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蘇富比拍前報導

香港蘇富比2012秋季拍賣會將於10月5日~9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舉行。近年香港蘇富比不但拍品檔次高,而且專場包裝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展場設計、圖錄版面都別出心裁,成為業界學習模仿的對象。本屆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分再度呈獻五個重要私人收藏專場,加計常設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及近現代中國書畫專場,千餘件精彩文物亦將再度震撼業界。現特舉數例介紹以饗讀者。

敦樸涵芳:胡惠春舊藏清代單色御瓷

胡惠春(1910~1993)是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筆江之子,他也克紹箕裘成為成功的銀行家。由於對中國陶瓷的喜愛,遂建構了以明清官窯瓷器為核心的廣大收藏。暫得樓是胡惠春為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號,「暫得」一詞取自王羲之〈蘭亭集序〉:「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表達了欣然而遇的內心喜悅。本次專拍中12組藏品,正是這位一代鑑藏家之遺珍瑰寶。其中清乾隆〈松石綠釉淺浮雕纏枝番蓮紋石榴尊〉一對,高21.5厘米,唇口外捲,形作如意蓮瓣,短頸碩腹,近足內斂,淺圈足,底刻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款。器身滿飾凸雕纏枝西番蓮,捲口掛如意紋,足脛環綴上仰蓮瓣紋一周。通體及底施松石綠釉,清朗悅目,成對罕見。此作曾經仇焱之收藏,遞藏史清晰難得。

妍澤凝輝:張永珍博士雅藏清瓷選萃

張永珍1932年生於上海古董世家,祖父張楫如以擅刻扇骨名聞一時,父親張仲英則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氣的古董商,與仇焱之等陶瓷收藏大家多有往來,其兄則是中外聞名的古董藏家張宗憲。張永珍自幼受家庭薰陶,對收藏一直頗有興趣,在銀行、石油業經營有成後,對瓷器收藏大舉布局,過去15年來蒐羅不少中國御製珍瓷,並在拍賣會上創下多項世界紀錄。2006年她以1.5億港元購得其兄的清乾隆〈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創下清朝瓷器拍賣世界紀錄。2010年又於香港蘇富比秋拍「戴潤齋清宮御瓷珍藏專拍」中,以2億5,266萬港元天價,拍下〈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改寫2005年倫敦佳士得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圖大罐〉所創下的1,568萬8,000英鎊世界紀錄,創下中國瓷器工藝品拍賣巔峰。

本次推出的清雍正〈青花礬紅水波雲龍紋折沿大盤〉,徑達47.2厘米,為近年最精美之青花礬紅佳例,盤心橙紅色的五爪龍騰躍於青花海濤之上,盤弧壁四龍行於卷雲紋之間,礬紅暈染細膩,表現出龍身漸層明暗之立體效果。礬紅是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低溫釉上彩,青花礬紅是以鈷藍料於瓷胎素地上繪畫紋飾後,留下部分紋飾空地,施罩透明釉燒成青花後,再以礬紅彩於釉上繪畫紋飾二次燒成。配色類似青花釉裡紅,但因青、紅二色分開燒製,故色彩能控制得更為細緻。雍正時期有些青花釉裡紅燒造欠佳,釉裡紅發色過淡或過暗,為了補救,往往以礬紅彩、胭脂紫彩等釉上彩敷蓋於釉裡紅紋飾之上,二次入窯低溫燒成青花礬紅。此器2005年曾於香港蘇富比出現,當時成交價即高達1,972萬港元,今秋表現備受期待。

