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海洋台灣──自由中國號與將軍一號」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台灣迄今所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時代可能早至三萬年前,由此可知島嶼上人類活動的歷史相當久遠。然而較為可惜的是,稍微具體的台灣相關文獻資料,大約只能上溯至1624年荷據時期之始,而且相當零星稀少,無法完全呈現大航海時代以來,這個世界重要貿易點波瀾壯闊的歷史。
若要填補這個遺憾,唯一的方法就是藉由考古,從物質文化史著手,才有機會縫補那段失落的歷史。不過台灣考古學的發展長期以來偏重史前研究,早期對歷史時期考古並不重視,水下考古更是起步甚晚,至目前為止都進展甚微。然而對四面環海的台灣來說,由於地理位置介於歐亞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因此海洋下埋藏的珍貴史料,正是台灣史研究的關鍵。
7月1日起,台北歷史博物館推出「海洋台灣──自由中國號與將軍一號」展,雖是一個規模極小的特展,然而卻頗有意趣。自由中國號是57年前,從台灣橫渡太平洋至美國舊金山參加世界帆船賽時所使用的一艘木造雙桅帆船,象徵意義大於歷史價值。「將軍一號」則是台北歷史博物館於1996年,在澎湖將軍嶼海域進行水下考古時所發掘的古代沉船,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將軍一號」被發現時,位於水下20餘米的海床上,且只剩下部分船體殘骸,周圍散布著數百件陶瓷器和各式文物。由於沉船伴出了一枚「乾隆通寶」銅錢,發掘單位以此判定沉船年代不早於乾隆時期,進而將沉船年代定於清代中期。發掘完成後,經相關人員長時間的整理,還曾於歷史博物館盛大展出,引起不小的迴響。
台大藝史所謝明良曾對沉船遺物重新考查,他依據有明確年代的印尼蘇門答臘暗礁出水「的惺號」(TekSing,1822年沉沒)、定駛往印度馬德拉斯但失事沉沒於麻六甲海峽的英國商船黛安娜號(Diana Cargo,1817年沉沒)等考古資料交叉比對,重新把將軍一號年代比較明確地定在19世紀第一個四半期,也就是清代嘉慶後期至道光年間。這樣的研究成果,令打撈上岸的280餘件文物化作較為精準的時代標尺,成為傳世文物重要的對比依據。
本次特展雖僅展出陶甕、大口缽、青花瓷盤、銅燈四組件「將軍一號」文物,然而卻喚起了民眾對這艘難得一見由政府出資打撈的沉船之回憶,也再次提示了水下考古的重要性,並讓觀眾有機會檢討考古資料發表以來相關的研究成果。是展展期至8月5日。誰說將軍海眠兩百年?
若要填補這個遺憾,唯一的方法就是藉由考古,從物質文化史著手,才有機會縫補那段失落的歷史。不過台灣考古學的發展長期以來偏重史前研究,早期對歷史時期考古並不重視,水下考古更是起步甚晚,至目前為止都進展甚微。然而對四面環海的台灣來說,由於地理位置介於歐亞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因此海洋下埋藏的珍貴史料,正是台灣史研究的關鍵。
7月1日起,台北歷史博物館推出「海洋台灣──自由中國號與將軍一號」展,雖是一個規模極小的特展,然而卻頗有意趣。自由中國號是57年前,從台灣橫渡太平洋至美國舊金山參加世界帆船賽時所使用的一艘木造雙桅帆船,象徵意義大於歷史價值。「將軍一號」則是台北歷史博物館於1996年,在澎湖將軍嶼海域進行水下考古時所發掘的古代沉船,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將軍一號」被發現時,位於水下20餘米的海床上,且只剩下部分船體殘骸,周圍散布著數百件陶瓷器和各式文物。由於沉船伴出了一枚「乾隆通寶」銅錢,發掘單位以此判定沉船年代不早於乾隆時期,進而將沉船年代定於清代中期。發掘完成後,經相關人員長時間的整理,還曾於歷史博物館盛大展出,引起不小的迴響。
台大藝史所謝明良曾對沉船遺物重新考查,他依據有明確年代的印尼蘇門答臘暗礁出水「的惺號」(TekSing,1822年沉沒)、定駛往印度馬德拉斯但失事沉沒於麻六甲海峽的英國商船黛安娜號(Diana Cargo,1817年沉沒)等考古資料交叉比對,重新把將軍一號年代比較明確地定在19世紀第一個四半期,也就是清代嘉慶後期至道光年間。這樣的研究成果,令打撈上岸的280餘件文物化作較為精準的時代標尺,成為傳世文物重要的對比依據。
本次特展雖僅展出陶甕、大口缽、青花瓷盤、銅燈四組件「將軍一號」文物,然而卻喚起了民眾對這艘難得一見由政府出資打撈的沉船之回憶,也再次提示了水下考古的重要性,並讓觀眾有機會檢討考古資料發表以來相關的研究成果。是展展期至8月5日。誰說將軍海眠兩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