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倫敦亞洲週

秋風下的英倫,一年一度的倫敦亞洲藝術週,訂於11月3日登場,為期9天,至11月12日,期間含括各大拍賣行的秋季大拍,古董商的年度特展,參與的博物館及學術機構,也配合推出特展、研討會、講座和新書發表會等,豐富精彩的學術活動,是世界各地的亞洲藝術同好和收藏家不可錯過的年度盛會。

今年古董商特展開幕會,11月5日當晚於肯辛頓教堂街,專長明清官窯瓷的Marchant、外銷瓷的Jorge Welsh,還有日本藝術的Gregg Baker都將舉辦開幕酒會。11月6日為聖詹姆士區,參與晚間開幕的有佳士得與鄰近的中國古董商Ben Jassens、Priestley & Ferraro、Gibson、Vanderven & Vanderven等。11月7日則為梅菲爾區,參加的古董商有Eskenazi、Roger Keverne、David Baker、Sydney Moss、A & J Speelman、Berwald 和Jacqueline Simcox等,以及蘇富比。配合亞洲藝術週,各家秋季拍賣會於11月7日開始,依序有邦瀚斯騎士橋小拍(11月7日)、佳士得秋季大拍(11月8日)、蘇富比秋季大拍(11月9日)、邦瀚斯秋季大拍(11月10日)與佳士得南肯辛頓小拍(11月11日)。

2011倫敦亞洲週
Ben Jassens展出的18世紀〈青白玉羅漢立屏〉。

亞洲藝術週期間,重點學術活動包括多場講座及研討會。11月4日晚間兩場演講皆於維多利亞及亞伯特博物館,其一是資深日本藝術策展人Gregory Irvine專題講座「七寶:日本彩釉藝術」,內容著眼於17世紀至20世紀的日本彩釉藝術及社會變遷;另一場講座「瓷都」,則是邀請數位當代陶瓷藝術家,分享他們在景德鎮的聯合藝術創作過程與成果。11月5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配合徐龍森水墨山水特展,舉行「中國山水畫的過去和現今」研討會,由汪濤教授主持,講題以中國山水畫傳統與當代藝術家的詮釋新解,探討中國山水畫的過去與未來走向;同時於維多利亞及亞伯特博物館舉辦另一場研討會,「墓葬藝術:跨越時代及文化」,以佛教為主軸,討論西藏、印度及東南亞的墓葬傳統及文物。中國藝術收藏同好們不可錯過的還有11月6日於蘇富比舉辦的兩場講座,汪濤教授主講「由英國Compton Verney博物館收藏青銅器看上古青銅器的使用及象徵學」,和東方陶瓷學會協辦,台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余佩瑾主講「乾隆瓷上的御製詩」。11月7日,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講座「7世紀至9世紀的西藏視覺藝術」,為牛津佛教研究中心主辦。11月9日,則於亞洲中心由Patrick Connor博士主講「魔法與神話:19世紀英國畫家George Chinnery筆下的中國和印度」。11月11日,於大英博物館舉辦的專題講座,將邀請東京大學的Robert Campbell教授主講「19世紀的日本藝術運動」。

今年亦有多本重要出版品選在亞洲藝術週期間舉辦新書發表。11月5日於Jorge Welsh畫廊,為《RA中國出口瓷收藏:一位收藏家的眼光》發表會,RA收藏主要為16及17世紀初期出口葡萄牙瓷器為主,其中包括了52件絕世孤品,為目前全球最重要中國出口瓷收藏之一。11月6日,於倫敦佳士得舉辦的為Caroline Daker教授的新書發表會,《金錢天才:商業、藝術、和莫禮遜家族》。11月7日於邦瀚斯,則舉辦由Dominic Jellinek和Roy Davis主筆,《來源》新書發表會,此書詳細列出近代英國收藏家、古董商、學者簡史,配合歷年重要拍賣紀錄,是中國古董藝術品收藏家必備工具書。

今年的倫敦亞洲藝術週,邁入了第14個年頭。倫敦古董商也是創始人之一的欣卡斯女士表示,當年發起亞洲藝術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承續英倫在國際藝術市場上的領頭地位,並為倫敦多年來,發展完熟的亞洲藝術品市場提供一個更合適的舞台。而成立14年來,倫敦亞洲藝術週不但公認為國際藝術活動中最重要的亞洲藝術盛會之一,其規模逐年更持續成長,今年參展的古董商數目即較往年增加超過20%,在傳統的古董藝術品之外,還有印度當代藝術、中國表演藝術、巴基斯坦現代藝術,讓市場更呈現多元化。以下摘選幾位重點中國古董商特展,讓讀者先睹為快。

更多內容,請見《典藏‧古美術》第230期11月號雜誌。

2011倫敦亞洲週
Simcox展出的晚明〈粵繡博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