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用心去感受的
地球雖還沒逆轉,但我們的世界卻早已經倒著轉了。今年(2011)下半年以來,歐美債務危機連續爆發,令禍福相倚的全球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受到世人密切關注。動蕩不安的全球金融市場,引爆了早先因前一波金融危機而身陷生存困境、並對未來充滿絕望的經濟難民們潛伏多時的怒火,這把熊熊烈火不僅在全世界資本主義最發達的美國率先點燃,其火勢甚至蔓延到了世界各地,情況愈演愈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經歷一次金融風暴,在有關政府錯誤的政策縱容之下,不僅財富更加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同時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程度又被更形巨幅地拉大一次,社會不公日益加劇。正如一位財經記者的反思,市場原是一個可讓供、需兩方自由交易的平台,藉由價格機制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的運用,以創造全體社會最大的利益;然而,從安隆風暴、華爾街投資銀行促成的次貸風暴,乃至於最後包裝成金融商品行銷亞歐,釀成了全球金融海嘯,這個市場除了為投機者籠絡財富之外,何曾促進社會利益?反而帶來無窮盡的大災難,導致全球數千萬人失業並陷入貧窮,難以翻身。
類似這樣本末倒置的情況,還不只出現在經濟環境中,也出現在文化環境裡;惡化的情勢雖不似經濟產業會立刻影響到基本的溫飽,但卻是更長遠深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精神心靈。最明顯的失衡狀況,莫過於反映在藝術收藏上,在現今只求投機獲利侈言收藏的年代,藝術品成為了一種衍生性的金融商品,人們不僅能在藝術市場中見到金融市場裡各種正當或不正當的操作手法,又因為藝術市場比一般金融商品更加難以設立評量與規範基準,而更加紊亂,對於藝術的終極關懷皆落到了藝術品的價格身上,對藝術知識的追求同樣也歸結到藝術市場的獲利上,如此只可說是藝術世界的門外漢吧。
將藝術當作是賺錢工具或工作並非不可行,但卻不是其存在世上的真諦,要明瞭藝術真諦,應是讓其融入生活中,充分享受;就如同我們與人交往,是要好好深入認識,和對方相處,享受對方的陪伴,並從對方身上學習,而不是僅在乎對方身上的行頭或他的穿衣風格,否則知道了衣服、鞋子、配件的價錢,搞清楚了外衣的質料、織法、鈕扣造型、衣襬袖子長短和領子款式,卻對這位令你欣賞接近之人的音容笑貌、個性氣質、內涵深度、習慣喜好一無所知,也未能從與對方互動中獲得啟發、感動與快樂,豈不是完全本末倒置嗎?
由於工作的關係,筆者曾接觸到不少收藏家、古董商、拍賣公司、博物館和學術界人士,從中發現到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在此試舉兩個例子和大家分享。
有一位於古董市場全方位經營、尤其擅長高古文物的資深古董商,眼見近來古董業經營模式已幾乎從古董店買賣的第一市場,轉為拍賣會進出的第二市場,甚覺樂趣大減。他認為新型態的經營,不用再像過去要藉由分享自己的藝術涵養、鑑賞眼光和生活品味來經營藏家,也不再需要規劃舉辦主題展或各種活動,以展示自己專業的實力,更再難有運用所學發揮創意的地方,剩下的就只有買貨、賣貨,跟做一般進出口貿易的事情差不多。不過這位古董商表示,也因為如此,他反而空出了更多的時間可以好好過生活,他一向抱持著工作賺錢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更好的生活,於是便號召了志同道合的親朋好友在花東縱谷買地造屋,運用各種藝術品來打造新家,像是在馬廄外豎立唐代白大理石拴馬樁,在綠草如茵、花木扶疏、小橋流水的庭院裡,安放早期石雕佛像和佛塔,並且特意挑選適合的蔓藤類植物,讓其沿著佛像和佛塔攀爬生長,營造出年代古遠的悠悠氛圍,時空頓時改變;也令平凡的馬廄和庭院,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歷史風韻。
另一位以文玩見長的古董商,則是在台北市林蔭大道旁的大樓裡,打造屬於自己的文人書齋,書齋四周由細密的竹簾隔開了住屋外的紛亂,以中國古典家具布置的靜謐簡淨室內空間別有洞天,讓人置身其間彷彿進入時空膠囊之中,心靈頓時沉澱安靜了下來。最近一次前往拜訪時,這位深具美感且鑽研深入的古董商,先是攤開滿桌的攝影集,熱切地分享他如何費盡千辛萬苦邀請到世界頂級攝影師來為其收藏拍照,足以讓人體會其對藝術收藏的珍視與對卓越美學的追求。隨後,他並拿出累積多年出自名工巧匠之手的螺鈿漆器收藏,具體地展現了其對於相關學問了解的深入透徹,而在一件件文物上手把玩的同時,也分享著他追尋每件珍寶的艱辛歷程和機緣巧遇,時而捶胸頓足、時而眉飛色舞,其真情流露,讓人感同身受,使原本沒有生命的文物突然間因此生意盎然。這是個從文物藝術涵養,延伸到攝影藝術修為的鮮明例子。
