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勤齋王鐸特展‧反應熱烈

為慶祝15週年,台北倦勤齋特於2008歲末推出「突兀巖巒氣──王鐸書法展」,展出廣達林百里、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何國慶、台灣比俊董事長許宗煒及香港收藏家等人所藏王鐸書法立軸作品共七件,讓觀者得以一睹這位與董其昌並稱「南董北王」的晚明大家打破帖學藩籬、一洗柔媚時習的卓越書法成就。此次除了展出作品,倦勤齋負責人王政松也試圖從王鐸筆畫結合所形成的對應關係中,找出其書寫的一定通則,提供有志於收藏王鐸書法作品者,一些可資參考的鑑定事項。

開幕典禮上,近年來將收藏方向轉為古代書畫的林百里表示,以前他要花很多時間去賺錢,然後買作品回來研究、學習;現在他已算是半退休狀態,所以能在文化上多花一點時間。他說,古代書畫與近現代書畫不同之處在於越循古上溯,就越能瞭解這些先賢的本事,而得到越多的樂趣。而在明代書家中,他最欣賞的就是王鐸。何國慶則認為從此次展出的王鐸書作,可看出其深入傳統再力求創新的努力;內容中則可透露出王鐸為一樂於提攜後輩之人,這兩點都可作為當代藝術創作者的典範。

倦勤齋王鐸特展‧反應熱烈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一號嵩樵,又號癡仙道人,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累官禮部尚書。福王南京稱制時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關,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敷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尤擅書法,以草書成就最高,多自出胸臆,名重一時。梁巘評其「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馬宗霍稱其「明人草,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擬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如不盡,非力有餘者未易語此。」

由於筆勢使然,立軸乃看出王鐸草書功力的最佳表現形式,故此次所選出的展品,全數為跨度王鐸50歲至60歲間的立軸作品,如〈因勢導煙霞詩〉軸,作於1645年,其時王鐸54歲,在清室建國之初走訪秦園而留下此作,之後一直為秦家所寶。內容寫:「因勢導煙霞,泉邊路不斜。移亭藏小嶽,放竹蔭?沙。蘿感青藍岫,心悲隱見花。戰場饒故里,物物在天涯。」此件高240厘米、寬50厘米,王鐸下筆一氣呵成,筆意連綿,但其中如「泉」卻係顏真卿筆法,故使全件細瘦、肥厚交雜,更添可看性。秦古柳於邊跋清楚交代此件來歷,尤其難得。另如〈贈單大年家丈詞〉軸在布局上因內容繁多,最終竟將題識移到作品右側,與常規不合,卻流露出其不拘繩墨的隨性作風,亦頗值一觀。

【典藏古美術2009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