得嚇人,想要有品味且愜意地收藏古董文物,恐怕早已不是收入有限的上班族玩家能力所能負擔的。但弔詭的是,市場上販售真品的古董商家並沒有增加多少,但平日裡閒逛古董市場的各路玩家,倒是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
打開天窗說亮話,如果我們把古董比喻成江河大水,那麼收藏就有如船行江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又好比收藏古董有如飲酒一般,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淺酌或許可以怡情,但如果明明不勝酒力,卻一味胡亂狂飲,一旦喝到爛醉,輕則醜態畢露,重則足以傷身。換句話說,現在的上班族玩家,倘若還以撿漏的心態企圖收藏古董名品,那十之八九都可能面臨收到滿屋贗品的命運。理由很簡單,一件價值上百萬元的收藏珍品,對方卻願意以數十萬元的低價賣給你,如果不是東西有問題,剩下的選項,就只能是他瘋了。然而,如此簡單的邏輯推演,卻每每在「貪念」的驅使下,照樣有滿心憧憬的「藏家」以飛蛾撲火的壯烈勇氣,前仆後繼地跳入「火坑」殉葬。
筆者無意潑大家冷水,但收藏與個人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正因為上班族的每一筆購藏資金掙來不易,因此在一腳踏入古董收藏這條充滿陷阱的道路時,建立正確的收藏觀念就顯得特別重要。至於什麼是正確的收藏觀,也許見仁見智,但成天只想以三流的價錢,購藏一流的藏品,那就絕對是收藏上的一大致命危機。無庸諱言,面對收藏你我都難免有撿漏的心態,只不過撿漏這種機運,一方面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另一方面倘若果真能遇上撿漏幸事,那還得看你我有沒有慧眼識英雄的本事。事實上,筆者遇到的多數情況是,個人的年度收入尚稱小康,可都聲稱自己擁有諸如宋代汝窯等珍貴異常的國寶級文物,然而探詢他們對相關文物的知識卻又貧乏得可憐,頂多只能沉浸在有心人刻意編就的流散故事裡,幻想著自我麻痺式的南柯一夢。
追索文物樂趣,金錢難買
雙向交流.必須對等
人生逆旅能有幸喜愛上古董收藏,甚至可以進一步對古玩藝術有深入的體認,這原本是一種莫大的福報。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序〉一文即曾言:「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而風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其間得閒者纔一分耳,況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於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受用,殊不知我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嘗見前輩諸老先生,多蓄法書、名畫、古琴、舊研,良以是也。明窗淨几,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蹟,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商周。端研湧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踰此者乎!」趙氏的這段話,想必鼓勵不少歷代玩家,熱血加入古董的收藏家行列。不過仔細思索,收藏果真能上達前述境界的藏家,放眼四海之內誠然幾希。
必須強調的是,收藏古董名品無論古今,通常都得付出一定的代價。舉例來說,晚清時期位高權重的兩江總督端方,儘管他對珍藏在陳介祺家的西周〈毛公鼎〉垂涎已久,但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之餘,他仍舊得付出萬兩白銀的代價才能如願購得。又如明代嘉靖年間的昆山顧鼎臣,當他有機會從落難兵部尚書陸完的兒子手中購得張擇端真蹟〈清明上河圖〉時,也是足足花了白銀1,200兩,才能順利購藏讓他朝思暮想的稀世珍寶。也就是說,天下絕沒有白吃的午餐,幸運之神也絕不會突然降臨在你我的身上。因此,與其天天做著不切實際的春秋大夢,倒不如腳踏實地回歸現實,先掂掂自己的口袋到底有多深,然後再進行量力而為的古董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