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之四

2011年春,全球藏家的目光都聚焦在香港蘇富比推出的瓷器專場「玫茵堂珍藏專拍」,這個被喻為世紀拍賣的專場,連同盤後成交額近7億港元,創下中國瓷器專拍的世界紀錄。

玫茵堂位於瑞士蘇黎世湖畔,這個優雅如詩的堂號,帶有花開遍地般的華美意象,僅僅三字便令人心生嚮往之感。由於主人Stephen Zuellig and Gilbert Zuellig兩兄弟作風低調,因此早年關於他們的收藏一直鮮為人知,直到1994年,兩部藏品圖錄巨冊《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卷一、卷二刊行,千餘件美如玫瑰的陶瓷乍現世人眼前,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遠在瑞士山中已有藏家悄然建立起一個體系完整、規模龐大、品質精良的中國古陶瓷收藏。
玫茵堂主人早於1950年代中期開始收藏,在仇焱之的協助下,歷經60年的積纍,藏品數量漸豐,且品質更臻卓越,成為當今最重要的中國古董收藏之一。從一開始兩兄弟便計劃分道揚鑣,一人收藏自新石器時代至宋的器物,另一人則專注元明清珍瓷,其中13~19世紀的官窯瓷器就逾450件。今秋玫茵堂專拍已進入第四回,將再次呈現一系列景德鎮御製珍品,展現這個瓷器重鎮獨占鰲頭的輝煌。是次拍賣,包括元時青花先例、明代精品傑作、清朝琳瑯佳器,菁華翕集。

瑞蓮獻雍正:郎世寧之墨跡瑰寶

雍正元年(1723)世宗甫登基,郎世寧(1688~1766)即受命為新帝繪〈聚瑞圖〉,圖中瓷瓶雅致婉麗,插置並蒂嘉蓮,布局錯落有致,簡潔悅目,長頸瓶細緻逼真,與雍正帝後來訂燒之仿宋瓷瓶相去不遠。〈聚瑞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除該圖外,郎世寧另繪相類並蒂蓮花圖二幅,分別為上海博物館所藏及此拍拍品〈池蓮雙瑞圖〉。〈池蓮雙瑞圖〉據傳乃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舊藏,上繪花卉種類與台北藏品大致相同,布置卻迥異,郎世寧以其獨特筆法,中西畫風兼容並蓄,展現瓶花之美。郎氏於康熙一朝進宮,乃少數改元雍正以後仍仕朝之傳教士,畫作罕見於藝術市場,極其珍稀。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

陶瓷之外的工藝品亦是精彩紛呈,此處選介一件清康熙〈黑漆嵌螺鈿「鹿鶴慶壽」彩蝶花果紋香几〉。嵌螺鈿工藝的裝飾性強,絢麗多變,是明清時期頗為流行的漆器裝飾藝術。螺鈿鑲嵌是以河蚌、夜光螺等貝類經過磨製後,拼作成人物、亭台樓閣、花鳥魚蟲的圖案,鑲嵌於漆坯上,再經過髹漆、拋光製作而成。此作為木胎,在黑漆地上填鹿鶴慶壽與彩蝶花果,工藝細膩精湛。曾為日本永青文庫美術館舊藏,來源顯赫。

近現代中國書畫

書畫部分將於10月8日展開,挾2011年梅雲堂收藏張大千書畫專場之餘威,今秋蘇富比將再度推出多件大千書畫精品,加上近年聲勢持續不墜的傅抱石、林風眠等名家巨製,精彩可期。

◆張大千〈擬唐人秋郊攬轡圖〉

大千畫作中尤以編號1399的設色紙本〈擬唐人秋郊攬轡圖〉最為吸睛,大千先生畫人馬圖,常謂擬唐人筆,蓋以此題材出自曹霸、韓幹最勝。他有謂「畫馬當以唐人為最,蓋於物情、物理、物態三者有得,是以為妙,宋人惟李伯時一人而已,元明以來,殆無作者,無論有清……」其意與本幅所題相若。惟唐去今渺遠,畫蹟傳世幾稀,多出於後人摹本或為偽託。故所謂唐人筆意,往往依據後人之臨本。大千雖嘗謂趙孟頫畫馬「名盛一時,觀其題語,往往自負,以予鄙見,尚是紙上討生活耳。」語中略嫌子昂對馬的實際體會理解未深,惟趙吳興筆下畫馬卻是他取徑追效唐賢的媒介,本幅即屬顯例。雖此畫流露松雪翁影響痕跡,但更明顯的是經過濾提鍊而演化為自我風格的效果,而他對走獸翎毛題材的處理,非生吞活剝的機械化地臨摹,實乃遠陟流沙、遍踏名山大川所積累的實際體驗,早已超脫趙氏技法的局限,充分體現了畫家對唐人畫馬的理解並重新演繹,此亦為大千仿古臨古卻高於同時代畫家者也。