看完這兩個例子,是否讓大家感受到揮灑創意、融藝術於生活裡優遊其間的喜悅呢?這點是否能讓大家重新省思一下,長期以來僅利用藝術來追利求知、物我分離的盲點呢?有為者亦若是,若能從今天開始以正確態度把握每個與藝術交朋友的機會,將會發現藝術世界是如此的無限寬廣,「無所為而為」卻反而更可以為人生帶來無法估量的幸福快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經歷一次金融風暴,在有關政府錯誤的政策縱容之下,不僅財富更加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同時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程度又被更形巨幅地拉大一次,社會不公日益加劇。正如一位財經記者的反思,市場原是一個可讓供、需兩方自由交易的平台,藉由價格機制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的運用,以創造全體社會最大的利益;然而,從安隆風暴、華爾街投資銀行促成的次貸風暴,乃至於最後包裝成金融商品行銷亞歐,釀成了全球金融海嘯,這個市場除了為投機者籠絡財富之外,何曾促進社會利益?反而帶來無窮盡的大災難,導致全球數千萬人失業並陷入貧窮,難以翻身。
類似這樣本末倒置的情況,還不只出現在經濟環境中,也出現在文化環境裡;惡化的情勢雖不似經濟產業會立刻影響到基本的溫飽,但卻是更長遠深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精神心靈。最明顯的失衡狀況,莫過於反映在藝術收藏上,在現今只求投機獲利侈言收藏的年代,藝術品成為了一種衍生性的金融商品,人們不僅能在藝術市場中見到金融市場裡各種正當或不正當的操作手法,又因為藝術市場比一般金融商品更加難以設立評量與規範基準,而更加紊亂,對於藝術的終極關懷皆落到了藝術品的價格身上,對藝術知識的追求同樣也歸結到藝術市場的獲利上,如此只可說是藝術世界的門外漢吧。
將藝術當作是賺錢工具或工作並非不可行,但卻不是其存在世上的真諦,要明瞭藝術真諦,應是讓其融入生活中,充分享受;就如同我們與人交往,是要好好深入認識,和對方相處,享受對方的陪伴,並從對方身上學習,而不是僅在乎對方身上的行頭或他的穿衣風格,否則知道了衣服、鞋子、配件的價錢,搞清楚了外衣的質料、織法、鈕扣造型、衣襬袖子長短和領子款式,卻對這位令你欣賞接近之人的音容笑貌、個性氣質、內涵深度、習慣喜好一無所知,也未能從與對方互動中獲得啟發、感動與快樂,豈不是完全本末倒置嗎?
由於工作的關係,筆者曾接觸到不少收藏家、古董商、拍賣公司、博物館和學術界人士,從中發現到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在此試舉兩個例子和大家分享。
有一位於古董市場全方位經營、尤其擅長高古文物的資深古董商,眼見近來古董業經營模式已幾乎從古董店買賣的第一市場,轉為拍賣會進出的第二市場,甚覺樂趣大減。他認為新型態的經營,不用再像過去要藉由分享自己的藝術涵養、鑑賞眼光和生活品味來經營藏家,也不再需要規劃舉辦主題展或各種活動,以展示自己專業的實力,更再難有運用所學發揮創意的地方,剩下的就只有買貨、賣貨,跟做一般進出口貿易的事情差不多。不過這位古董商表示,也因為如此,他反而空出了更多的時間可以好好過生活,他一向抱持著工作賺錢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更好的生活,於是便號召了志同道合的親朋好友在花東縱谷買地造屋,運用各種藝術品來打造新家,像是在馬廄外豎立唐代白大理石拴馬樁,在綠草如茵、花木扶疏、小橋流水的庭院裡,安放早期石雕佛像和佛塔,並且特意挑選適合的蔓藤類植物,讓其沿著佛像和佛塔攀爬生長,營造出年代古遠的悠悠氛圍,時空頓時改變;也令平凡的馬廄和庭院,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歷史風韻。
另一位以文玩見長的古董商,則是在台北市林蔭大道旁的大樓裡,打造屬於自己的文人書齋,書齋四周由細密的竹簾隔開了住屋外的紛亂,以中國古典家具布置的靜謐簡淨室內空間別有洞天,讓人置身其間彷彿進入時空膠囊之中,心靈頓時沉澱安靜了下來。最近一次前往拜訪時,這位深具美感且鑽研深入的古董商,先是攤開滿桌的攝影集,熱切地分享他如何費盡千辛萬苦邀請到世界頂級攝影師來為其收藏拍照,足以讓人體會其對藝術收藏的珍視與對卓越美學的追求。隨後,他並拿出累積多年出自名工巧匠之手的螺鈿漆器收藏,具體地展現了其對於相關學問了解的深入透徹,而在一件件文物上手把玩的同時,也分享著他追尋每件珍寶的艱辛歷程和機緣巧遇,時而捶胸頓足、時而眉飛色舞,其真情流露,讓人感同身受,使原本沒有生命的文物突然間因此生意盎然。這是個從文物藝術涵養,延伸到攝影藝術修為的鮮明例子。
看完這兩個例子,是否讓大家感受到揮灑創意、融藝術於生活裡優遊其間的喜悅呢?這點是否能讓大家重新省思一下,長期以來僅利用藝術來追利求知、物我分離的盲點呢?有為者亦若是,若能從今天開始以正確態度把握每個與藝術交朋友的機會,將會發現藝術世界是如此的無限寬廣,「無所為而為」卻反而更可以為人生帶來無法估量的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