本幅寫於大千客居印度大吉嶺時期。去國離家,棲寄異鄉,時、地以至人事轉易,身旁熱鬧景象不如往,終日寄情者只在筆硯矣。無論畫家夫子自道或外界評論,皆以「大吉嶺時期」為其傳統工筆畫風發揮淋漓極致的高峰期。畫作仍保存裝裱原樣,似1950年代在香港裝池。從添上款之書體視之,畫家應在1950年代中期以前贈友。畫作曾著錄於高嶺梅編《張大千畫集》,1967年出版時圖中鞍繩似未完全添色,顯然有異於處理相若題材之慣常手法,復兼未添題上款,故可能沿用之圖版攝於畫作剛攜返香港時,部分極細微處尚待收拾潤飾,日後檢贈友人方補上款,待十餘年後付梓遂稍有出入。且當時為黑白照片,部分細節在日後印刷或重印時,稍有模糊、或色度略有差別,甚或剪裁時,邊沿分毫之距有所割切,如此情況亦常見於畫家1950年代作品上,熟識大千作品者當不引以為怪。

◆張大千〈秋江釣艇〉

1953年大千自阿京遠歸,在台灣、東瀛盤桓數月方返。本幅題曰「癸巳夏」,應在旅途居停時所寫。畫上錄「秋水春雲」七絕,他有謂出自元人黃庚句,而石濤屢屢寫之,他亦效之,自壯歲傳統工筆以至晚年潑彩寫意,構圖按意衍發,以孤舟釣翁為主題,僅背景及細部處理各有不同。本幅署簽題曰「秋江釣艇」,取意上述七絕,但畫面則參照仇英名作〈柳塘漁艇〉。十洲原畫乃水墨,現藏台北故宮,著錄於《石渠寶笈》,既謂「柳塘」,時序乃指春景。畫面右方見淺渚,柳枝輕垂橫出,鴛鴦成雙在柳下嬉水,近景見柳樹頂端枝條飄拂,餘部逸出畫外,孤篷釣翁布置於下方,蕩漾於細筆鈎出波浪的水面。大千循此布局,改以淺絳成之,移撤岸渚,改置遠坡綿延橫亙;柳條隱去,葦草茂密成叢布列於前景,經此改變,景移時易,春去秋來,點出了畫題所在。惟畫中主角即臨流濯足、橫竿待釣的高士,其神態、造型,以至衣飾,甚或篷船,與仇畫無甚差別,僅將篷船兩側密閉,艙內酒罈改作懸壺張掛,並添置卷帙積叠的布囊,另易浴水鴛鴦為序列成行的翱翔飛禽。畫面中央大片留白帶出水面波平如鏡,仇畫中的微波盪漾也隱去。一刪一補,踵事增華間,在在都顯出他對畫境與詩意貼切之慮,這樣「萬里空」、「酒壺書卷」、「閒鷗鷺」等句也確實有落腳處。大千寫時正值傳統工筆最盛之時,下筆處處無不俐落灑脫,線條細勁而不生硬,孤篷釣翁勾描精確縝密處,可與十洲白描比擬,而葦草枝幹勁削挺拔,聚散錯落,排列密中見序而筆筆帶靭勁。全畫設色雅淡,敷以淺絳,具江南秀麗景色之韻致,而篷船中包裹卷帙之布袱醒以朱色,復以石綠點染葦叢間,點畫之微,頓令全畫生色不少。畫家構思之妙,往往現於方寸毫釐間。

1956年5月,大千首度歐遊,先抵羅馬,復赴法京,參加個展開幕。本幅添題於1955年底謂「將之羅馬」,即指其事。他為報在港好友汪德鍾之請,遂將畫畢後自存愜意之作,撿贈誌念。故本幅最初見諸著錄,未具添題,由此可推知最早刊行時似在1956年前。而裱工尚保存當年原貌,樣式大方典雅,選料顏色配搭講究,應為大千在日本委付良工裝潢,並自署簽條,寶愛之甚,可見一斑!

上款汪德鍾(1912~2004)早年在滬隨陳光甫從事銀行業,並活躍於海上影業界。1949年移居香港後創辦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成為海外電影公司在香港首家製作代理人,與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如華納、哥倫比亞、派拉蒙、20世紀福斯、米高梅等合作製片,是蜚聲國際的華人製片商。公餘之暇,雅愛鑑藏,經好友高嶺梅介紹,與張大千結緣,並收藏其精品。

◆美國私人收藏林風眠〈雞冠花〉

本圖為藏者1960年代得於上海,保持當年原裱。林風眠畫作多不記年,若循入藏時間推測,應屬1960年代初期或1950年代後期所作,復按畫風視之,亦無訛誤。〈雞冠花〉於畫背以鋼筆簽英文Lin Fon Ming,即「林風眠」三字。若與林氏1962年8月贈法籍友人的〈簡屋毗樹〉畫背英文題款對照,樣式相同。如此情況多出於畫家為外籍人士而製,只是〈簡屋毗樹〉乃贈別友人離滬,故略敘因由,〈雞冠花〉可能純屬購畫交易,畫背簽名即可。從參照上述客觀資料,〈雞冠花〉之創作日期及收藏來源當有所依據。此圖復經畫家義女馮葉親自驗視此輯作品,證實英文簽名出自林氏,乃應當年外籍訂畫者要求而作。至於裝裱亦為畫家親手處理,當時物質條件並不寬裕,故用料不甚講究,以簡約節省為主。

◆傅抱石〈春詞詩意圖〉

傅抱石好以唐人詩意入畫,如李杜、摩詰之作多見其筆下。本幅取自劉禹錫〈春詞〉七絕,畫中僅署款,未錄詩句或標示詩題,這是他慣用手法。蓋畫境依詩意而生,透過人物神情體態、背景陪襯、氣氛營造,輔以周遭微末細巧之物事以點題,令圖像意象共融為一,觀者細味,從中豁然領會源出之處。再者,他偶於簽條上署詩題,或明或晦,兩種手法並存,足教觀者萌生更濃厚之欣賞趣味。

劉夢得此詩以宮人新妝初成,深院倚柱佇立,惟枯候多時,期盼者終未現身,只見蜻蜓款款徘徊,欲棲息在其頭上玉簪,益顯孤寂淒然之哀怨。此種以美人自況,寄寓空懷報國之志,惜無賞音者,心情委自抑鬱困悶,正可對照畫家創作時正值抗戰之環境。〈春詞〉可見宮女身修長窕窈,背靠棟柱,交臂而立,畫家省去原詩中庭數花之描述,焦點鎖定於清院的朱棟翠簷,顯其置身禁苑宮中之幽深邈遠,反襯了孤身獨處之寂寞難耐。獨守閨幃者新妝初成,修眉點唇,敷粉塗朱,雲髻高堆,上插碧簪,細翠串垂,但美服豔裝,卻乏人眷顧。故臉無神采,凝眸注視,卻雙目失神,蓋因所盼者渺無蹤跡。惟有蜻蜓相伴,欲息於髮簪上,生動地點出玉人實已呆立多時矣。傅氏布局構圖皆緊扣題旨,簡潔地點出詩中關鍵所在,而微末渺小如蜻蜓者,經營細緻,點晴神妙之效頓生。本幅具畫家自署簽條,書體略呈縱放,有異於早期署簽近工楷帶隸意者,而字體稍大於往常簽書所見。







清雍正郎世寧等〈池蓮雙瑞圖〉,設色絹本,估價待詢。
林風眠〈雞冠花〉,設色紙本,67.5×65.8厘米,預估價120萬~180萬港元。